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中国引领国际金融新秩序
信息来自:http://opinion.caixin.com/ 财新网 · 作者:专栏作家 彭兴韵 · 日期:08-10-2016

2015-03-3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翻开国际金融体系新的一页。自有全球贸易以来,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在随全球经济格局的更迭或起伏或变革。大英帝国相对衰落和美国崛起,使美元取代英镑引领国际金融新时代;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和巩固,以美元为主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主宰的国际金融秩序,芳华渐退。当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等,纷纷要求加入亚投行,这个本已有涟漪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湖面掀起轩然大波。旧的国际金融秩序再难平静,它不得不调整心态,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要迎接亚投行带来的国际金融体系新变化、新秩序。

  亚投行,并不单是亚洲人的事。英国率先置美国的劝告于不顾,决然地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英国的举动,尤如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老牌西方强国纷纷效尤。G7成员国过半加入亚投行,表明传统西方强国对待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崛起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旧秩序裂痕愈深愈宽。美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以“老大”自居,桀骜不驯,面对其欧洲盟友青睐于亚投行,五味杂陈,浑身不自在。2014年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时断言,美国还将引领世界100年;他还在2015年的国情咨文中妄言,美国而不是中国才是亚太规则的制定者。奥巴马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际金融乃至全球事务不再以某一个国家为轴心,更不会以奥氏的愿望为转移,不管承认与否,这都将是无法改变国际金融秩序的新常态。

  在已有诸多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振臂一呼,群起响应,为何?

  当然首先是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进步潮流,几十年运转中的旧体系,积蔽日深,人心思变。“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了以IMF、世界银行为机构代表的美元主导国际金融秩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这一国际金融秩序似乎无法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因此,在许多国际金融事务中,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IMF,常常力不从心,并没能很好地完成当初成立时所设定的使命。这本身就暴露了原有国际金融秩序及其治理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外围国家通过地区机制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影响最大的如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努力、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寻求国际金融新机制,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如亚洲多边外汇储备和金砖银行),减少危机时对以IMF为首的国际金融组织流动性救助的依赖。多边外汇储备库、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是以亚洲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国际金融治理新机制。在改革IMF和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难以达成共识、举步维艰之际,其他国家绕开美国的羁绊,另起炉灶,达到对国际金融体系增量改革的目的,不仅务实,而且行之有效。

  其次,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别差异极大。这其中既有制度、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国家间的地理分割性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亚洲地区对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就需要8万亿美元,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另需3000亿美元。对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某些国家力有不逮;原有的多边机构又鞭长莫及。但在保持制度、文化多样化的前提下,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会打通亚洲各国间经济、文化往来的“经络”。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亚洲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亚洲与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大陆经济更深入的融合。

  第三,亚洲地区拥有全球最高的储蓄剩余,但对储备的配置长期依赖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经常项目顺差和官方资本流出,支持了美国的低利率和经济复苏,但美国却坚定地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及美国次贷危机,是亚洲地区高储蓄的结果,因此,它要求亚洲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责任。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储备加大了储备管理的难度,收益极其低下,还有贬值的风险,在国内压力也不断上升。更何况,亚洲地区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储蓄剩余配置的重心,部分地移向亚洲,反映了全球改变储蓄剩余配置的集体努力。这正是亚投行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第四,中国积极地参与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家对中国原有的一些偏见,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基本原则立场和灵活性,逐渐得到了诸多欧洲国家的认同。中国不仅大量援助落后的非洲国家,帮助他们兴建大量基础设施,而且发达的欧洲国家有困难、烦恼之时,也施以慷慨援手。乃至过去几年里,默克尔成了中国的常客,让他们感受了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相反,在欧债危机中,美国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隔岸观火。欧洲国家以切肤之痛体会到,只有拥抱中国的崛起,才能更好地共同应对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棘手问题,这是对自己的未来投资。

  亚投行的全球影响无疑是多方位的。除了直接有助于全球更完善、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间接有助于其资本所到之年的减贫外,其附带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将极大地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使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崭露头角。明确地说,亚投行的设立表明,中国已从过去的全球化事务的参与者,跃身为全球化事务的引领者和规则的积极制定者,国际金融体系多方博弈的力量对比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中国倡议亚投行并无半点假公济私,但它无疑会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契机,也是让世界更理性、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小试牛刀。西方有人质疑和担心,中国可能采取过低环保标准,大量输出资本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不平等。殊不知,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在政府治理方面,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力度之大,成效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努力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府治理新体系;在经济方面,强调在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中,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的华丽转型和升级。己不所欲,勿施于人。那种持有上述偏见的人,不是对此无知,就是被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填塞了耳朵。事实上,亚投行的三个构想目标——机构精简、廉洁和绿色——清楚不过地表明,中国理想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是环境友好型的廉治金融。

  中国反复重申,亚投行与已有的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这恰恰表明,原有多边机构的设计、功能定位上存有重大缺陷,面对全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它们鞭长莫及。功能的互补性,注定亚投行不会取代已有的多边机构,但它也决不是原有多边际机构的附属物,更不是简单的拾遗补缺。进一步地,亚投行的开放、包容性,为它植入了将来演变成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基因,其触角所及,将可能不囿于亚洲,甚至未来有一天,你在美国旅行,畅通而平坦的高速公路,都是赖于它的融资而翻新的。

  亚投行的诞生,将改写国际金融新秩序。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亚洲博鳌体系。
 
 

  作者为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杜珂 | 版面编辑:邵超(ZN0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