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处在拐点?
信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作者: · 日期:06-10-2014

2014年9月30日

要点

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已由 2006 年的峰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美国的大额逆差和中国与日本的大额顺差等主要失衡均缩小了一半以上。
失衡缩小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逆差经济体的需求收缩(“削减支出”)。
汇率调整促进了中国和美国的再平衡工作,但总体而言,汇率变动(“支出转换”)对于经常账户调整的贡献相对较小。
由于预测逆差经济体的国内需求会持续大大低于危机前的趋势水平,失衡的缩小有望持久。
由于流量失衡已缩小但未出现逆转,净债权人和债务人头寸进一步扩大。增长疲软还导致一些债务经济体的对外净负债与 GDP 比率依然高企。
全球经常账户差额出现动荡性调整的风险已下降,但全球需求的再平衡仍是政策优先点。强劲的外部需求有助于恢复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并降低其对外净负债。

2006-2013年,全球失衡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随着一些最大规模的逆差(美国和面临压力的欧元区经济体)和顺差(中国和日本)的缩小,失衡的集中度以及与此相关的系统性风险也出现缓解。欧洲核心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依然较大,一些新兴市场的经常账户差额出现恶化。

大部分流量失衡调整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逆差经济体的需求疲软以及新兴市场和商品出口国复苏速度更快产生的经济增长差异。支出转换的作用要小得多,尤其是在面临大量闲置产能并采取固定汇率制的经济体,例如许多欧洲经济体。汇率的动荡性调整也得以避免,美元最为突出。

流量失衡的缩小有望持久。全球失衡在需求方因素主导下缩小的同时,许多逆差经济体的失业问题加剧。但鉴于许多产出损失很可能是结构性损失(即实际产出下降的同时,潜在产出也相应下降),因此,《世界经济展望》的基线预测预计,即便逆差经济体在中期消除了产出缺口,失衡的缩小依然会持久。但潜在产出的下降幅度不确定,一旦各经济体完全复苏,存在一定的流量失衡再次扩大的风险。 
 
由于通常而言,流量失衡只是缩小,但并未逆转,因此,净债权人和债务人头寸(“存量失衡”)普遍进一步分化。此外,大型债务和债券人的结构变化甚微。一些先进逆差经济体的对外净负债与 GDP 的比率居高不下还反映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产出增长和通胀水平都较低。

《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普遍显示未来的外部脆弱性会下降,但一些经济体仍会受到脆弱性的影响。2006 年,一些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差额和国外净资产头寸接近或超过了与过去危机相关的阈值。自那以后,其中许多经济体的脆弱性下降,并且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显示,未来几年的外部脆弱性会进一步下降。然而,在风险下降的同时,许多先进和新兴经济体依然有减少经常账户“过度”逆差和顺差的空间。

促进全球再平衡的政策努力依然是优先任务。源于全球失衡的系统性风险已下降,但降低债务经济体的对外净负债最终要求改善经常账户差额并实现更强劲的增长。强劲的外部需求和更多的支出转换有助于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在主要经济体采取旨在促进更强劲且平衡增长的政策措施将发挥有利作用,那些有政策空间的顺差经济体应该这样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