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商互信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信息来自:www.scio.gov.cn   · 作者:姬泰然 · 日期:29-07-2016

2016-07-06  

编者按

近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下,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互商互信、共建共赢”,论坛通过了《广州宣言》,宣布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论坛期间,多国专家学者共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理念与新路径。特摘其精华,与读者共享。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近日在广州举行,论坛以“互商互信、共建共赢”为主题,邀请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汤加等20多个国家200余名智库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理念与新路径。论坛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并提出了保障“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四大关键词——保障安全感、提升软实力、参与多边化、尊重差异性。

保障安全感:

合作领域兼顾经济和安保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安保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亟须安保合作以维护稳定的秩序。“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利益相关方要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建立一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地区防务和安全巡航。”缅甸前总统首席顾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席哥哥莱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和“一带一路”安保双管齐下,通过公共外交搁置争议、化解矛盾,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在安全的轨道上推进。

“如果缺乏对南海争端的有效管控,会严重阻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菲律宾德拉萨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卢奇奥•布兰科•彼特罗以南海问题为例强调了地区安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虽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力雄厚且已成为菲律宾本土第二大投资国,但南海冲突却是中菲开展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当前,菲律宾已完成总统换届,新一届政府正处在对华政策调整的窗口期,希望中菲之间通过双边对话增强战略互信,共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南海争端也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深度合作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厦门大学教授王日根指出,南海争端“牵一发动全身”,“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以国防安全的互商互信为基础。

“当一个经济体发展起来的时候,临近的经济体有一些质疑和担忧是不可避免的。沿线国家首先要相信邻国不会对自身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才会加深相互之间的合作。”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载贤总结道,“信任是‘一带一路’建设得以推进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将国防安全合作纳入‘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体系加以考量,为投资方提供安全感。”

提升软实力:

合作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

“目前,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投入过度集中于回报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领域,而对社会环境等‘软件建设’的投入则相对不足,这不仅加剧了投资风险,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对中国投资的误解以及当地民众对中国投资的抵制情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秀军认为,“软硬失调”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

“国际交往中往往存在敌对和紧张情绪,而化解这种情绪不仅需要经济建设带来的‘硬实惠’,更需要文化传播增信释疑,提供‘软实惠’”。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兼顾文化软实力。“政府和企业是海上丝绸之路推进的主动力,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政府和企业的层面。”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尼古拉斯•史蒂芬指出,中国媒体应及时调整宣传策略,更多地向沿线普通民众推介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位、内涵、外延以及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成功案例,通过宣传片、广告、文化交流等形式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和亲切感。

目前,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软实力投入方面存在不小的缺口,正如泰国正大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洪风所说,“中国高铁的实力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但中泰高铁项目却没有这四大高校的参与,借助高铁‘走出去’的主要是中国企业而鲜见中国的科研机构。此外,熟悉中泰两国文化风俗的专业谈判团队非常缺乏,也少有团队来交涉因法律差异而产生的纠纷。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须从现在开始关注软实力提升。”对此,印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阿德里亚努斯•瓦沃鲁图表示,“软件投资跟不上去,硬件投资就不能真正运转,因此,印尼政府计划在印尼大学建立中国研究中心,但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高校有合作意愿,希望中国更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能够参与进来,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

参与多边化:

合作机制兼顾双边和多边

“一带一路”不应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所有“双边关系”的加和,而应该是由中国主导、沿线各国广泛互动,正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研究中心奥斯本•桑尼塔所期望的那样:“‘一带一路’不只是我们和中国开展合作的窗口,也应该是我们和沿线更多国家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的平台。”

2015年6月,广州港将与美国洛杉矶港、新西兰奥克兰港的两个双边合作扩展为三方联盟,从而提升了三个港口的贸易竞争力和投资潜力。广州港务局副局长袁越将港口多边合作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加一就可能大于三”;但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尚以双边为主。以东盟为例,中国多是与东盟中的单个国家进行合作,但和作为整体的东盟尚未形成合作关系。对此,彼特罗建议,要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为串联中国和东盟的“一条连线”,而不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沟通的“十条单线”。“多边合作要从多边融资着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认为,“一带一路”愿景宏大、规模巨大,不能让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承担全部融资任务,而要吸引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银行共同参与,并通过一系列标准进行金融对接,甚至可以通过PPP等模式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开辟更多的资金源头。

多边合作机制构建可以起到“统一区域信号灯”的作用。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万广华认为,“‘一带一路’最大特点是在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基础上广泛的参与性。”对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特使杜启文总结道,“应将沿线国家最大限度地纳入‘一带一路’合作体系,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形成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合力。”

尊重差异性:

合作方式兼顾地缘和业缘

“‘一带一路’的地理跨度极大,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更是千差万别,因此,中国要以不同的合作方式、建设方法指导推进各地域、各环节的合作。”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萨曼•克勒格曼强调,尊重基于地方性差异的地缘和业缘关系是“一带一路”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也是中国企业应当秉持的投资理念。

“同属君主立宪制国家,汤加的土地归国王所有,且所有权不能随意出售,而泰国则实行土地私有制,公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土地。”洪风分析了泰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并建议中国企业在涉及土地的项目中充分考虑泰国民众的需求,在合作方式和投资方式上进行变通。“同属太平洋岛国,新西兰农业科技发达,中国企业应重点关注农产品加工和相关技术的引进,而斐济、所罗门、图瓦卢等小岛国则以风景优美著称,因此,中国企业投资应向旅游业、酒店业和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同时注重零售业渠道和销售网络的拓展,帮助太平洋岛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强调,只有“因岛制宜”,才能使太平洋岛国更好地认同并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规划。“同属东盟国家,中国和越南应致力于‘一带一路’和越南当前‘两廊一圈’战略的对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能合作,并建立良好的谈判机制解决海上分歧;而中国和孟加拉国则应加强‘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对接,重点在交通、贸易、投资、能源等方面开展合作。”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执行主任马斯塔菲祖•拉曼认为,把握好地缘差异,“一带一路”才能在避免重复性资源投入的基础上“有机展开”。

“充分尊重各国的发展意愿,不搞一刀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总结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注重各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包容的理念结合各地区的发展需要与各国加强沟通,共同探索合作路径,共同选定合作领域,共同推动合作项目。
 
 

来源:光明日报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