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过高阻碍经济转型
信息来自:上海金融报 · 作者: · 日期:26-09-2013

2013-9-25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3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位于历史最高位,如此高的储蓄规模在世界范围亦属罕见。而央行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度仍有46.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2003年至今的十年间,我国居民储蓄明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9月到2008年8月的5年时间里,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实现了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的突破;而在随后不到5年的时间里,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突破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不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居民储蓄金额持续高企,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表明了我国普通居民家庭财富不断增长,而且从增速来看,这一财富积累的速度也并不逊于GDP增速。同时,巨额的储蓄资金也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信贷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助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居民储蓄规模的上升更多源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央行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3年居民储蓄余额翻番的5年时间里,我国的M2也从不足50万亿元迅速扩容到了100万亿元以上,但普通居民的实际财富并未明显增加。而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观察,更多的资金流向了利润率较高的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倾向严重,巨额储蓄未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更关键的是,我国储蓄金额之所以居高不下,除了国人有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外,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导致预防性储蓄大增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而这一局面的直接后果,就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断被削弱。

我国的高储蓄率不仅不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反而已经成为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若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可能导致资金大量沉淀在金融体系以及虚拟经济之中,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而既然预防性储蓄是当前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那么,帮助居民解决后顾之忧,无疑是将储蓄率降至合理水平的最佳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说,完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提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降低普通居民基本生活成本等体制性改革,都是当务之急。我们相信,只要举措得当,规模如此庞大的居民储蓄一定能够有效地释放,并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助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