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对南北经济关系的影响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28-01-2016

始于1997年之夏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韩国、日本的金融风暴又相继爆发,余波不断。

从发展进程看经历了三次冲击波,影响面不仅涉及东亚地区,而且也危及整个亚太及整个世界金融市场。

 

第一波酝酿于1997年初。

19972月起,泰国政府动用了20亿美元,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干预下,才暂时稳住阵脚。但5月初,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宣布从泰国撤资后,国际投机者纷纷抛售泰国货币,泰铢再次贬值,迫使泰国中央银行动用了约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新加坡、香港金融机构的援助下,在外汇市场大量买进泰铢,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泰铢贬值的势头。

为摆脱压力,同时也为了刺激出口,平衡国际收支,72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实行14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因定汇率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项决定宣布的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就下跌了17 %,此后一路跌势。

继泰国之后,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也成为炒家的攻击目标,纷纷出现大幅贬值。7月中旬以后,菲律宾比索、印尼盾和马来西亚零吉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已分别达到30-50 %以上。

第二波发生于19978月底至10月份

受东南亚各国金融动荡影响,香港的汇市也开始受到冲击,国际投资者开始在香港和纽约市场大量抛售港元,冲击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为捍卫港元,香港政府一方面动用外汇基金支持港元汇价,另一方面提高港元利息,双管齐下,迫使狙击港元者斩盘离场。但为此,香港金融业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于香港银行折息大幅度升高,引发股市爆跌。1020-30日恒生指数跌去3100多点,市值损失8000亿元。港股的急剧下挫,也引发了亚洲其他地区铁欧美的股市下跌,欧美各国股市市值损失了共达13000亿美元,连同赫太地区,合计超过18000亿美元。

第三波始于199711月中旬。1114

第三波市场传言韩国央行储备不足,已无力支持国内银行、韩元汇率和韩国债务。随后,韩国政府包括13项重要金融改革方案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受挫,韩国央行被爱放弃对韩元汇价的干预,17日,韩元兑美元跌破1000大关,几天内,韩元大幅贬值。韩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要求贷款200亿美元,以后追加到500亿美元之巨。祸不单行,就在韩国政府向IMF求援的同时,日本具有百年历史,排行世界第十和日本第四的山一证券公司宣布,由于公司负债总额已达3.3万亿日元,并不再能得到富士银行的支持而自动停业。山一证券的倒闭,震动了日本金融界,日本及整个亚洲股市均告下跌。当日日本东京指数暴跌854点,跌同达5%;日元兑美元汇率由跌穿128日元,创五年来新低。受其影响,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均大幅度下跌。此后,日、韩和整个亚太金融界余波不断,金融风暴几乎乔遍全球。危机不仅使东南亚众多国家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可以说,这次发生在亚太地区的金融危机程度和涉及的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1994年前发生在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它所造成的后果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世界经济的跨世纪发展。

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导因在东亚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却有着许多共性。

第一,宏观经济的失衡

20世纪80年代始,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低迷或低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以亚洲几条“小龙”和中国等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创造了铳世界晾叹的“东亚奇迹”。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然而,随着世界性科学支柱的进步和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在高经济增长光环掩盖下,以高投入和高出口带动的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各国不同程度出现的宏观经济失衡,突出表现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长期奉行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与产品结构的矛盾。

该地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些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外贸赤字与日俱增。

来自中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压力的增强,更使得这种情况趋于严重。面对这一种严峻挑战,这些国家未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换,而满足于资本项目盈余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国际收支盈余。

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巨额短期资本,主要流入到该地区国家的股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导致这些国家泡沫经济的高涨。宏观经济指标中,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外债规模远远超出国际上通常的安全偿债率标准。外汇储备严重不足。

1996年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国际收支比较

国家

经常项目

外债余额

外汇储备

亿美元

GDP %

亿美元

短期外债 %

泰国

-145

-8.2

900

32.2

387

菲律宾

-36

-4.3

450

13.4

118

马来西亚

-51

-5.2

287

21.2

277

印尼

-82

-3.8

1200

20.7

191

韩国

-237

-4.8

1243

25.5

332

 

第二,金融体系脆弱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这一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体系的内部危机一直困扰着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并成为诱发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且卷入东亚金融危机至今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言,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伴随着泡沫经济而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的日益膨胀。在危机爆发前夕,仅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的银行呆账就高达730亿美元。上述银行业的呆坏账的很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与政府对银行业的过度干预,以及对企业的过度保护有着很大关系。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常常通过行政干预手段迫使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因经营造成的风险最终却转嫁到了银行,由此沉淀集累成巨额银行呆坏账。

对东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而言,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反映的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国家实行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钉住汇率制度造成本国货币的汇率的变动被钉住货币国家左右,即随被钉住货币币值的升降而升降,本身缺乏弹性。1995年以后,在新经济所带来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美国政府推行的强势美元政策的带动下,美元兑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不断上扬,导致这些实行钉住美元汇率制的国家货币汇率随之升值,给它们的外贸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国际收支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经常项目逆境差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因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的不断上扬导致的东亚国家货币汇率高估,还为国际游资及投机资金的冲击提供了活动空间,给这些国家外汇市场的平稳造成了巨大压力。

第三,资本市场开放失控。

适应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及已取得的东亚经济奇迹,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纷纷取消了资本项目兑换方面的限制,实行了本国货币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本国居民可以自由地将本币金融资产转换为外币金融资产,外国居民亦可自由将外币金融资产转换为本币金融资产。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协调监控系统,当本国经济发生变动,本币汇率的低估或高估,都可能引发货币市场的动荡。显而易见,此次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的不断上扬导致东亚国家货币汇率高估,严重背离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际,进而引发了货币信用危机。而资本项目的开放和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恰恰为国际游资及股机资金的冲击,乃至本国资金的外逃消除了约束。

除了以上因素,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以及由此相伴生的巨额国际游资和国际投机资本的作用等,也是引发这场危机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据推算,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1996年,全球短期资本的存量高达7.2万亿美元,每天游荡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寻找机会的资本额就逾1万亿美元。事实上,正是这些国际游资的跨国投机活动,成为引发这场危机的导火线。

 

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发展中国家当事国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现在:

 

1、            汇率、股市双双大幅度下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19976月至12月,以兑换美元汇率而言,泰铢贬值67.3 % ,马来西亚林吉贬值45.2 % 菲律宾比索贬值33.7 % ,韩国元贬值34.8 %,印尼盾贬值61.6 %。与此相应,东亚国家的股市一路下跌,同期泰国股市下跌23.9 % ,马来西亚股市下跌48.8 % ,韩国股市下跌46.2 % ,印尼股市下跌43.9 % ,菲律宾股市下跌36.4 %,连新加坡股市都下跌16.2 %

 

2、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许多国家出现多年来首次的负增长。

伴随着股价、汇率大幅下滑,经济增长大工业为减缓,据IMF发表的报告表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7.5 %降为6 .6%199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全面体现,亚洲许多国家经济因此出现负增长。除中国之外,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增长率跌到了二战以来的最低点。东南亚经济出现了6.9 %的负增长。

 

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实际GDP增长率(对上年)

 

日本

印尼

韩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1994

0.6

7.5

8.6

9.1

4.4

10.4

8.9

1995

1.4

8.2

10.1

10.1

4.8

8.8

8.7

1996

5.0

7.8

8.8

8.8

5.8

7.0

6.7

1997

1.4

4.9

7.7

7.7

5.2

7.5

-1.3

1998

-2.8

-13.2

-7.5

-7.5

-0.5

-1.4

-9.

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6-19990

 

 

3、            企业大量倒闭、工程停建、失业率急增。

1998年末,泰国有59家金融机构和6377家企业倒闭并被迫拍卖,菲律宾有1055家企业关闭,印尼90 %的企业形同破产。亚洲各国失业率大幅上升,其中菲律宾13 %、印尼9 %、泰国8 %、马来西亚 7 %,韩国的失业率也由1996年底的2.5 %上升到7 %左右,19992月最高曾达8.7 %

由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印尼80 %、菲律宾11 %、泰国8 %、马来西亚5 %。在印尼,48 %的人口生活在贫穷线以下,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导致苏哈托下台和大规模骚乱发生。

 

4、出口萎缩,国际收支恶化,外债本息负担加剧。

进口成本增加。

外债因贬值而增加负担。

 

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外债占GDP的比重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印尼

53.4

63.9

149.4

95.5

93.8

韩国

31.6

33.4

46.9

33.4

26.5

马来西亚

38.4

43.8

58.8

53.4

49.3

菲律宾

55.0

61.6

81.7

75.7

78.9

泰国

49.8

62.0

76.9

61.4

51.7

 

其中短期外债占GDP的比重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印尼

7.5

7.5

76.4

5.9

5.7

韩国

17.9

23.1

9.7

9.3

7.7

马来西亚

9.9

11.1

11.7

7.6

6.4

菲律宾

12.0

14.0

15.6

11.3

7.5

泰国

20.7

13.3

21.0

11.4

6.8

资料来源:IMF

 

5、资本外流加剧,加深了融资的困难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持续不止,国际资本流量和流向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流入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急剧下降,这加深了一些国家的融资困难。

在发达国家官方援助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剧增长,1996年达到2850亿美元,比6年前增加了6倍,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总额的80 %以上。

但是从19977月初开始,特别是次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更使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信心下降,不仅对这些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大量撤走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长期资本从1997年的约3000亿美元下降到1998年的2833亿美元和2244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地区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恶化,使外国投资者在该地区投资明显减少。尤其是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5国的情况最为严重。1996年流入上述5国的海外资金为938亿美元,1997年为250亿美元,1998年估计只有37亿美元。外资迅速撤离,使这些国家经济复苏难度增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