土著财富集中于极少数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29-06-2010

2010/06/28     潘兴才
自第10个5年大马计划(简称“十五”)于6月10日公布以来,从各方的反应可看出一个共识:即在本质上它还是实施长达40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再延续。经过40年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整体上提升了国民收入,缩短了土著和非土著之间的贫富差距。

贫户占土著人口一半

但是我却从“十五”中看到了种族间贫富差距之缩短转变为各种族内部贫富差距之扩大,特别是土著内部的阶级矛盾。以权力轻易控制大部分社会财富的极少数群体,不会轻易地让出权益或不断增大的财富。

在2008年全国共有40%的家庭每月收入不及1500令吉,其中75%或约863万人口为土著族群,约占国内土著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以当前的生活费准绳来看,他们是属贫户,为新经济政策施行40年后的“新贫大族”,受列为“十五”扶贫计划对象。扶贫越久,贫户却越多,有如水上漂葫芦,压下一个,漂上三个。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经济停滞状态长达20多年,至今犹未恢复稳健增长,被称之为日本迷失的20年。从国民人均收入来看,大马则经历着迷失的15年。自第7、8及9三个5年大马计划施行以来,大马国民人均收入一直停留于约6000美元水平。在这迷失的15年中,大马遭受两次外来金融袭击,即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1998年金融危机几乎使大马经济情况濒临破产。

在1997年和1998年中央银行统计显示,国际外汇储备净额几乎不足偿还短期债务。因为大马政府将巨额资金耗费于社会效益极低的超巨型发展计划,严重地触犯了“借短贷长”的金融管理避忌——一旦货币遭突袭而大幅贬值,立即陷入“资不抵债”的财务危机。

这过去的三个5年计划并没有对社会的中下阶层产生“下滴效益”(Trickle-down Effect)。再加上持续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大幅度的贬值,广大的中下层人民只有一直感到“钱不够用”。

大马迷失的15年也是贫户激增的15年,同时也是通过超巨型发展计划和私营化计划造就新巨富的15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负巨债的旧巨富倒下去,有如破底的葫芦)。这些新巨富大大地提高了土著社会的基尼系数,进一步阔大了土著社会贫富的差距,使土著社会财富朝向更加少数的群体或精英分子集中。

财富集中度极高

从“十五”中2004和2009年大马暨各族群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表”来看,大马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462微减至2009年的0.441。6年内只微跌0.011,仍处于0.4至0.5之间,表示贫富“差距偏大”,国民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Corrado Gini制定和提出的,在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数值越小,社会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数值越大,表明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0表示“完全平均”。1表示“绝对不平均”。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在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土著基尼系数最高

在该基尼系数表中,土著族群的系数从2004年的0.452略跌至2009年的0.440,跌幅仅为0.012。华裔则从0.446下跌至0.425,跌幅为0.021,表示趋向“比较合理”的速度是将近土著的一倍。除开“其他”族群外,土著是最高的。

印裔族群则从2004年的0.425微跌至2009年的0.424,跌幅仅区区0.001.“其他”族群则从2004年的0.462上升至2009年的0.495,升幅高达0.033,即将达至“高度不平均”。

在地区方面,城镇从2004年的0.444跌至2009年的0.423,跌幅为0.021,相等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华裔跌幅,与华裔大量移民有关?

(上篇)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