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理论和实践
信息来自:论文大全网 · 作者:张海旺 / 梁金霞 / 刘春爱 · 日期:03-04-2006

1996年 

来源:  http://www.lw23.com/paper_142422601/  

  (一)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发展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运用,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有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就开始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始祖亚当 · 斯密就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就业,进而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收入的途径,是分工和资本积累。到19世纪下半期,庸俗经济剑桥学派创始者阿里德 · 马歇尔认为,资本家延缓自己的消费进行资本积累,以及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社会财富的方法。也就是说,劳动和资本 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是取得规模效益的方式。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即运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特别是重视能够把科学上的创造 和发明运用到商业上的创新者来发展经济。本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后,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在内的经济增长问题,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其显著标志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生。约翰 · 梅纳德 · 凯恩斯认为,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是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和增加就业,即国民收入增长的方式是 资本和劳动投入,或者说是国家资本、私人资本与劳动的配置。

  从亚当 · 斯密到凯恩斯,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上升到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途径的思想也在逐步变化着,即生产要素,最初是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并且存在大量廉价的尚未开发的生产资源等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还是粗放型的,也就是说主要是依靠追加生产资料包括耗费自然资源和增加劳动力来发展经济,而社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低。如1889年到1929年,美国由劳动力和资本利益程度构成的扩延因素在其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为54.8%到74.4%,由技术、熟练 程度、组织构成的集约因素只为25.6%到45.2%。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80年代末,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并使之公式化和具体化,战后初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首先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即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投资或者叫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不断增加投资水平,使之与不断增加的储蓄相等,才能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 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方式,不仅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还要靠土地和科技进步,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其中,科技进步不仅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降低资本和 劳动耗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还有,就是英国新剑桥学派琼 · 罗宾逊夫人、英国经济学家卡多尔、意大利经济学家帕西内蒂提出新剑桥经济增长模 型。它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改变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比例,纠正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利润收入者的富人手中的状况。
  6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对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和估算,得出经济增长靠生产要素投入总量的增加和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产量的增加的结论。他还分别具体划分了生产要素和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构成,计算了每一种因素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其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和资本,劳动(含素质的提高)又包括就业和工时、教育等若干因素,单位投入要素由知识进步、规模节约等因素组成。可见,丹尼森主张主要靠集约化方式,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知识的投入,强化规模节约,缩短劳动时间等来发展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末,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出现、 扩大,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方式思想发展相联系,资本主义经济集约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投入产出效益得到提高。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工矿业比重增长缓慢或下降,商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同时,新的科研成果开始逐步运用到一些部门和形成一些新的产业,如1971年 美国计算机在各个部门中应用的百分比,生产企业单位为36.3%,公用部门16.3%,批发及零售贸易8.7%,政府部门11.4%,通讯运输部门 6.3%,服务部门1.2%;1947 — 1970年,美国新兴工业部门中的电子工业净产值在制造业净产值中的比重由5.8%上升到9.5%,化学工业则由 5.3%上升到13%。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益,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增长速度低于工业增长速度1/4到2/3;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职工人数增长不大,每个职工劳动时间普遍有所减少。

  其次,资源得到节约,利用和开发,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在资源节约方面,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降低了产品的物质消耗。1950 — 1972年每发1度电的燃料消耗量降低了39%,1943 — 1969年每炼1吨钢的焦炭消耗量由1.4吨下降到626公斤。在资料的综合利用方面,由于新的物理化学加工方法的产生和推广,使石油、煤、原木、矿石等综合利用水平和价值有了提高。在新资源开拓方面,人工合成材料不仅代替了原有的某些资源,而且具有特殊样属性,便于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如美国在石油工业中用塑料管道代替部分钢管,每年节省开支20亿美元。

  再次,规模经营发展,其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主义这段时期在规模经济发展上有三个较显著的特征,其一,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经济进一步扩大。大企业由于采用大机器生产 和集中投资新兴产业,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与生产费用,节约人力,增加产量。其二,中小型的规模经济也在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易转产,也有利 于提高经济效益。其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一方面存在着竞争,另一方也存在协作。

  可以说,二战以后到60代末,是资本主义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时期,但由于这段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充分就业政策,并且仍然存在着廉价的石油和原料,科技革命主要处在出成果以及在军事等一些领域和 部门的运用阶段,集约化进程还不是十分迅速。

      (三)
  70年代初,一方面世界主要能源石油发生危机,另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 向纵深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西方经济学在关于经济发展及其方式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等人,干脆主张实现 “ 零经济增长 ” 。认为由于工业 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有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们营养不良。因此,要通过控制办法,实现 “ 恋脑龀に俣取薄S械木 ? 醚 Ъ 曳炊悦范嗨沟热说墓 ? 点,认 为即使经济增长为零,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损耗也不会减少,因为经济增长为零必然要求技术停止,这样就不可能新建有利于环境和资源消费低的产业,无法对环境 污染、资源耗费严重的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发展了工艺决定论,认为工艺即科学技术或系统知识的发展及其运用于实践的任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特点。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更加重视新技术革 命,特别是信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吸收了西方经济学几种不同观点中有益于自身特别是重视科技革命作用的东西,扬弃了其不利的观点,大大加快了经济集约化过程。

  第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制造业向服务业转 移。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扩大和深化,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微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光学工程等纷纷建立和发展,如 80年代初,美国的高科技工业已约占制造业产值的13%,并且仍在以2倍于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增加。同时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日本有人计算,如把电子计算机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则可把原有的物质能力利用率提高100倍。此外,制造业正在向服务业转变,服务业在其整个产业结构中已占60% — 80%。产业结构这种大幅度优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其效益。

  其二,资源的节约、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新科技在各个经济领域的普遍应用,以及产业上耗费资源较多的制造业转向需要资源极少的服务业,宝贵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得到比较全面的节约。同时,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在逐步取代天然材料,象核能、合成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遗传工程以及具有 全新概念的资源领域 —— 信息。核能燃料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威力大,1克铀发出裂变能放出相当于3吨优质煤的能量;海洋工程可以使人们逐步开发海洋这巨 大的资源宝库;遗传工程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可以使人们按自己的需要生产各种具有特殊用途的生活物质;信息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等。此外,新技术除了 是有效节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的手段外,也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武器,这样将大大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益。

  第三,中小规模企业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美国每年平均新建企业36万家,1980 —— 1986年达到将近60万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有将近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大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有些正在缩小经营范围,有些大企业则自己建立相对独立的小企业。之所以这样,就是中小型规模的经济,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自然资源供应越益紧张的条件下,能快速地吸取新的科技成果,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合理地配置资源,并充分利用大企业给予的许多便利条件发展自己,一句话,适当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在70年代后新的条件下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当然, 中小企业有自己的困难,大企业将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协作中继续发展。

  第四,微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以及劳动力结构的重大 变化。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子计算机生产数每年以25%,有的甚至以高达50%的速度上升。到1980年,拥有电子计算机数量(不包括小型 电子计算机),美国23万台,日本4.5万台,法国2.4万台,英国2万台。同时电子计算机被更广泛地运用于经济领域。9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更快,质量更高,应用更加普遍,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机器人的增长也同样迅速。1982年,全世界工业机器人总数为28400台,其中日本13000台, 美国6250台,英国1150台,法国950台,并且每年在以约35%的速度继续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蓝领工人逐渐被脑力为主 的白领工人所取代,如80年代初,日本的工厂企业中,大学生占33.6%,高中生占57.3%,到现在大学生的比重更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人员和非科技人员是以6:1的比率变化的。电子计算机化即生产自动化,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者知识化,把人们从繁重的、有危 险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具有更加重要意义的脑力,增加了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以较少的劳动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面对70年代以后气候变暖,酸雨、沙漠化、森林与物种减少和灭绝、水土流失、水资源面临危机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以及由此加重的自然灾害,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生存造成的影响和威胁,欧美发达国家痛感不能用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必须进行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并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新科技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样生态环境才能反过来有利于和促进经济发展。1989年7月7国首脑(美国、日本、西德、英国、法国、加 拿大、意大利)在巴黎举行第15次经济年会发表公报呼吁:迫切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去理解和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将协同工作,去实现维护一个健康、均衡的全球环境的共同目标,借此完成我们共同分担的经济与社会任务。它们除对能够感到和较容易探测的严重污染进行治理外,还利用高技术 等手段对环境中以微量元素方式存在的各种物质进行质和量的分析测定,研究大气颗粒物及水体污染的来源和扩散规定,以评价环境质量,制定治理措施等,这样把 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产生了较高的生态效益。

  总之,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资源的全面节约,大规模开拓和综合利用,中小型规模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及其劳动力结构的显著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形成的重大的、相互联系的结构优化效益,资源节约,开发和利用效益,适当规模经济效益,生产过程知识、技术化效益、生态效益等,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质的增强,即经济整体素质、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这些正是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内容、反映和目标,表明粗放型经济已转化为集约化经济。如1950年 — 1973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和日本6国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增长4.9%;70年代以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仍然较快,其中80%依靠的是科技进步。1950年 — 197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4.9%;1973 — 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仍达到2.5%,接近于1870 — 1913年的历史最好记录,高于1913 — 1950年1.9%的年均增长率。

  集约化是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日本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即:日本人当惯了学生,作为学生很优秀,但作为先生很不高明。中国人当惯了先生,作为先生对日本的帮助很大,但作为学生却不大出色。今后中国人应当努力当好学生。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提出并正在进行中,其间学习并仍在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积累的优秀成果。第二个转变作为指导方针,我们刚刚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才算正式起步,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距甚远,因而更应该当好学生,虚心认真地研究借鉴它们在这方面科学的、成功的、有益的东西。

(作者单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省教育学院)责任编辑:贵根*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