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如何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
信息来自:论文网 · 作者:刘文军 · 日期:07-04-2009

 1997 年

来源: http://www.lw23.com/paper_129175351/    

台湾在过去的40年里,出现了两次大的经济转型。一次是在60年代初期,另一次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这两次经济转型对促进台湾经济增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台湾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大体说来,台湾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统制经济到计划市场经济,再到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由粗放一半集约,再到集约型的转变。

一、经济体制的转变

50年代,台湾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纳入行政控制系统之中,决策高度集中,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市场力量微乎其微。这种体制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国民党政权逃到台湾初期,经济不稳,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严重。为控制局面,调动有限的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经济措施。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对50年代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50年代末,台湾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这时,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适度放宽经济的控制。如修改过时的外汇外贸制度,放松进出口管制,实行统一的汇率制度,减少行政命令,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等。经过这样一些调整,台湾自6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种 “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 ,或称之为 “ 准市场经济体制 ” 。由于这种经济体制适应了台湾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而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 1963—1972 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岛内外环境的变化,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进一步放宽了对经济的管制。根据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 的经济发展战略,台湾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在外贸方面,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健全贸易规范与制度,分散外贸市场,取消外销退税及补贴制度;在金融外汇方面,实行利率自由化,解除外汇管制,健全金融市场,扩大金融业务范围;在外资方面,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对外投资,对岛内外资则进一步放宽外销比例、自制率及合资股份比重,简化结汇手续;在企业改革方面,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具体措施包括开放 “ 行政特许权 ” ,出售公营企业股票,降低官股比例 和官营企业拍卖等。

根据1991年开始推行的 “ 六年国建计划 ” 及其落实措施,90年代,台湾要继续推动 “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 。首先是进 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规定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社会安定,推进政治民主,提升教育品质,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典章制度。其次,加快官营企业民营化,除开放私人资本外,还要开放外国资本。再次,努力消除实行自由化后出现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经过这些改革措施,台湾的经济体制目前 已基本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比较薄弱,服务业更不发达。与此相适应,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也很原始落后。农业完全是粗放式经营,工业也主要以民用工业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因而这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特点。

进入60年代,台湾经济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粗放式经营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当局开始注重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 业,即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后主要用于出口,换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外汇。可以说,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支持。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虽仍以人力投入为主,但已含有相当的技术成分在内,因此可以看做是一种半粗放 —— 半集约经营。

80年代中期以后,台美贸易摩擦加剧,台币大幅升值,工资成本明显增加,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台湾岛内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纷纷转往东南亚和祖国大陆,在岛内代之出现的是众多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即以集约化经营为特色的产业。根据 “ 六年国建计划 ” ,1991 — 1996年,资本与技术密集 型产业为台湾的主导产业,估计其年增长率可达8.3%,而劳动力力密集型产业只有4.1%。

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关键的问题在于科技与人才。在这方面,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增加科技投入。1986年,台湾的科技发展经费为6.3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15.7亿美元,1996年约为33.3亿美元,占GNP比例超1.9%。二是鼓励科技创新活动。设立 “ 研究开发基金 ” 、 “ 研究开发信用保证基金 ” ,制定 “ 创新技术研究发展奖励办法 ” ,以支持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三是创建科学园区。 1980年,台湾借鉴 “ 硅谷 ” 经验,创办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通过在区内发展高科技工业及吸引海外先进技术,促使科技成果在岛内的传播。四是大力培养和开发专业人才。通过发展教育,增加投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同时利用优厚待遇等手段,广泛延揽海外人才。

为扶持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台湾当局还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政策倾斜措施。1990年初,台湾 “ 行政院 ” 通过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规定从税收、投资、折旧、融资等方面给予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优惠。例如,投资自动化和防污染设备者可抵减税收5 — 20%,从事研究与开发者可抵减 30%的税收。

三、对台湾实现 “ 两个转变 ” 的几点认识

台湾的 “ 两个转变 ” ,对促进经济起飞起了重大作用,对我们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1、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50年代,台湾物资匮乏,生产方式落后,因此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粗放式经营。到60年代,台湾经济具有了一定基础,因而实行 一定程度的自由化措施,并根据岛内外条件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台湾经济已具备相当实力,因而提出向自由市场经济迈进,同时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2、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要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50年代,台湾在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恢复 和发展生产,因而相应采取了统制经济加粗放式经营。60年代,提出变 “ 进口替代 ” 为 “ 出口导向 ” ,因而颁布了有限度的市场开放措施,并鼓励发展能换取外汇 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80年代,提出 “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 的口号,与此相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自由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改为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

3、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要考虑自身的特点。

台湾是一个海岛社会,资源和市场都十分有限,因此其经济发展要时刻考虑国际因素。60年代 “ 出口导向 ” 的提出,及80年代 “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 的提出,都是考虑到了这一特点。相应地,这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与这一特点紧密相联的。

4、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台湾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演变到今天,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其间经过两次大的明显变化,这就足以说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困难性和复杂性。

5、 确立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有具体措施。

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既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要下大决心,拿出具体措施,落实到行动上。如前所述,台湾为促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特殊优惠,这是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 林世渊)*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