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信息来自:国研院 · 作者:姜跃春 · 日期:30-07-2016

2016-04-06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与世界上现有的区域合作设想具有很多不同点的区域经济合作倡议。它是根据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美国两样战略迅速推进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提出,并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为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带来动能。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世界经济 区域合作 
 
 

一、“一带一路” 倡议与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不同点

1、合作目标的“同体性”。所谓同体性就是命运趋同性。 “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

这里包括几个重要理念:

一是强调平等合作。国家之间不分大小,经济体之间不分强弱,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国家一律要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二是主张互利共赢。就是要兼顾各方的利益所在和关切,寻求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充分体现各相关者的智慧和创意,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和所能,充分展示各方优势和潜力。

三是达到共同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共同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联合。

四是强调开放包容。就是说一带一路不是实体,不划定范围,不搞封闭机制,临近各国甚至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如果有兴趣均可参与,成为该倡议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加广泛的区域。它还倡导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理念,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抓大放小、求同存异、相互兼容、和平共处,达到共生共荣的合作目标。

2、合作内容的务实性。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和地区,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互联互通不仅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大势,也将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方面贡献力量。中国的“带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互联互通,既包括政策、人心的相互沟通,也包括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联通,还包括贸易、金融政策的便利化。是非常务实的经济合作。具体来而言,道路联通,即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贸易畅通,即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货币流通,即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民心相通即经济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所以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是开展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政策沟通,即相关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求同存异,协商沟通,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以上“五通”从政策到民心,从道路到贸易,乃至货币,可谓虚实结合、软硬并重,是激发世界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

3,合作理念是“包容性”。在亚太地区,刚刚达成基本协议的TPP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安排。其主要特点高门槛。它作为一个面向21世纪的超前性自由贸易安排,是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过去的自贸区协议主要内容是降低商品关税,促进服务贸易,很少涉及劳工和环境保护等内容。而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远超过一般自贸区协议。美国的意图是希望这一高端设计,重构国际贸易规则,主导亚太区域合作进程,达到暂时制约中国在规则制定阶段的话语权,维护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金融霸权地位的目的。而“一带一路”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也包括次其中与的小区多边合作。既包括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也就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中国与中东国家、上合组织在谈中的自贸区协议,也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印度洋的中巴经济走廊。这种多元化合作机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适应了亚洲发展的多元性特性。另从合作对象的开放性来说,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亚洲国家也有欧洲国家,还有非洲国家。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关系。由此可见,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东盟国家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都可以跟“一带一路”实现程度不同的对接,形成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共赢的的目标。

二、“一带一路”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带一路”作为对外经济合作倡议,是中国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提出的,目的是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1、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期”。呈现如下明显特征: 一是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缓慢,进入低速度、低增速和高失业为特征的“新常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平均增速在2004—2007年期间曾高达2.9%,而在2011—2013年期间已跌去一半,仅为1.4%。 [1]二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由于债务负担沉重、投资机会缺乏、产业创新缓慢、紧缩货币环境、失业问题严重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有所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实际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7年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达到51%。其中工业格局分化最为明显,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

2、美国的“两洋”战略进入尾声期。所谓“两洋”战略是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这是美国为维护全球经济霸权地位,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正在全力推进的总体设计。TPP成员国经济几年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10月达成基本协议。2016年TPP面临全面启动的新时期。TTIP是2013年2月13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联合发起的自贸区安排。尽管启动时间不长,但因美国和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层次相近,谈判内容包括农业和工业产品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投资、服务、能源和原材料、监管议题、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等20项议题,没有特别难缠的项目。加之目前欧洲经济不稳,又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靠美、抱美愿望极其强烈,所以,2016年TTIP加快谈判进程的可能性大增。据测算,TTIP达成后将为欧盟带来年均682亿至1192亿欧元、为美国带来495亿至949亿欧元的GDP增长。[2]随着美国“两洋”战略的不断推进,其国际贸易的转移效应必将对中国的进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该战略将制定未来的国际贸易规则为重要着眼点,中国不能参与其中势必会对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失去主动权和话语权。

3、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一方面,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的发展,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当前摆在中国经济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二的经济大国要实现转型,若没有一个较大的回旋余地不仅很难,而且会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对这种增长方式进行转换,只能是渐进地推动。在这一背景下,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找到更大的实现平台就变得非常重要。“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这样的一个平台。“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很大。既可以把我国积累起来的庞大生产力运用于沿线各国的生产建设上,也可以打破沿线国家的发展瓶颈,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急需调整。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尽管中国尚无对产能过剩的数量标准,但中国传统行业中的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水泥,以及新兴行业中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等都被业界公认为“过剩”状态。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显示,中国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在1.6亿吨以上,水泥过剩超过3万吨,电解铝的利用率今年已经降至65%,典型的过剩状态。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目的的闲置产能在40%左右,光伏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将意味着企业投资预期下降,关停并转又带来大量失业,影响经济消费预期和有效需求的增加,导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

1、为世界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63%和29%。“一带一路”战略以其涉及范围之大、视野之广,必然让国际舆论备加瞩目。这些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互补性很强。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这一倡议一旦落实,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刊文指出,“一带一路”不仅将是2015年被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还将成为中国今后十年的深刻标志并使欧亚大陆发生深刻改变。“一带一路”将为欧亚国家带来一个历史性机遇”,有望把超过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荣,刺激全球经济新增长。

国际上基础实施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当前,新兴经济体均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则相对落后。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2020年十年期间,亚洲地区需要投8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才能支撑目前经济增长的水平,为我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在亚洲以外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在上升。随着非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短缺问题正日益显现。据联合国估计,非洲的发电量仅占全球发电总量的4%,有接近5亿非洲人至今无法使用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年后无电可用的人口还可能增加1亿。对于非洲发电量最多的南非,截至2011年3月底仍有近300万家庭没有通电,而南非的电力需求预计在20年内将增加一倍。未来,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亚太乃至全球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都将实现无缝连接,形成立体、综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一系列经济带和经济走廊。各国家在经济政策、口岸管理、通关程序、检验检疫等经贸管理手段上将趋于一致,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将得到极大提高。各国人民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商贸往来等方面交往更加频繁。

2、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台阶。最近一个时期,领导人不断在强调经济外交。与以往只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相比,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它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毫无疑问要把未来的经济和外交结合,否则参与全球治理,参与影响全球的规则制定就是一句空话。 “一带一路”构想的核心是区域一体化,是沿线国家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它将于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实现相关国家在相关区域的携手发展。首先是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实现对接。今年5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与俄总统普京会面后,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下称“联合声明”)。根据联合声明,双方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确保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双方支持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一体化的对话机制,并将推动在双方专家学者参与下就开辟共同经济空间开展协作进行讨论。其次是与韩国的“欧亚倡议”对接。这是2013年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的通过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恨过的对外贸易的设想。该构想的主要合作对象是中国、中亚、俄罗斯、蒙古和土耳其。中国的一带一路与韩国的欧亚合作倡议都是致力于将欧亚大陆各个次区域有机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的构想。今年以来,中韩两国智库分别举行论坛,探索两国在经贸、物流、能源、服务和医疗等方面升级合作的可能性。此外,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全面部署“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推进工作;“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在光明大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对接。中欧正就“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基建投资计划“容克计划”的对接进行深入探讨。在基础设施共建上取得突破。

3、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本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发展的大背景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各种构想相继出台,其中范围最大、合作时间最长的APEC,目前进展的轰轰烈烈的可能是由美国加紧推动的TPP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谈判,这两个谈判就是要以高端开放为契机,塑造排他性的、更高标准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新规则,以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这无疑对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将构成新的挑战甚至威胁。 “一带一路”战略与TPP、TTIP谈判完全不同:一是不设排他性的苛刻规则,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合作,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一种由中国首倡的、各方共赢的包容性巨大的新型国际合作机制。二是突出包容性的共赢理念。“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它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开放性共赢性区域共同体。因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区域合作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之笔。 
 
 
 
(来源: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论文集文《国际问题纵论文集》2015/2016 ,2016年3月出版)

责编: 李敏捷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