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美”危机昭示全球化美中有所不足
信息来自:http://www.jrj.com · 作者: · 日期:23-06-2016

20080716    

环球外汇网路透香港7月16日电--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贸易不平衡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又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先是中国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债金额在亚洲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接着又发现中国原来是房利美和房贷美债券的最大外国持有者。

买美国次级债券是个错误,并且会付出沉重的坏账代价,但否则中国如何投资其2兆(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买这两大美国房贷“财神”的债务是仅 次于美国国债的最保险的投资了。“双美”虽说是私人机构,但有美国财政部支持。美国政府如果“见死不救”,美国房贷的一半会出问题。美国可以不救贝尔斯 登、通用汽车,但说什么也不让“双美”倒了。

虽然美国主流舆论认为政府救房利美和房贷美义不容辞,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右派研究机构FreedomWorks上周五呼吁,因为中国是这两家机 构债券最大持有者,如果华府拯救它们,就意味着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来补贴有经验的外国投资者。但美国政府如果真的放任不管,以中国和日本为首的外国政府自会 竞相抛售所持的“双美”债券。两美一旦撑不住,美国整个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都可能土崩瓦解,美元出现危机,最惨的会是美国人民。

对中国来说,不过是对外投资的账面损失罢了。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大陆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3,760亿美元,是日本的1.6倍,中国外汇 管理局估计持有上述机构债中很大一部分。虽然中国这些双美债券是安全的,但最后还是逃不了要买单。债务重重的美国政府凭什么来拯救市场?还不是要靠发新债 来抵旧债,挖东墙来补西墙,美国政府不得不增发国库券来筹集“双美”所需要的资金,这种预期已经导致美国已发行国债的市场价值下跌。作为美国国债第二大持 有者的中国央行,其外汇储备资产价值将进一步缩水,中国自然会付出代价。

都是贸易不平衡惹的祸

美国这场风波,最终买单的是全世界,尤其是持有大量美国债务的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虽然是受害者,但它们也是贸易不平衡的制造者,在某种程度上 说也是自酿苦果。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工厂来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就要有不断扩张的贸易顺差,相应也就需要有国家承担贸易逆差。虽然我们可以批评美国超前消费, 不负责任地让美元贬值减少债务,但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巴掌打不响,全世界贸易不平衡中国也有责任。

中国庞大顺差换来的美金需要投资,买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算是最安全的选择了。虽然美元贬值会让中国的投资缩水,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的美元发钞国家,它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印钞票来还债,就是说买美国国家担保的债务,不会担心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买美国股票又是另一码事了。

百仕通(黑石,Blackstone)从中国开始投资至今股价已经缩水了60%以上,中国注资摩根士丹利后该公司的股价也跌了25%左右。“双 美”危机之下,中国千万不能心动搞什么债转股,把还算安全的机构债转成股票。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最近一年来已经跌去了90%左右。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了,财政 部可以为房利美和房贷美提供流动性,但从防止道德风险角度出发,不会去承担它们的损失。

双美债券不是次级债

虽然亚洲投资者周二闻风丧胆,争相抛售亚洲金融机构的股票,但分析师们却认为,投资者没有分清楚股权和债券的关系。房利美和房贷美因为使用杠杆 过度,股票可能会出问题,但债务不会,因为它们的质量比所谓的次级债高多了。房贷美周一发了30亿美元的债务,投资者兴趣还是很浓。美国固定收益基金大王 认为一旦美国政府挺身而出,这些所谓的机构债券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债,价格还有上升的空间。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担心,我们给这些债券AAA的评级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有来自美国政府的支持,”负责穆迪亚洲金融机构评级的 Deborah Schuler表示。“对于亚洲金融机构究竟持有多少它们的债务,我们并不在意,因为这并不是可能的问题所在。”根据美国监管的规定,这两家机构没有办法 购买任何不合标准的房贷,即所谓的次级债务。那么它们为什么还会出现危机?这是因为“山姆大叔”在设计这两家机构的时候就有问题。为了让它们能够以低成本 获得资金,规定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可以低到1.5%,而一般的投资银行为3%,商业银行则为8%左右。杠杆那么高,只要有少数贷款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资不 抵债的情况。

这场风波应该让美国反思自己的过度借贷和过多使用金融杠杆,也应该让亚洲央行思考,贸易不平衡,跷跷板跷得过高,可以给全球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带来巨大风险,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双美”危机让双方看到,全球化美中有所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