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信息来自:论文大全网 · 作者:周前海/韦耀莹 · 日期:03-04-2010

1998年

      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链”
  经济增长的实现和保持,不是国民经济系统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因素链”共同作用于现实经济的结果。

构成这个“因素链”之中的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互相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并列在一起的。

在这个“因素链”系统中,每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是不相同的。

它们有的属于政策性直接因素的层次,有的属于传导性因素层次,有的属于内生的基础性因素的层次。

三个层次 的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链”。


  “因素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可以作如下轨迹性描述:
  在经济增长“因素链”中,决定经济增长 的深层次的和关键的内生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在此专对技术进步是怎样促成或影响经济增长和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剖析。


      二、技术进步 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生性因素
  首先,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

这里说的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 步,即技术整体的增长。

技术进步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发展过程,它的实质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和非生产领域应用这些 新知识的过程。

技术进步在经济大系统中是一个分系统,但它不是各个系统之间毫无联系或关系的简单相加的机械组合,而是经济系统中与其它部分密切联系的中心 或内核部分。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在构成经济系统的内生性因素不是其他因素所能比拟或等量齐观的,它是在经济运行系统中保持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内涵的基本内容和核心。


  其次,要深一步分析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表现。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构成内生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技术进步在经济系统中决定着生产劳动者教育水平和熟练程度,对经济起着主导作用。

技术进步是融合在生产过程之中的,并且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中心部分。

 在生产技术一体化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成就体现在新的生产手段、新的劳动对象和新的工艺流程中,要求生产劳动者必 须具备相应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否则,不能实现生产正常运行,更不能带动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这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性主导作用具 有客观性。


  ②技术进步在生产过程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

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其基础是在生产过程中由掌 握相应技术水平的生产劳动者运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形成的实际生产力,正是这种具有先进装备技术、工艺、劳动素质和管理决策综合起 作用的实际生产力是由技术进步所决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形成统一体,便能发挥技术进步的内在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提高各种物质资源和生产 性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促进生产产品品种的增加、产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和某一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便能引起生产力的变革,促 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落后产业的淘汰,进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以,技术进步是直接引起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内在性因素。


   ③技术进步是决定各产业部门能否存在的客观基础。

在生产领域里,生产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是由生产技术来决定的,如果生产部门所应用的生产技术不需要某种 产品,则这种产品在该生产部门就没有使用价值,也不会对其产生需求;在流通领域里,商品交换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的前提是使用价值,参与交换的商 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更谈不上交换,这是说,不同商品的交换和不同产业部门发生联系的本源是生产技术;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 其发展水平和联系的深度广度则决定于社会总技术水平所制约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如第三产业的水平及其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联系,是随着社会总技术水平的提 高,相应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而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就更深更广。


  ④技术进步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表现为各个学科、各种活动的一体化,从而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协调、转化、改造、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技术进步的一体化,是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关键,也是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还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 业,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

同时,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要求管理水平和生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保证经济优质、高效、快增长。


      三、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
   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收益要分别从社会再生产的两种方式中加以分析。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收益。

实现经济增 长、增加收益,需要协调好投资、劳动力和技术三要素,并培育和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优良环境。

但是,作为经济增长内生性因素的投资、劳动力 和技术,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投资和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种常数形式的缓慢积累过程,而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 动却是一种指数形式的倍加积累过程。

在此,我们专门分析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所投入的基本建设投资收益问题。

基建投资意味着采用新增、扩大、追加投入的方式 来推进经济增长,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虽然可能提高产出数量,使经济发生渐进和缓慢的变化,充其量仅能维持原有增长速度,很难超过 已有的最高速度,不能使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

因为生产效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装备技术、工艺、劳动对象、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决策等水平决定 的,这些方面的水平不提高,单位资本要素的产出能力也不会提高。

而生产效率不提高,投资收益也就不可能增加。

再说,单纯资本投入的增加,往往出现生产能力 利用不足,致使产出量毫无增长的情况。

在技术进条件下,新增基建投资的作用便完全不同了,它将如虎添翼,有可能创造超常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为技术进步不仅 会改善资本装备的质量,也会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从而使两大要素的产出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既可以使投资产生倍增的收益,也能 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投资的收益,指的是投资效益,即一定时期内投资量与产出量的比较,它考 虑的是产出量超过投资量的数额及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快和投资效益好不是一种直接对应关系,经济增长快不一定是由投资效益好所致,但投资效益好确是加快经济 增长的重要条件和主要表现。

只有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才能使产出量的增加倍加于投资量的增加,才算取得了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相反,则不能认为取得了技术 进步的投资效益。

另外,不能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代替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要在注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同时,更要深入研究技术进步促进投资效益提高的条件和做法,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投资效益来实现高质量的经 济增长。

为此,要研究和掌握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特点,概括起来,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有四个重要特点:
  1、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比较含义特别强。

 它不同于一般经济效益的比较含义,也不同于技术不变条件下的投资效益的比较含义。

技术进步投资效益是一种指数形式的倍加,而一般经济效益或无技术进步的投 资效益只是一种常数形式的百分点提高。


  2、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动态含义具有绝对性。

 所谓动态含义的绝对性,是指技术进步效益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而且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技术装备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般来 说,投资效益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某一时期的技术进步投资效益总是超过其前一时期原有不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投资效益。

概括地说,在技术进步条件下, 无论经济效益总值是增加,或为零,或为负值,都有可能取得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


  3、技术进步投资效益在经济效益总值中的比重是不断提高的。

 通过社会再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总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进步投资效益仅是经济效益总值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任务是要科学的区分和计算各要 素对经济效益总值的影响程度,从中扣除其他因素作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后的净值便是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

然后,将技术进步投资效益与经济总效益相比较,便可 得到技术进步的投资效益所占比重。

根据前两个特点,便可说明技术进步投资效益在经济效益总值中的比重总是不断提高的。

当然,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上述特点也 是整个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特点,若以实践数据来证明,虽然我们手头上没有技术进步投资效益比重提高的统计数据,但使用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实践数据更能说明 问题。

据测算,从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由本世纪初的10%以上提高到50—70%左右。

技术进步的 贡献,日本在1953—1971年是55.16%,美国在1948—1969年是47.75%,法国在1950—1962年是73.62%〔1 〕。

我国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1952—1957年为27.7%,1957—1965年为8.24%,1965—1976年为 4.12%,1978—1980年为31.47%〔2〕。

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的。

<BR>  4、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通用性和渗透性也很明显。

 所谓通用性和渗透性,是指某一领域取得某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后,会很快地拓展、扩散、渗透到各个生产领域,乃至人们的生活领域,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和整个社会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完善,带来整个社会经济面貌的全面改观。

这说明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功能象一把火种,对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方面和社会经济各领域都能起到 裂变和渗透的作用。


  其次,技术进步亦可以提高内涵式再生产投资的收益。

用于内涵式再生产的投资通常叫做更新改造投资。

而更新改造又有两层含 义:一层含义是在原有规模的范围内进行的更新改造,另一层含义是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扩大了规模的更新改造。

前一层含义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新改 造,后一层含义是在利用新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新改造。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内涵式再生产投资的收益,是在后一层含义的情况下起作用的。

在此要研究的是技术进 步怎么能提高和怎样才能提高内涵式再生产投资的收益。


  技术进步所以能提高内涵式再生产投资的收益,是因为这种投资的技术取向不是依照原有老技 术设备、老工艺的简单更换重现,而是选择了技术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和相应的劳动素质、管理决策水平,因而这种投资的效应已不是原有规 模的简单重现,而是扩大、提高了的,成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在性质上已不同于简单再生产,它是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再生产,由于这种 再生产是在提高技术含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能够使投资更有价值。

这同前面分析基建投资所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是一样的。


  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在 社会再生产两种方式中是依不同国家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情国力而有所不同的。

就拿我们中国来说,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 规模已相当可观。

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仍然很突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是不高 的,究其原因,显然是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尽快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无论从企业还是从整个国家,都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 跟,这是因为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效率和效益的较量。

再说,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既不可取,也难以维继。

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靠提高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投资效益。

而科技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科技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可 见,科技教育的发展关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转变增长方式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整体概念,需要从有利发展和照顾全局的基础上 去处理好各种关系问题。

首先是新建项目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关系。

处理新建项目与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关系要坚持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的方针,必要的新 建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

其次是开发与节约的关系。

要支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消耗, 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再次就是集约经营与合理技术结构的关系。

集约经营是新增长方式的要求和方向,但要适合国情,要有合理的技术结构才能充分发挥整体经济 效益。

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问题,便能长期恒定地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四、技术进步与投资经济的正确结合是社会总价值长期、恒定、 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技术进步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技术进步是不可能出现的。

无论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发展新技 术,从科研、开发、试制到形成生产能力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投资作保证;从国外引进新技术,从取得技术到消化吸收、掌握应用、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和推 广创新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促证;购置新机器设备、培养科技人才、技术改造、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基础。

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使用的是 50年代的陈旧技术与设备,甚至有的还是手工操作,使产品质量、规格、品种以至整个生产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其中直接的原因是资金缺乏。

从国民经济整体来 看,导致技术进步速度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有资金运用不合理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比较差,导致 资金严重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技术进步,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在保证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便提出了技术进步 与投资经济如何结合的新课题。


  实现技术进步与投资经济的科学结合,是提高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前提。

光有技术进步并不能保证带来良好的投资效 益,只有实现技术进步与投资经济的科学结合,才有可能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

所谓投资经济,就广义上讲是指由于投资而引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加,进而使生产能力的扩大和为生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此,我们要跳出投资经济的传统观念,从更高、更有创新意义的基础上去认识技术进步与 投资经济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个意义是技术进步能使投资更有价值;第二个意义是投资也能使技术更有价值;第三个意义是两者的科学结合能形成并促 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持经济长期、恒定地高速增长。

关于第一个意义,我们已在上一个问题作了阐析,关于第二、第三两个意义,正是本问题所要分析和回答 的。


  投资能使技术更有价值,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投资会使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得以实现。

科技投资是取得技术进步的 前提,没有必要的投资用于开发研究,便不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

尤其是高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投资大,没有投资保证是实现不了的。

如果投资有了保 证,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便有了经济基础,为技术研究开发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保证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得以实现。


  第二,投资有利于对国外先进 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为了加快我国四化建设,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而引进国外技术是需要投资的,引进后又 要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化,所有这些都需要投资。

换句话说,通过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够增加、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技术含量,进而为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附加价值创造了充分条件。


  第三,投资能使高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由此而诱发的市场规模远比技术 进步本身的价值大得多。

研究开发出来的高新技术,只有通过投资才能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当把资金用到技术进步项目时,能使劳动手段 日益革新和精良,当先进技术转化为强大的生产机器后,便可把各种自然力变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产生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为社会提供大量品质优良、品种规格齐 全、消耗低、效益好的产品,从而取得高附加值。

而且,当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后,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作用,决定了它们迟早要被推广应用, 在这个时候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进行投资,便能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这种由高新技术诱发的市场规模所创造的价值远比技术进步本身的价值大得多。


   第四,通过投资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包括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使传统产业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这说明技术投资既可增产、增值,又能节约,是加速经济增 长和四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第五,通过投资而采用先进技术,可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并扩大其利用范围。

如矿物资源和各种原材料经过先进的工艺技术 流程的精选,达到去杂留纯,大大提高其质量,并使劳动对象获得综合利用和充分发挥其功效,大大提高了利用率,保证取得最好的效益。

技术投资还能扩大劳动对 象的范围,一方面表现在自然物体劳动对象的日益增多,以如海底的矿藏、地壳深处的石油、稀有元素的提炼等都因技术投资而得到广泛的利用;另一方面反映在人 们学会合成“人工物质”,将劳动对象由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渐变为由人类劳动加工创造的原料为依托。

这些都表明投资能使技术更有价值。


  第 六,通过智力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技能,使他们成为生产过程中强大的、更有效率的生产力因素。

智力投资可使劳动者成为复杂劳动者和技术力量的中 坚,并通过他们使科学技术从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其直接效果是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其间接效果是提高产品的价值量。


  第 七,投资还为科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现代手段,为生产正常进行和生产力诸要素实现最优结合提供保证,进而为技术的最大增值发挥其总体功能。


  第三个意义是技术进步与投资经济的科学结合能形成并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持经济长期、恒定地高速增长。


  技术进步是保证适度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因素,还可从更深层次去揭示:技术的发明、发展和应用都是由技术的相互联系(内在关联性)和相互关系(数量比例性)决定的,这种联系和关系又是决定各产业 部门能否存在的客观基础。

这就是说,一方面,技术进步是由社会对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的需求而推动或决定相应生产技术的应用,没有对某生产部门的产品的需 求,也就不会有该部门的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另一方面,使用价值是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如果生产部门所应用的生产技术不需要某种产品,则这种产品在该生 产部门也就没有使用价值,也不会对其产生需求。

可见,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这种关联的本源是生产技术。


  技术进步投资效益的实现是 保持产业关联适度的前提。

从前面几个问题的阐析可看出,它不仅表现在社会总价值的倍增,而且表现在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协调、转化、改造、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只有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投资效益,才能促进产业的形成、分解和新兴产业的诞生以及实现产业高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

如此看来,这种技术进步投资 效益的不断提高既是经济良性发展的结果,又是产业关联适度的前提,并由此而形成或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持经济长期、恒定地高速增长。


       五、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因
  既然技术进步是产业关联的本源,那么,当技术进步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能使人类生产能力产生质的变 化,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尤其当某种或某些高新技术群的发明并应用到生产领域中去,将引起若干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一种飞跃时,就会引发并带动整个产 业的社会技术体系发生根本的变革,从而引起产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

这可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次重大技术进步,即驯养技术、手工业加工技术 和社会总技术水平的累积提高而发生了第一、二、三次社会大分工,并相应发展形成了畜牧业和农业两大产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新兴的手工业产业 及商业从物质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的历史性产业大发展。

随后出现的以纺织机和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引起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能源技术革命开始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原子能、光学、生物、新兴材料等高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都相应地使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变革、不 断地提高,由此推进产业高度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六、技术进步是商品流动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内容和先决条件
  商品流动, 指的是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

商品流动现代化,是指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要从落后的流通、交换方法和理论改变为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流通、交换方法和理论。

我们提出商品流动现代化的概念,是由于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越来越错综复杂,加上我们在认识上和组织管理上又都不能处理 好各种因素的关系,尤其是没能解决好技术进步与商品流动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商品流动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商品流动现代化具有客观性,但当我们的认识还不足和 处理不好时,这种客观性就不能变为现实。

这正是本题所要研究的。


  商品流动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所必须的,而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往往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针的进一步贯彻实施。

主要表现以以下三个方面:<BR>  1、对技术进步在商品流动、市场竞争机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具体反映在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因循守旧,只看到眼前产品暂时有销路而安于现状,不积极改进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杀的短期行为。


   2、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生产经营者缺乏战略眼光,安于现状,不仅造成企业缺乏技术开发的需求与压力,难于形成技术改革和创新的机制,而且形成一种不思进 取,不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更不研究产品的出口战略和经营战略。


  3、在商品流动过程中,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没有注意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和统计数据与人的智慧和经验的合理结合,严重地影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认识问题,需对商品流动 现代化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

商品流动现代化来源于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现代化生产力要素中最活泼的要素是具有现代化科学技 术知识与技能、现代管理意识和现代管理能力的人,最核心的要素是科学技术,其中自然也包括管理科学技术。

这就是说,管理也是生产力,改革管理并使其实现现 代化,既可以在生产装备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使技术更迅速地进步。

科学管理是一门合理配置和调控生产力诸要素,使其各自充分发挥 作用,实现综合效益最高的科学。

为了实现商品流动现代化,应当密切注意管理科学与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现状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生产力发展中遇到的商品流动及其他社会现象和问题。


  商品流动按范围分,有国 内商品流动和国际商品流动两种,国内商品流动现代化的含义即是上面讲的商品流动现代化的含义,国内现代商品流动是通过国内商业、物资部门对商品购、销、 调、存等业务的计划、组织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来实现的,这种现代化不在于商品流动各个不同管理层次都大量应用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拥有的管理手段,而是要特别 注意技术、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和统计数据与人的智慧和经验的合理结合,拿出足够的人、财、物力,集中搞好各种资源和各类生产力要素的合理应用和最佳配 置,保证商品流动的顺畅和供求适应。

从理论上,这是实现商品流动现代化的一种软科学;从实践上,是适应商品流动客观要求的科学方法。


  国际商品 流动,是国内商品流动的延续与扩大,它对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生产和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

20世纪以来,国际间的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理论已有重要新进展,其中技术进步问题的地位更突出了,由此而导致了国际贸易的“新技 术”理论的产生。

其中最著名的是“产品周期论”。

这个理论着眼于新技术在本国开发和生产——本国消费——国外消费——国外生产这一周期内的变化过程。

它说 明在高收入高技术国家的新产品的消费与生产向其他高收入国家的扩散,再向低收入国家扩散的过程中,新技术产品逐渐变成为“成熟”的产品。

随着“新技术”产 品向“成熟”产品的转变,产品价格会变低,劳动密集程度亦会相应下降。


  国际贸易的“新技术”理论是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理论(比较利益理 论)的挑战,比较利益理论认为,每个国家由于生产条件不同,总会有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优势的生产要素,使得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有相对高一些的效率,按照这种 比较利益进行的贸易会增加总产量。

比较利益理论虽得到广泛承认,但是,自二次大战后,越来越多的贸易模式似乎不是遵循这个理论发展的,究其基本原因是它对 于越来越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缺乏认识,对与技术关系密切的经济组织的内部关系缺乏认识。

比较利益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式的假设(如 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要素不变性,直接和自由的技术扩散等)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均远离经济现实,难以解释“列昂惕夫佯谬”,难于容纳非价格因素的作 用。

所谓“列昂惕夫佯谬”,是把产品分为“新技术”产品和“成熟”产品的分析方法,进而解释了美国的出口货物较之进口货物更具劳动密集型性质。

按照比较利 益理论,劳动力最为贵重,而资本最为密集的美国理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事实正好相反,这就解释了“列昂惕夫佯谬”及其存在的客观 性,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贸易“新技术”理论的产生。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竞争因素:一是体现在产品中的固有的非 价格因素。

这个因素是与决定产品之技术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因为技术是决定产品独特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相关联的非价格因素。

这一因素取决于在商品的 生产和销售中采用的组织制度因素。

指出固有的非价格因素作用是对比较利益理论对于技术的作用简单片面理解的重要纠正,突出了固有的非价格因素的重要作用。

 而划分出相关联的非价格因素的概念又指出了不能把非价格因素简单地与技术等同起来,这就更有利于技术知识等无形财产的转让与产生,使商品流动的全部知识基础和组织效能对技术水平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这正是与新技术理论有内在联系的商品流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贸易“新技术”理论的重大 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它强调了技术是商品流动的关键变量:技术知识或技术市场等无形财产是竞争者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武器;无形财产使经营者产生一 种出租财产,而这财产是不能用市场交易获利的;无形财产还能使跨国公司(多国企业)强于独立的出口公司(厂商)。


  以上分析,说明了技术进步已 成为商品流动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内容和先决条件;而实现商品流动现代化、国际化,是保证适度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方 面。


      七、技术进步对利益分配有重要影响作用
  技术进步对利益分配的重要影响作用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作用引起 的,即通过技术作用于生产力诸要素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为利益分配创造坚实的基础。

斯大林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是最能说明技术进步对利益分配的作用关系了。

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 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这段话虽然是要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但也非常有力地解释了技术进步与利益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其主要手段只能是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主要靠增加劳动总量。

实践也充分证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 济总量有了巨大的增长,国民收入总量也就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技术进步是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利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对提高投资效益,加速商品流动现代化、国际化,影响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加速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变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

为了加速技术进步,一是要抓好科技体制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潜力。

二是要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使科技与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抓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是不断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使技术进步与其他因素更密切地配合,保证经济增长方式更快更好地转变。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邮码:530003 )
责任编辑:江海*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