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系统研究
信息来自: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樊曙华 · 日期:07-04-2009

2007-03-24

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3364  中国信息报

从《罗马条约》的诞生到《欧盟宪法条约》的签署,欧盟从当初的 6 个成员国发展壮大到如今的 27 个成员国;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到发展为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 历经风风雨雨,欧盟在半个世纪里承载了无数欧洲人光荣和梦想、成功和失败,同时也吸引了无数世人的关注。

的确,欧盟的成立为世人认识地区主义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国内外对于欧盟和地区主义的研究也极为惊人,大量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总的来说,在国际政治经济范围内,按照 Paul Taylor 在其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Morden World:The Regional and the Global Process” 的分类,对地区主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描述、比较与预测研究,规范研究,一体化理论研究以及对当前的综合或结构研究四种。其中第三类研究目前是各类研究中人数最多,理论成果也最丰富的。兰天同志所著的《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就属于第三类研究。兰天同志在广泛吸纳和科学分析前人关于欧盟的研究基础上,以欧盟经济模式为主攻方向,用历史演进的方法论述了欧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制度基础,并着重分析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及其实质和创新,同时阐述了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内外效应,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经验认为东亚经济合作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故而在选题上,本书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研究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则是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本书中著者正是以此为重要理论诠释了欧盟一体化的成功。不囿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敢于借鉴国际上最新理论进行研究,这无疑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著者扎实的研究功底。

在本书中,著者首先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如 “ 经济一体化 ” 、 “ 经济全球化 ” 、 “ 欧盟经济一体化 ” 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体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和细致。其次, 著者从多维度、多视角对既往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整理。随着欧盟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学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本书中,著者分别论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学理论对欧盟的研究。应该说,著者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了这四个学科中对欧盟研究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各自的贡献。

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即欧盟一体化模式的核心研究。在这部分中,著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把促成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划分为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具体剖析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模式、体制模式、治理模式、运行模式和目标模式,得出欧盟内部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是导致欧盟模式有效运行的根 本原因。最后,著者对欧盟一体化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对欧盟内部国家的磁场效应。第六章则简要地指出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与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模式上的不同点,更主要论述了欧盟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及示范效应,凸显了本书的现实意义。

在这部分,著者思维严谨,文字详略得当,行文层层递进。在对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叙述上,对欧盟经济一体化思想的根源,一体化的根本条件及演进历程娓娓道来,语言流畅,丝毫没有学术文章的呆板枯燥。而在书的重点部分即对一体化模式进行解析时,著者更是从制度模式、体制模式、治理模式、运行和 目标模式为四个维度,以制度经济学为利器,对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码,揭开了欧盟运行的神秘复杂的面纱,有助于读者从汗牛充栋的欧盟文件以及纷繁复杂的欧盟经济外交活动中跳出来,零距离地观察欧盟这个当今世界最富盛名的一体化组织。

但稍有遗憾的是,本书并没有提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上,对欧共体的一体化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评。比如比利时学者蒙代尔( Ernest Mandel) 试图将欧共体的演进纳入到资本主义动力的分析之中。学者斯图亚特 · 霍兰( Stuard Holland) 则认为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发现资本主义过程的根本性质,忽略了欧共体的发展和跨国资本在欧洲日益增长的控制地位。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在介绍西方的各种理论同时,如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欧盟的研究也进行介绍,相信对中国读者将会有很大帮助。

同时,著者在书中认为: “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创新,证实了诺斯的断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作为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但是纵观历史,尤其是欧盟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丧失国家主权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在和长远利益时,那么主权不要也可。 ” 笔者颇感不妥。自 1648 年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以后,主权国家才在真正意义上存在。因此说欧洲是主权意识的发源地一点也不为过。从根本上说,欧盟各成员国并不是以放弃主权为代价加入欧盟的,准确的说应该是主权的部分让渡和共享。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主权都是其国家存在的灵魂。著者认为遇到长远利益国家 “ 不要主权也可 ” ,有过于 武断之嫌。

二战结束至今,西方存在着以德法为代表的 “ 莱茵资本主义 ” 和英美为代表的 “ 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 ” 两种经济模式。欧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 “ 莱茵资本 主义 ” 。但若以经济发展为比较,较 “ 莱茵模式 ” 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则更具有竞争力。在过去 6 年中,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3 %,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只有 1.9 %,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更加缓慢。 2005 年,举世瞩目的欧盟制宪风波更是向世人无奈的表明:历经五次壮大的欧盟,虽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但其经济模式也随之遭到了更多人们的质疑。曾经使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四分五裂的欧洲重归统一的欧盟,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因此,本书在提及欧盟的制度创新和磁力效应的同时,仍应正面应对欧盟经济模式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 析。

纵观本书,著者在对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形成的制度因素入手,具体分析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制度安排,认为欧盟能够历经五次扩大,一步步向区域一体化的高峰攀登,始终引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模式的作用功不可没。本书资料翔实可靠,内容充实深入,观点鲜明深刻。虽然在欧盟模式的制度创新上某些分析过于武断,对欧盟经济模式的弊病分析也略显不够深入,但白玉微瑕,仍不失为了解和研究欧盟的一本极佳的参考书目。同时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本书也为我国学者思考从制度层面上建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