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信息来自:http://www.cre.org.cn · 作者:郭克良 蓝文权 蒙运芳 · 日期:06-11-2015

2015-07-27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从开放边缘型向开放前沿型转变,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从二产主导型向三大产业协同型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生态品牌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探寻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彰显优势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国内部分涵盖了我国西部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摆在欠发达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这里探讨的“欠发达地区”仅局限于“一带一路”涵盖我国西部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也就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绝大多数远离海洋,深居内陆,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是欠发达和亟待加强开放开发的地区。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增速领先全国

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公布的信息看,西部地区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继续领先,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2%,分别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快1.68和1.2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增速连续7年在全国保持领先。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20.0%,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见图1)。

2.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步伐加快。2013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2.4:49.5:38.1;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6.2%,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56.7%,比上一年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37.1%,比上年提高近3.9个百分点(见图2)。

3.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型特征较为明显,房地产投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79%,增幅比上年回落1.9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高于其他地区(见图3)。

4.外贸增长领先,增速有所下降。201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781.5亿美元,增长17.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11个百分点和中部地区4个百分点(见图4)。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由于注重民生发展,对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2%;有11个省区增长率高于9.7%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2%;有11个省区增长率高于12.7%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3个百分点(见表1)。
 
 
6.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财政收支缺口有所缩小。虽然受宏观经济下滑、地区经济增长放缓、资源价格不稳等因素影响,但2013年西部地区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财政增收任务(见表2)。

总体上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格局,在全国经济图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受国家政策的倾斜,再加上西部地区调整发展模式,地方GDP增速明显,均高于全国的7.4%,最高达10.9%;在财政收入比增指标当中,大部分西部地区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8.6%,最高达到49.5%;在固定资产投资比增指标当中,只有2个省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5.7%,其他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最高达25.2%;在外贸进出口总值比增指标中,有3个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个省区出现了负增长),其余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2.3%,最高达到69%。虽说受自身基础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增这两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但这足以说明。现阶段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很大、后劲足,在接下来一个时期内必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新的强劲动力(见表3)。

(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空间及政策等方面优势明显

欠发达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矿产资源蕴藏量巨大,在已探明的140多种矿源中,该地区占有120多种。许多稀土矿储量位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世界的前茅。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天然气、石油储量分别占据全国的36%、53%和12%以上。这一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巨大的冰川,蕴藏量达到全国的82.5%以上,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占全国50%左右,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左右,但开发利用总量还不及1%,潜力巨大。这一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植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建材业、花卉产业、药材产业和畜牧养殖业的最佳选择地。另外,这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欠发达地区地域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有80%的人口聚居在农村,城乡差距较大。农业传统生产方式还占优势,农村、农业的开放开发具有长期性紧迫性。“一带一路”先进产业向这一地区转移的空间很大。由于自然环境艰险,交通设施较为落后,特别是建设现代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航空事业,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潜力大,开放开发的空间巨大。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换的重要机遇期。由于对外开放起步晚,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相对没有固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已定型的地区进行转型相比,转型升级的成本较低。当前,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实施,把西部欠发达地区由腹地推向对外开放前沿,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生产要素正在进一步加快汇聚,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要素进一步实现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最终将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欠发达地区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有利于多元的开放开发。全国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外,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这一地区。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民族空前团结,人民和睦相处,有利于多样化的有特色的民族经济发展,这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一大优势。

欠发达地区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众多国家,便于向西向南开放。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利用与蒙古、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边境接壤的便利条件,开辟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成为这一地区对外开放的起点和窗口。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这一地区可以开辟向西向南开放的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定位不对称,传统体制转型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梯度发展战略,西部欠发达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等,构成了目前沿海地区“先富”的区域发展格局,进而造成了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不平衡、不对称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边陲腹地”对“沿海前沿”的依附。尽管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了,但欠发达地区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存在认识不准,或者即使意识到或知道了发展定位,但在实践上找不到实现的路径和方式方法。欠发达地区各有优势,发展定位应各有不同,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再也不能走依附型道路是肯定的。再加上改革步伐较慢,条块、部门、行业分割的现象还很严重,行政审批改革没有到位,难以形成统一市场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环境,体制转型方面所担负的压力和面临的困难相当大。
 
 
2.要素投入较大,创新驱动不足。如前所述,欠发达地区走依靠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老路,以要素投入拉动增长,以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牺牲环境资源等为代价,结果造成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所产生的边际效益递减状况,已难以为继。加之受到环境整治、土地价格要素和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低端制造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腹地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地区逐步转移,压力较大。欠发达地区要改变其不发达状态,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实施所带来的机遇,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从而达到用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实现转型发展的目的。
 
 
3.传统产业主导难改,结构调整较慢。欠发达地区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大批建材、钢材、木材等传统产业,工厂遍地开花,而“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一批军工企业和军用企业,更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进行转型,这些传统产业目前很难走出困境,破产的企业很难做好善后工作;濒临破产的企业也难以找到改组改制的出路。有的缺乏技术支撑,产品质量上不去,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一些有名的国有企业设备和技术不错,但因为产品结构与其他地区趋同,市场竞争力较弱;已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工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都因为投资不足、规模不大且技术含量不高,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产业结构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4.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不强。欠发达地区目前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发展主要靠二产带动,三产比重明显偏低。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不协调且较为粗放和落后,服务业发展滞后,呈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态;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状况,多种经营水平低,生态代价大,农业效益与产值偏低;工业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发展脱节,投资拉动作用大,资源开采效率低成本高,生态环境压力重;服务业发展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企业组织规模小、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等等。面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带来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的重新“洗牌”,欠发达地区更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并使其合理,从而获得迎头赶上的发展契机。

5.生态环境恢复缓慢,投资环境欠佳。欠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时不得不依赖于资源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一大批小型立窑水泥厂和矿业加工厂、“镇镇办工厂;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在大量地砍伐森林,或者在江河两岸大规模放养畜牧和发展生猪养殖业,水源污染、河水断流、地表塌陷、地表荒漠等问题严重威胁下游用水安全和生产生活。同时,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欠佳,集中表现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政策落实不到位,对项目的用地、税收等规定落实难,配套也不完善,体制上不健全,运行机制欠缺。

三、对策建议

(一)在发展定位上,从开放边缘型向开放前沿型转变

“一带一路”借助目前新兴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其他现代交往技术手段。推动区域的开放与合作,成为改写区域布局发展“路线图”,以往处于开放“边缘”和“末端”的区域,可以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如,处于边陲地带的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及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通向欧亚大陆及北非的捷径,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在经贸、科教、政治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扩大和加强,可成为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物流“中心”,由“边陲”一跃成为开放开发的“前沿”。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地处河西走廊,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广西北部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端地之一,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共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打通西南中南和东盟通道;在产业发展上集聚一大批临港沿边产业带,包括中国-东盟海上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能源资源、农业合作基地,泛北部湾产业集群等,营造中国-东盟政治外交和商贸对话交流的氛围,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二)在需求结构上,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的需要,投资也要相应加大,在投资规模不能缩减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唯有努力提高投资效率,进而保证投资发挥最大效用;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加大分配拉动消费力度,进而形成消费拉动投资和就业的新格局;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旅游文化以及生态环保的多方合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区域长远发展的基础;大力改善民生,全面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社会的消费潜力,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开展社会创业就业工作;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抓好社会事业工作,通过抓好文化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就业保障等,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让利于民、形成共享式地发展。

(三)在产业发展上,从二产主导型向三大产业协同型转变

着力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和科技服务;着力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要推进传统企业兼并重组,全面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防止重复建设,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和加大对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中,推动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成为引领和带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高地。

(四)在要素利用上,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借“一带一路”搞发展,欠发达地区必须规避后发劣势,善于整合各种要素,善于变通路子,善于创造革新。如,考虑到土地要素的约束,在招商引资时就要注重对原有企业的嫁接,既提升技术,又不另占土地;考虑到人口包袱,就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解决人口过多、就业压力过大的劣势。

(五)在资源利用上,从资源依赖型向生态品牌型转变

通过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指导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以大减排、再使用、再循环为准则,按照“自然资源-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和再生产,最终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双赢。欠发达地区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非同一般,涉及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区域贸易结构、经济技术成本和管理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要实现生态品牌型转型,必须做到利用“一带一路”开拓的新兴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生态品牌和绿色发展战略;引导市场主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生态资源”带动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发展。

(作者:郭克良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蓝文权 中共贵港市委;蒙运芳 广西教育学院)

文章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中国领导“亚洲发展模式”转型[N].上海证券报,2009-09-14.

[2]迟福林.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09-09-29.

[3]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J].经济学家,2009(04).

[4]韩秀丽,李鸣骥.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04).

[5]郭晓合,卢晓.广西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与新支柱产业的培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08).

[6]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EB/OL],中国经济网,2014-08-11.

[7]“一带一路”版图发布绘出发展新蓝图[EB/OL],中国青年网,2U15-04-14.

[8]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12.

[9]林毅夫.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有后发优势[N].海南日报,2015-03-31.

[10]李晓南.后危机时代中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转型[C].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