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事件 中长期多边影响如何
信息来自:新华网 · 作者: · 日期:27-07-2016

2016-07-13

 从中长期看,英国脱欧为英国、欧盟、英欧关系、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市场及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前景等均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 

  1、回归“光荣孤立”外交路线和自由竞争传统。

  英国在过去几百年间长期扮演着欧洲大陆“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对于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例如,英国在拿破仑时代支持普鲁士、沙俄遏制法国崛起;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力挺法国对抗德国;在冷战阶段与其他西欧国家一道同苏东集团对峙。脱欧派相信,与欧洲大陆保持适当距离,有助于英国获取更大的地缘政治利益。此外,在经济上,脱欧还意味着英国能够摆脱欧盟高度计划的财政政策、农(渔)业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回归自由竞争和实用主义传统。

  从欧盟手中收回部分主权。

  从法律上看,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往往是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的过程。在脱欧派看来,欧盟统一的政策妨碍了英国主权的行使,让英国的政策自由度大打折扣,如欧盟统一金融立法不利于伦敦金融业的自由竞争、欧盟的移民政策让英国社保体系不堪重负等。据英国议会下议院图书馆统计,目前英国60%的法律都由欧盟委员会制订。脱欧派希望借此次公投完全收回英国主权,捍卫英国利益;相比之下,脱欧派对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政治损失(如苏格兰独立威胁)并不敏感。

  缓解移民和难民危机对英国社会的压力。

  根据欧盟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公民有权在28个成员国的任何地方生活和工作,英国政府并不享有制定移民政策的自主权。2015年,英国净移民高达33.3万人,其中来自欧盟国家(主要是中东欧)的移民人数为18.4万人,创下新高。近年来,随着北非、中东国家政治动荡、战事频仍,英国与其他欧盟国家一样承受了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不少英国人认为,接纳大量移民和难民不仅会拖累经济发展,还会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节省向欧盟缴纳的高额“会费”。

  近年来,英国稳定保持了欧盟第四大会费缴纳成员的地位,欧盟预算的八分之一由英国承担。2015年,英国支付给欧盟用于向其他成员国转移支付的金额高达178亿英镑。在脱欧派看来,如果英国退出欧盟,省下的这笔钱可以极大地改善英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英国公民的福利。

  2、脱欧成本不容低估

  从政治上看,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英国已很难在欧洲大陆找到发挥“离岸平衡手”的外交空间。英国脱欧在英国内部还可能重新激发苏格兰、北爱尔兰等成员脱离英国的政治热情和信心。从经济上看,英国脱欧带来的成本同样巨大。除短期面临的英镑汇率大幅波动外,中长期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伦敦金融中心地位将面临挑战。

  伦敦是欧洲和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外汇和证券交易、海事和航空保险、债券保险和交易、银行间拆借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根据欧盟现行金融管理制度,位于伦敦的银行机构可向欧盟所有成员国客户无差别地出售金融产品和服务,仅此一项的每年营业额就达200亿英镑,对欧盟实现金融服务顺差160亿英镑。相比之下,非欧盟成员瑞士虽然与欧盟建立欧盟自由贸易区,但其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向欧盟成员国出售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在欧盟成立子公司。英国脱欧后,部分外资银行很可能不得不重新在欧盟其他成员国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英国进出口贸易将受到冲击。

  欧盟是英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英国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出口占到英国总出口的44%,从欧盟其他国家的进口占英国总进口的54%。脱欧将使英国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壁垒风险。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测算,脱欧后,如英国与欧盟之间重新确立世贸组织最惠国(MFN)规则,则英国总出口仍将比现在减少8.1%,对欧盟出口减少5.8%,从欧盟进口减少9.4%;如英欧之间确立的是自由贸易协定(FTA)规则,英国总出口将比现在减少6.4%,对欧盟出口减少3.1%,从欧盟进口减少6.3%。

  英国外资流入规模将缩小。

  2014年,英国FDI存量中48%来自欧盟国家,相比之下,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分别仅占24%和28%。脱欧后,英欧经济关联度将逐步降低,英国面临的投资壁垒也将升高。短期来看,英国脱欧将使英国资产风险溢价上升,投资者信心、消费者信心和商业信心都会受到影响;长期来看,与欧盟单一市场脱钩,英国的投资吸引力将日渐丧失。不仅外资公司,甚至部分英国本土跨国公司都可能会考虑将其地区总部或重要部门迁往欧洲大陆。

  英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拖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英国选择留在欧盟,英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1.9%和2.2%;如果英国离开欧盟,在影响较小的情形下,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1.7%和1.4%,而在极端情形下,今年增速预计仅为1.1%,明年增速将降至-0.8%。OECD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同样认为,脱欧后,2016-2018年英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损失0.5个百分点,到2020年,英国的GDP比未脱欧情景下要低3%。

  英国经济版图有可能逐步萎缩。

  从此次脱欧公投结果来看,英格兰、威尔士脱欧的民意更为强烈,而苏格兰、北爱尔兰民众多数倾向于留在欧盟。公投结果可能进一步激化原本已经敏感的英国国内地区间矛盾,扩大分歧。如引发苏格兰、北爱尔兰举行独立公投并获成功,不仅将在政治上重挫英国,在经济上对英国同样打击巨大。一个版图更小的英国不但意味着更小的经济总量和更单一化的经济结构,也意味着其承受风险能力更弱,未来将遭遇更大的经济波动。

  对于欧盟而言,英国脱欧不完全是坏事。在排除“离心离德”的英国后,欧盟的决策效率很可能随之提升。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多,组织和谈判成本就越高,行动力将逐步下降。历史上,英国曾经于1961年、1967年、1971年三次申请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前两次均遭到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正是基于这一担心。

  英国一直将自己定义为欧洲之外的全球大国,对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态度相对消极,不但抵制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定,在1980年代要求会费折扣和2011年欧盟修订《里斯本条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也表现出与其他欧盟成员格格不入的态度,导致欧盟经常不得不迁就英国或暂时搁置讨论。但与上述积极影响相比,欧盟承受的脱欧消极影响可能更多、更大一些。

  在经济上推动欧盟趋向保守封闭。

  从经济角度看,英国在欧盟内部一向被视为“经济自由主义阵营”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德、法的高度集权、意识形态歧视及部分“新欧洲”成员的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后,德、法在欧盟的主导性影响力将进一步强化,同时受某些中东欧国家的推波助澜,欧盟的经济贸易政策或由平衡趋向保守。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欧盟很可能滑向贸易保护主义。

  在政治上削弱欧盟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英国脱欧后,欧盟内部仅剩法国一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西方世界将由过去的大致对称的跨大西洋双边关系重新回归“一强两弱”的美英欧三角关系。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可根据其战略需要,灵活地在英、欧之间选择合作伙伴,欧盟的国际地位和软、硬实力都将受损,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作用的能力将受到削弱。

  欧盟一体化形象将受到冲击。

  欧盟曾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但近年来,在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违约、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一连串挑战面前,欧盟各成员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原因无法协调立场,难以拧成一股绳。此次英国选择脱离欧盟无异于雪上加霜,意味着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建立的政治经济合作机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盟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面临重大考验。

  欧盟的预算能力将受到较大制约。

  英国脱欧后将不再承担向欧盟缴纳会费的义务,欧盟可能出现10%-15%的预算缺口,由此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欧盟扩张的速度将大大减缓。冷战结束后,欧盟吸收了大量中欧、东欧和南欧国家作为新成员,成员数量膨胀至28个。为拉平成员国之间的差距,德、法、英等西欧和北欧国家承担了经济“输血”义务。随着英国的离去,欧盟短期内已无力继续扩张,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候选国加入欧盟的进程或将放缓;二是欧债危机可能重新发酵。在上一轮欧债危机中,欧盟与IMF、欧洲央行共同为希腊提供了2400亿欧元救助资金。英国脱欧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欧盟对成员国再次提供大规模救助的能力;三是其他会费净缴纳国将被迫分担英国的出资额度,这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其国内的不满和新的政治动荡。

  英国脱欧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但真正能脱欧的可能仅限于英国。

  如前所述,英国脱欧会使欧盟在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地位遭受重击,欧盟财力也将捉襟见肘,这将大大削弱留在或加入欧盟的吸引力。如外界观察到英国脱欧后并未陷入太大麻烦,则更多国家可能会就退出欧盟或欧元区举行全民公投。早在今年6月,瑞士联邦议会已通过决议,撤回瑞士24年前加入欧洲联盟的申请。接下来,瑞典、荷兰、丹麦等欧盟成员国内部都可能出现公投脱欧的呼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并不具备英国脱欧的深厚民意基础。就政治和经济情况看,也没有几个国家具备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政治地位,脱离欧盟很可能得不偿失,难以得到国内广泛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脱欧既并不表明欧洲一体化的失败,也不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失败,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小段弯路。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均遭遇了阶段性挫折。如世贸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目前都面临来自内外部的改革压力;而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也因地缘政治问题陷入暂时停顿。从长远来看,区域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它有助于降低关税成本、贸易及投资壁垒,增进区域内国家的社会福利。

  根据欧盟相关规定,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后,英国政府将在欧盟峰会上正式向欧盟提出脱欧申请,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项条款,将有两年过渡期与欧盟开展相关经贸协定的谈判。因此,更严重的冲击(如企业和金融机构大举外迁)或许并不会立即出现。同时,英国国内民众、欧盟及其成员国、全球金融市场也需要一段观望期和思考应对期。这一期间,英欧关系的走向值得关注。

  一是英国议会不太可能直接颠覆公投结果,举行第二轮公投也缺乏法理基础。

  有观点认为,英国的全民公投结果本身不具备法律强制力,由于执政党保守党和最大反对党工党均支持留欧,且两党在英国议会占据多数席位,因此,接下来英国议会完全可能否决公投结果。理论上的确有可能,但现实中这种担心似乎很难成立。

  首先,英国在一开始就选择了公投(直接民主)而非议会表决(代议制或间接民主)这一形式来决定是否脱欧,表明脱欧事关重大,政府和议会均无力承担相应责任和风险。

  其次,议会事后否决有违主流民意和程序正义。一般而言,如果英国议会要阻止某项公投,往往会在事前就否决,而不是等到公投结果出来后。

  例如,2011年10月,英国下院即否决了要求在2013年5月前举行脱欧公投的动议。2015年,英国议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脱欧公投法案,表明英国立法体系已决定支持公投并愿意接受公投结果。如今公投结果已出,议会如再否决公投结果,既是与当前多数民意背道而驰,也是对此前议会决议的极大不尊重,两者都将严重侵蚀英国议会及议员的公信力。其结果是,英国以后再举办任何公投将不会再有人响应。

  从卡梅伦在公投后宣布辞职时发表的声明来看,他也仅表示将由新任首相决定何时启动与欧盟开展脱欧谈判,并未提及公投结果还需经由议会认可。事实上,议会能够付诸表决的是英国政府与欧盟的谈判结果,但考虑到这一表决内容同样事关重大且争议巨大,再次付诸公投而非由议会直接表决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由于脱欧问题涉及庞杂,需要英国政府与欧盟及各相关成员国进行漫长谈判,在新协议达成前,原来的规则仍然适用。因此,英国政府和议会很可能会采取拖延战术,尽量将过渡期拉长,甚至可能超过欧盟规定的两年谈判期限。但拖延战术无法长期“糊弄”英国选民,后者有能力通过选票将支持脱欧的政党和议员选上台。

  就此意义上说,脱欧民意将颠覆英国政府和议会,而不是相反。同样,部分英国民众在公投后要求举行第二轮公投也缺乏法理上的“可追溯性”,难以得到英国政府和议会的支持。

  二是欧盟很可能对英国实施适度“惩罚”,但太过严厉会拖累经济增长。

  对于英国而言,脱欧公投绝不意味着与欧洲大陆切断经济联系。相反,英国希望一方面减少来自欧盟体制机制方面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能仿效挪威的“欧洲经济区”成员模式或瑞士的捆绑条约模式,与欧盟建立紧密经贸联系。但英国脱欧毕竟不符合欧盟的整体利益,如果英国不付任何成本地随意进出,将鼓励另外一些成员国效仿,最终有可能导致整个欧盟和欧元区逐步解体。有鉴于此,欧盟势必对英国进行适度“惩罚”。

  不过,鉴于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脆弱复苏的敏感阶段,欧盟对英国的“惩罚”应当不会太过严厉,更不可能全面阻断双边经济金融往来,否则难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目前,德、法正在草拟27个欧盟成员国应对英国脱欧指引,内容可能包括:禁止英国参与欧盟的脱欧谈判;英国在两年时间内可能被排除在欧盟决策机制外,并可能被降格为候选会员国,不能再出席欧盟会议等。同时,欧盟在英国脱欧后重新签订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合作协定时,也会设置各种门槛。双方最终采取瑞士模式的捆绑协定可能性较大。

  三是英国将更加重视发展与英联邦及非欧盟国家的关系。

  目前,英联邦共有54个成员国,人口和面积远超过欧盟。英国加入欧共体(欧盟)后,对英联邦的一体化关注度下降。根据脱欧派的构想,英国脱欧后,英国与英联邦成员的特殊关系将为英国带来更为广阔的贸易和投资前景。此外,英国还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拉美新兴经济体签订新的贸易协议。

  四是英国无法完全脱离欧洲,未来英国理论上仍有可能回归欧盟。

  历史上,英国加入欧共体仅两年后,就于1975年举行了首次脱欧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下。可见,在英国内部历来就有融欧与疑欧两种声音,只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两种声音存在消长变化。即便此次英国脱欧,也绝不意味着英、欧彻底分道扬镳。欧盟不可能真正切断英欧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紧密合作,双方将补充签订大量协定以保持各层面交流合作。

  未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及欧洲主义回潮,英国完全有可能重新谋求加入欧盟。不过,下次英国重新加入欧盟时,此前的各种特权和特殊待遇将不复存在。英国必须接受加入欧元区、申根协定及繁琐的谈判过程,并放弃现有对欧盟会费折扣等各种优惠。

■ 
  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进程和各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都可能受到一定冲击。

  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期在出席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时指出,英国脱欧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美国经济、劳动市场和通货膨胀等造成冲击和影响,美联储需确定英国公投结果不会带来震荡,才会考虑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因此,今年下半年美联储很可能将延后加息或降低加息频率。

  对于欧元区、中国、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其货币政策也都受到一定冲击,被迫做出相应调整。此外,由于英国脱欧还将导致各国汇率政策出现错位。预计今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各国会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作为重点内容。

  长期来看,英国脱欧还将带来波及全球的贸易转移效应。

  与英国有着密切贸易和投资联系的欧盟国家,如爱尔兰、塞浦路斯、马耳他、荷兰和比利时等可能出现进出口大幅波动;中国、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等非欧盟国家或将从英国脱欧中分一杯羹;作为脱欧后的替代政策,英国强化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也将使不少英联邦国家获益;但英国脱欧可能影响到美国正在积极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由于英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短期内未定,美国很可能不得不推迟或延长TTIP谈判。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英国脱欧尽管会对欧洲一体化带来冲击,但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全球化的。

  19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研究表明,区域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全球化的阶段性产物,也不一定会对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过于封闭和强调区内国家利益的区域化反而可能成为全球化的阻碍,造成数量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加难以协调和处理的区域间、区域和国家间冲突。

  例如,近年来,欧盟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钢铁反倾销、农产品贸易等问题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产生了频繁冲突。英国脱离欧盟的决策束缚后,如回归自由贸易和实用主义传统,很可能会成为支持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2、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短期内,英国脱欧将对主要国际货币造成冲击。

  英镑、欧元出现阶段性贬值是大概率事件,美元、瑞士法郎、日元很可能将成为重要避险货币,被迫快速升值。人民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避险货币,但美元升值将推动人民币相对贬值。此外,基本金属期货等风险资产价格下跌,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将上升,全球股市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震荡。

  长期来看,最重要的影响是欧洲和全球金融中心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具体表现为伦敦金融中心地位相对下降,欧洲大陆其他金融中心趁机兴起。伦敦调研公司Z/Yen Group今年4月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除伦敦外,苏黎世、卢森堡、日内瓦、法兰克福、巴黎等欧洲大陆城市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金融中心,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也被许多国际金融机构视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中心。

  其中,苏黎世、日内外所属的瑞士并非欧盟成员,其金融服务难以无差别地辐射到欧盟境内,可以首先排除;卢森堡、巴黎、法兰克福、都柏林等从中获益的可能性更大。而英国为了避免这一趋势出现,在脱离欧盟后,也一定会实行更为自由开放的金融监管措施,提供更优惠的税收环境,来挽留并吸引欧盟以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金,巩固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1、英国脱欧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较小

  如英国脱欧引起汇率和金融市场动荡只是短期现象,则脱欧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不大。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未来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只可能进一步深化,而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唯一的变化只是欧盟在名义上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变成第二大伙伴,美国上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他实质性影响不大。

  2、英国脱欧不符合中国原有战略意图

  未来中国借助与英国日益密切的关系影响欧盟对华政策的空间受限。

  在亚太地区受到美日联合挤压的情况下,近年来中国着力与英国发展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希望将其打造为在欧盟内部的首要伙伴和重要支点,从而在解禁军售、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上获得突破。2015年3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宣布将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随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也纷纷跟进。

  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以英国为桥头堡进入庞大而高门槛的欧洲市场将变得困难。

  许多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投资相对自由的英国经济,试图以此作为跳板和辐射点进入拥有5亿多潜在消费者但监管严厉的欧盟市场。如果英国脱欧,中国打入欧盟市场的重要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通道将受到一定阻碍。

  以伦敦金融中心为平台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可能不及预期。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为中国在欧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提供了重要场所。根据最新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英国今年4月超越新加坡成为仅次于中国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市场份额达到6.3%。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50亿元央行票据。2016年5月,中国财政部也选择伦敦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区发行了离岸人民币国债。2013年以来,工行、中行等中资机构先后在伦敦发行了人民币债券。英国脱欧后,随着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在欧洲分散布局,伦敦能否继续成为欧洲人民币的最大集散地将成未知数。

  动荡的欧洲和全球金融市场不符合中国利益。

  英国脱欧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脱欧将令英国和欧盟双双受到削弱和冲击,为中国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同时,英国脱欧的影响如果失控,引发更深层次的危机,如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长时间动荡或引发系统性风险,对于处于“三期叠加”背景下艰难转型的中国经济显然也是极为不利的。

  3、英国脱欧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尽管英国在脱欧后会受到一定冲击,但英国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G7的重要成员,在西方国家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和代表性。对于中国而言,英国脱欧同样意味着新的战略机遇。

  一是脱欧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交往多元化的考虑,秉承自由竞争和实用主义的英国势必强化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关系,以弥补脱欧带来的损失。中英双方在当今许多重大国际政治经济议题上或许能找到务实的合作机会,包括分享绿色减排技术、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加快IMF改革等。

  二是英国在解禁军售、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能提前做出突破。

  三是英国在脱欧后,为应对欧洲大陆金融中心的竞争,将实行更为自由开放的金融监管措施,同时在与欧盟谈判中也会尽可能争取对其有利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中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也将从中受益。

  四是未来一段时间,英国企业和资产很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价格会相对下降,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并购机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责任编辑: 游苏杭 

   来源: 英国下议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