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信息来自:http://www.drcnet.com.cn · 作者:方晋博士 · 日期:22-07-2016

2008 11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博士 

进入2008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各国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对于中国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具有重要意 义。就此国研网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博士。 
 

国研网: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肆虐全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金融危机?如果与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那场危机相比,本次危机都有哪些特点?

方晋:首先,这次危机影响的范围极其广泛。一方面,危机跨越了绝大多数国家,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美国爆发,迅速波及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另一方面,危机覆盖了所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债券、股票、商品、外汇市场无一幸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至对冲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投机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以及金融创新和金 融衍生产品泛滥密不可分的。这是传统金融危机无法比拟的。

其次,这次危机的恐慌程度非常罕见。2008年10月6日到11日,美国股票周跌幅18%,创历史之最;反映银行信贷风险的伦敦银行拆借利率 (Libor)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连续上升,不断创出历史最高纪录;连流动性很好、风险相对较低的货币基金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也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流出和 融资困难的局面;由于投资者抢购国债,美国三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为负。充分说明市场已经恐慌到了极点。

第三,政府的救市行动不论是速度、力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传统手段之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提高存款保险、收购金 融机构不良资产和股权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联储还对货币基金市场提供担保,直接购买企业商业票据,等于是中央银行直接对企业进行贷款。1907年银行危 机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1929-1933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没有证券监管部门、政府不懂宏观调控。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 在,但如此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仍然难以稳定金融市场说明了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

随着这场金融危机不断地深化,对其严重程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初,国际知名投资家索罗斯曾说“这是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是与 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而言。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这是与1907年的美国的银行危机相比。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发表讲话终于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此次危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 或是1907年银行危机更严重。

国研网:自危机进一步深化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采取了空前的救市行动,但短期的效果仍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方晋:金融市场之所以恐慌,政府救市措施之所以没有起作用,根本原因是本次危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无节制和无监管的金融创新创造出复杂而又难以定价的金融衍生 产品,由于大量运用杠杆工具其风险被急剧放大,然后又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式传递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当市场情况逆转的时候,一次错误的衍生产品交易 就可能导致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并进一步引发其客户、合作伙伴、交易对手破产,形成连锁反应。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金融机构破产是必然的,但金融机 构、监管当局还有投资者都不知道下一个破产的是谁,最终的损失有多大。因此,这场危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危机(Liquidity Crisis),而是一个破产危机(Insolvency Crisis)。所以才会有恐慌,旨在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措施也效果有限。

国研网:从目前来看,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将会怎样?再过一段时间,如果金融危机还不能得到缓解,主要发达国家可能将采取什么措施?中国也注意到,全球联合救市似乎也并不顺利,究竟该如何进行国际政策协调,以此来最终恢复正常的金融市场功能?

方晋:如果过一段时间,金融危机还不能缓解,西方国家政府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并对金融市场采取行政管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对金融 机构破产和金融市场崩溃的恐慌。但即使如此,经济衰退已经无法避免了。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防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以及减缓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 击。首先,各国应联手同步采取减息等刺激经济的措施;其次,对面临破产威胁的大型实体经济企业也要做好接管或国有化的准备;最后,各主要国家要及时援助新 兴市场国家,以防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引发国际金融体系新的风险。

国研网: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您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方晋:2003 至2007年,世界经济曾经出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三十年来最好的增长局面。到了2008年上半年,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经济陷入“滞涨 ”的隐忧。而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即全球GDP增长率低于2.5%)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次金融危机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信贷紧缩。金融机构彼此之间贷不到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贷不到款,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基本丧失。因此,世界经济不但可能会陷入衰退,而且很可 能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此外,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暴跌,其中国际原油价格过去三个月下跌了45%,国际航运价格指数 过去五个月下跌了70%。未来世界经济出现通缩的风险将远远大于出现通胀的风险。

国研网:此次金融危机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世界经济版图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方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且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和美国经济和金融联系最密切的其他发达国 家。即使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由于信贷紧缩如此严重,经济衰退几乎难以避免。由于此次危机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 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资产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金融机构也会继续紧缩信贷以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中央银行即使不断减息和扩大货币供给也没有用,因为 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出现信贷紧缩、经济衰退、物价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美国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出现过。

由于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源生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那些金融市场外资比重较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且出口结构单一、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国家受影响最大,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就像部分东欧国家的情况就很严峻。但幸运的是,国际对冲基金业现在也自身难保,这些国家的危机像当年东亚金融危机那样被人为冲击和放大的可能性很小。而那些国内经济规模较大、 财政和金融状况稳健、外汇储备充实的国家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这些国家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有能力扩大内需和保证金融稳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后,有可能率先恢复增长,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增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冲击,但毕竟危机的发源地在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带领下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的轨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发达国家不仅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且其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将受到普遍的质疑,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会被逐渐削弱。世界经济版图将因此被彻底改写。

国研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对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产生哪些影响?

方晋: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总体上成功地引导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特别容易滋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旷日持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 措施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报复,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坍塌。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各国应该携手捍卫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并展示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向前发展的决心,使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抵御世界经济衰退的重要力量。

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另一重要支柱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投机资本大规模的跨界流动,却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经常性大幅波动,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其实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但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此置若罔闻,被其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起这一责任。这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自食其果,改革的 共识已经逐步形成。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并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研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对中国产生哪些短期和长远的影响?

方晋: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如外部需求减弱,对外金融投资受损等等。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扩张 周期的拐点几乎同步出现,中国经济的下行可能会因此加速。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虽然股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但房地产价格下跌才刚刚开始。 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影响巨大,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美国都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在短期内中国面临的挑战是 非常艰巨的。

国研网: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使中国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方晋:首先,中国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中国刚刚进入减息周期,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很大余地。中国财政收入连年超常规增长,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 空间也很大。其次,中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改革远远没有完成,通过改革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有巨大的潜力。第三,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 备,足以应对任何流动性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国研网:有人认为,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挑战,但长远来看,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机遇,您同意这个说法吗?如果如此,在您看来中国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方晋:危机带来的挑战是眼前的、现实的;而机遇是长远的、模糊的。能不能转危为机,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地应对当前的挑战,取决于中国能否主动地去把握机遇。应对当前的挑战是把握未来机遇的物质基础,但光有物质基础而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同样把握不住机遇。因此,中国需要:

1、坚决、果断地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如果中国认定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未来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的话,中国必须坚决、果断地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 策。果断就是速度要快,坚决就是力度要大。如果非要等有一定滞后性的CPI和GDP数据给出明确信号,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市场信心也已经转坏,再采 取行动可能已无济于事。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减息、放松信贷、减税、扩大公共支出,对房价下跌不能放任自流,必要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有人担心西方国家为救市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未来通货膨胀可能会死灰复燃,因此对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态度比较谨慎。但如果西方国家掉进了“流动性 陷阱”,即使政府注入再多的流动性,也很难提高金融机构扩大信贷、企业增加投资和消费者扩大支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小。例 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曾长期维持零利率,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也从15%上升到95%,但经济却始终处于低增长和通缩的边缘。 

今年9月份以来,中国已连续三次降息,说明政府十分了解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但政策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比如说,一次性大幅降息,同时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等等。

2、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深化体制改革,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同样的投入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前几年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都缺乏改革动力。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改革的 共识容易凝聚。中国应该利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跌的契机,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加快 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体制改革不能放松,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鼓励金融 创新和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只有建立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健康高速的发展,才能在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中有发言权。

3、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

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很有可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 要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过程,为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出一个最有 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中国应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主要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其次,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各国针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行动。参与国际救市行动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优先扶持自己的企业;二是优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三是优先帮助发展中国家。

第三,在建设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讨论中,中国应主动参与,而且要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包含下列内容:未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以何种货币做储 备货币?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起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者的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此,中国现在就要做好 物质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