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强:校正对外经济不平衡需内外兼修
信息来自:国研网 · 作者:许宏强 · 日期:30-06-2016

2013-05-21

  化解持续高额双顺差带来的风险,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既要调整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更要调整、完善国内经济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政策和相关体制,如社会保障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月度贸易顺差首次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38.3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今年1月至10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1336.2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贸易持续顺差格局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巨大变化,对外经济不平衡态势仍将持续,人民币将继续面临升值压力,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流失货币政策受压

  近两年来,对外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攀升、国外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就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出现高额双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是我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反映。但是,近年来我国持续高额、甚至是巨额的双顺差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尤其是给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些风险主要是:

  第一, 在双顺差的情况下,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意味着我国资源的流失。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如果是购买国外资源进行生产,产品就地销售或者出口,那么经常项目就应该是逆差或者是有一定数量的顺差。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的经常项目存在高额顺差,说明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后,大多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购买了我国资源的使用权,加工生产后大量出口。这样,外国投资既廉价使用了我国资源,也获取了高额的投资收益。

  在这过程中,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拥有的购买国外资源的使用权也增加了,但由于我国缺乏购买、整合国外资源进行生产和获取最大收益的能力,又对国内外汇使用有所限制,因此,只能将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低收益的外国政府债券,其结果是,在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资源的流失,这将影响经济增长后劲。

  第二,双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稳定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是外汇市场的最终出清者。为了出清外汇市场,央行必须向市场投放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以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外汇。这样,国际收支持续高额的双顺差必然会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掣肘。而且,由于央行为了收购外汇而释放的货币基本上都投向了涉外经贸部门,使得涉外经贸部门进一步获得了优先的金融支持,因此,高额双顺差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部门的发展和双顺差的持续攀升。持续高额双顺差直接推动了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

  第三,双顺差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受到外汇贬值的冲击而蒙受重大损失。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购买了美国政府债券。一旦美元货币大幅贬值,我国可能蒙受巨大财富损失,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可能被他国无偿占有,并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造成冲击。

  内外兼修扩大公共支出

  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虽然直接反映的是我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化解持续高额双顺差带来的风险,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既要调整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更要调整、完善国内经济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政策和相关体制,如社会保障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

  首先,对外经济政策需要“渐”调。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并不断改进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形成持续的双顺差状况的重要原因。目前,追求数量型的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因此,在贸易顺差不断创出新高、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需要进行一定调整。

  当然,这种调整应该是“渐”调,而不是激调。我国应该逐渐降低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对鼓励出口和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渐”调的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变化情况,再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政策,包括逐渐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

  其次,扩大进口和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的产品不仅要限制出口,而且应该在一定条件下限制国内的产能,鼓励这些产品的进口;还应该鼓励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是另一条缓解双顺差和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压力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培育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第三,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深化相关体制(尤其是社会保障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既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不平衡的表现,也是国内经济不平衡的反映,即国内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和投资之差,我国持续高额的经常项目顺差,表明我国储蓄始终高于国内投资(或者说是国内消费不足),并且其差额还较大。

  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一方面与我国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不高有关。一般来说,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近几年来,我国不仅居民储蓄率高,而且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也持续上升,尤其是政府储蓄率的增加更加明显。前几年,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税收征管,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但是,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并没有同比增长,导致政府储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由于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不完善,对未来的收入支出预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居民储蓄率也一直处于高位。企业储蓄率也因为企业效益改善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而增加。

  降低储蓄率,扩大国内消费和提高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是扭转持续高额“双顺差”的长久之策。这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医疗、养老、居住等)提供保障,降低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三是政府以国有资产的股东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并将之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