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及其适度调整(下)
信息来自:CSSCI学术论文网 · 作者: · 日期:03-11-2011

2008-9-25
  三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失衡。发生在70年代初的第一次失衡的结果导致了布富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失衡的结果导致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其后的第三次失衡。世界经济这三次严重失衡的最直接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其结果也将达到一种新的均衡。就前两次失衡而言,由于德国、日本等国经济的兴起,动摇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一霸独大的地位,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先后进行了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流入,借助丰裕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发挥了较大的后发优势,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增长的源泉。在这些新兴经济体中尤以中国的情况最为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时至今日,中国的GDP已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贸易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位居第三;外汇储备则稳居全球第一。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使世界经济失去了原有的均衡。

  与前两次失衡相伴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与全球经济失衡相伴随而出现的是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和超级大国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大大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欧元问世后,无论与美元的汇率是升还是降,都远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和作用。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来自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日本经济十多年的停滞使日元远远无法与美元抗衡,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问题的存在也使欧元很难与美元比肩。而美国则可以说自20世纪如年代以来聚集了世界上的所有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其不断增长的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美元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规模的增长而增加,而美国通过发行大量货币却换回了实实在在的资源。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不得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财年结束时(2006930),外国持有的美国官方资产为24374亿美元,其中亚洲持有18398亿美元,占总数的75.5%。这样,发展中经济体以商品和服务出口换取大量美元,这些美元再通过购买美元资产的形式重新流入美国,为美国的双赤字融资,维系着失衡的全球经济。加之,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因石油进口支出增加而使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大,而石油出口国则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从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结果。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其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从私人消费、企业经营到政府支出都能靠借贷和举债进行。中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再加上土地和税收政策的优惠,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基地,即所谓“世界工厂”,从而创造了大量就业,并保持了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二个引擎。石油输出国的资源优势通过国际市场价格的迅速上升也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等等。因此,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与过去相比,具有较长久的可持续性,失衡的各方也具有更大的可承受的能力。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各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同时都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美国虽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但经济状况良好,几近于充分就业,而且其经济充满弹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仍然是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但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改变了向美国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模式,变为向中国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和装配后再出口到美国。日、韩等东亚经济体作为中国制造业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提供者,拉长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并与中国共享了对美出口的利益。近年来,这一发展趋势从日用消费品、家电产品领域向机电产品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延伸,中国制造业规模迅猛扩张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并非双边贸易问题而是多边贸易问题。其他东亚国家销往美国的出口商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中国进行组装,中国成了一个总装车间。事实上,中国对亚洲邻国和地区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中国组装产品,然后再出口到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亚洲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此外,包括美欧国家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也向中国转移,与中国廉价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和规模经济优势相结合,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截至2005年底,美国公司在华投资额累计为510.89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6624亿美元的8.2%。仅2004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收入就达到750亿美元。截至2006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和贸易顺差的比重分别达到57.85%52.1%,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为52.4%,外商投资占有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部分,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