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号的微妙质变
信息来自:南方周末 · 作者:尹伊文 牛津大学博士 · 日期:05-08-2013

 2013-8-2

“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要竭力避免的问题。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和中东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便长期徘徊不前,在中等水平滞留四五十年,甚至六十年以上,无法发展上升到高等收入水平。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劳工的工资上涨,失去了在低收入水平时期的“低工资、低劳工成本”的竞争优势;此后又没有找到新的发展亮点,因而失去了增长的动力。关于如何找到新的发展亮点,多数学者强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转型,要增强科学创新能力,要在市场中找到新发展亮点的信号。

在低收入阶段,许多国家在市场中找到了发展亮点的信号,因而能够快速发展、快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不过,市场信号在低收入阶段和在中等收入阶段,将会有一个微妙的质变,这是许多学者忽略的一个现象。这个微妙的质变,是源于人们的消费结构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发生的变化。

在低收入阶段,维持温饱的生活必需品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占很大的比例,譬如在达到温饱水平之前,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往往会高达60%以上,而达到中等收入之后,恩格尔系数就会降低。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非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逐渐加大。

如何认识这个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分析消费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消费能够拉动当年GDP的即时增长,但消费对更长远未来的发展影响,则会因消费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消费对未来发展有利,有的消费对未来发展无利。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一般都对未来发展有利,因为生活必需品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而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生存也就不可能有发展。但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则有的对未来发展有利,有的无利,有的甚至有害。譬如教育的消费是对未来发展有利的,大吃大喝的消费对未来发展就未必有利,消费高污染的产品对未来发展更会是有害的。

消费需求是市场信号的根本源泉,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后,市场信号也发生微妙变化。在大多数人仍为温饱挣扎的低收入阶段,绝大多数的消费是生活必需品,是对未来发展有利的,因此市场信号表现出“对未来发展有利”的性质,跟着市场信号走就能够对未来发展有利。当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当消费结构中的非生活必需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之后,市场信号的“对未来发展有利”的性质就会被弱化、被中性化。有的市场信号是对未来发展有利的,有的无利,甚至是有害的。此时,若仍是简单地跟着市场信号走,就可能走入对未来发展不利的陷阱中。要想持续地走对未来发展有利的道路,需要对市场信号进行分析、选择甚至超越。从下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到市场信号对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

“后温饱”时代的市场选择

第一个例子是对房地产需求的市场信号。房屋与温饱相关,人的生活必需品包括一定数量的房屋,但是超过这一定数量的过大居住面积就是非生活必需品了。很多人在满足了“必需品”的一定数量后,仍会随着惯性,追求越来越大的住房,继续发出需求信号。

另外,由于土地供给的刚性,房价上涨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使很多人又产生了对房屋的投资、投机需求。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信号,把大量的资源引入房地产,吹出巨大的泡沫。市场信号促成的房地产泡沫,对未来发展有害无利,日本、爱尔兰、西班牙等国都受其所累,跌入了陷阱。

第二个例子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市场信号。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以及随之带动的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兴起,被视为是创新成功的优秀范例,推动了结构转型,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

虽然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信号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发展,但是拉动这些产品创新的最根本因素却不是市场信号。什么是拉动电子产品创新的最根本因素呢?电子专家科学地指出:是量子力学。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撰文分析电子产业得以兴起的根本原因时写道:“没有量子力学,就不会有今天的‘信息时代’。”

一百多年前,物理学家开始研究量子力学,他们的研究并不是受市场信号的驱动,他们是为了要认识宇宙的基本原理,要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一种规律被认识后,就开启了一道利用这种规律为人类需要服务的大门。当这种服务转换成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市场信号才开始发挥巨大作用,无形之手才把滚滚资源配置到生产这种商品的行业中,无形之手很难给实用价值渺茫的研究项目配置资源。

目前的基础科学研究,仍然是对宇宙基本原理的探索认识,也仍然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具体影响将会是什么,市场难以预测,无形之手发不出信号。无形之手擅长发出的信号,是能够即时消费的东西,是可以快速获取利润的产品。

第三个例子是金融创新产品。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十分活跃,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给创新者带来了快速、巨大的利润回报。从创新的次贷债券,到各种创新的奇异金融衍生品,这些高利润产品带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使金融业在GDP中的比例大增。1990年金融业在GDP中的比例是23%,2006年上升至31%。这种创新通过市场信号之手,一方面使美国的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增长,但另一方面又为未来的金融海啸埋下了伏笔。

在市场上的理性“投票”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到,温饱问题解决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加大,市场信号呈现出了复杂性。第一,如果随着追求温饱时形成的惯性,盲目跟着市场信号走,很有可能堕入陷阱。第二,如果根据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信号来实现创新,也有可能堕入陷阱。第三,真正能够推动长期发展的创新,未必和市场信号相关,那是需要超越市场信号的远瞻性研发才能带动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信号,“后温饱”社会需要更加理性地处理市场信号,才能避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发生在中等收入阶段,也可能发生在高等收入阶段。如果在中等收入阶段,一个社会能够有意识地积累如何分析、如何选择、如何超越市场信号的经验,不仅可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以后在进入高等收入阶段之后,也可以利用这些经验来避免高等收入陷阱。

关于避免陷阱的经验,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可以有意识地探索和积累。在纠正市场失误方面,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带动角色,因为政府拥有巨大的资源,可以用有形之手进行配置,超越市场信号,把资源配置到虽然短期看不到利润回报但对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中。由于缺乏市场信号的参考,这样的配置更加需要科学和理性的指导,而不是草率的“计划”,这正是政府需要探索和积累的经验。

企业是惯于追随市场信号的,但在后温饱阶段,企业可以对市场信号进行选择,应该不仅仅根据利润最大化来做选择,还应该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如果整个社会跌入陷阱,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意识,可以帮助企业筛选市场信号,不急功近利地追求有害于社会长远发展的产品。

消费者是市场信号的制造者,如果个人能够在自己的消费行为中作理性的分析和选择,消费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东西,回避无利于未来发展的商品,就能够形成更理性的、更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市场信号。个人消费如同在市场上进行投票,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投出更好的一票。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