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三大特征: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09-07-2016

 

本报告所要传达的信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和和谐发展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这是本期报告所要传达的信息。

密度和对马来西亚的研究
建议:
l建议华研的研究着重提出直辖区和州市县政府的界线,并建议各层次政府的管理模式。
l建议华研为各级政府拟定其各自的管理模式与监督准则。
l 
l建议研究重新划分
l首先应从全国层面考虑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l其次是考虑重新划分我国
l考虑按全国经济地理来划分县市与大都会,即重新划分县市与大都会的界线;力求更有效处理县市与大都会的经济。
l全国分几个大都会,一个大都会周围建立多个市政府、1个市政府带动多个县政府。换句话说我国应该按经济地理划分县市和大都会的界线,而不是按既有的历史和君主意愿划分地理界线。可能我国在各大都会中建立一个超级的世界级大都会,集中精英发展高科技,集中科技人才、教育与相关的服务业。
l设立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研究其管理模式。
l设立多个大都会,并研究其管理模式。
l研究市政府的管理模式。
l研究县政府的管理模式。
l在全国统一的法治制度下,分别建立大都会等。
(未确定的研究建议,到底是要重新划分还是照旧的地理划分,只制定其管理模式)
 

对密度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

l  密度定义:密度指每单位土地的经济总量,或者说每单位土地经济活动的地理密度。它是每单位土地经济产出水平及收入的记录。例如我们可以用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增加值或GDP来测量密度。

l  发展促使经济活动日趋集中

l  发展缩小了城乡和城市内部的福利差距。

l  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并非史无前例。最近发展中国家每年涌入城镇的人口绝对数远远大于韩国和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l  主要城市密度高居榜首,农业地区或乡村地区处于底部。

l  比利时城市布鲁塞尔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人,其产出与国内农业地区的比值是10001.

l  许多国家的第一大城市往往与第二大城市人口差距甚远。巴黎的人口为1000万人,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的人口只有150万人。墨西哥的人口是2200万人,比其第二大城市人口瓜达拉哈拉市多5倍多。

l  美国洛杉机的人口有1800万而纽约的人口则是2200万相差不远。孟买与新德里的人口均超过2200万人。

l  一般上大都市、二级城市、市镇和村庄因其互补功能而联结起来。

l  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市镇之间,市镇和农村地区之间。市镇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产出提供交易中心,促进农村非农经济活动的发展,这农民提供季节性工作机会,促进高等教育和健康卫生服务的规模经济化。

l  城市的一般定义即集聚指数(每个国家城市的定义不一样,有些低于联合国的标准集聚指数,有些则高于这标准。):人口超过5万人,通过公路到达城市中心为时60分钟,人口密度达150每平方公里。

l  经济集中,愈是富裕,密度愈高。(至P58

l  城市化人口与消费早期迅速增加,接着趋于平缓。

要点:

l  集中分三个层次:地方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层次。从地方层次看,人均收入达到3500美元左右时,其地理变迁的重头戏就快结束了,从国家角度看人均收入达到1000011000美元时,其地理变迁也就结束了、国际层次集中速度最慢,持续时间较长,生产和财富持续向那些国际收入走过25000美元的国家集中。

l  集中要靠市场力量推动,非政治意愿。

l  政府行为:在全国建立良好管理制度、在地方上拟定和指导地方发展方向、鼓励集中即城市化、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基础设施、解决交通运输、

集中生产、城市化、建立城市群、要靠市场力量推动、专业化生产、集聚生产、规模生产、偏远地区的规模生产、不平衡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农发转移入城、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生产集中才能达到长期的生活水平趋同、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的国际趋势、从国际层面看美国与日本人口不到世界的1/6却占了世界GDP的一半、

l  GDP集中在大城市,日本1/4人口住在国内4%的土地上。

l  人口迁移入城,专业化生产,市场力量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消除贫民窟,提供社会保障,经济集聚、规模经济兴起都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表现。

l  遵循不平衡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正确的战略;平衡经济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如前苏联就是因此而崩溃)。

l  实现生产集中是短期利益,正是这样才能使生活水平趋同的长期利益,其途径就是经济一体化(国内和国际都要一体化)。

l  美国与日本人口不到1/6,却占世界GDP的一半以上。

l  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l  国内区域一体化,国际区域一体化是国际经济的趋势。

l  贸易(国内与国外)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l  经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水平增长时,生产力日趋集中。

l  可用先进地区,城市生产和人口集中程度来测量集中程度。

l  当一国的人均收入达1000011000美元时,其地理变迁也就结束了。

l  地方层次的集中:当一国人均收入达3500美元左右时,其地理变迁的重头戏也就快结束了。

l  国际层次的集中速度最慢,持续时间较长。生产和财富持续向那些在国际收入分配中占尽优势,人均收入超过25000美元的国家集中。

l  对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与世界其他地区(周边国家和远方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至关重要。

l  地方集中进展迅速,地方性的城市化进展迅速。

l  随着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人均收入3500美元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例也就从10%增加至50%

l  20002005年期间,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倍多,高收入国家的3倍多,有时可能是单个城市的增长如泰国曼谷。

l  马拉维、约旦和巴拿马的人均GDP分别是160美元、1600美元和5600美元,其城市人口的消费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分别为366380%

l  地理空间的变迁与农业向工业,接着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结构息息相关。经济走向集中,密度提高。

l  在工业化进程中,当今的高收入国家同样经历了迅速城市化进程。

l  事实证明,农业繁荣,推进了农场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l  低收入国家,城市化进展快,人均收入到3500美元时,经济发展开始缓慢下来,到10000美元时,更慢。人口集中程度也一样,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l  集中程度随收入增加而提高。

l  国际社会:1975年日本在东亚的GDP比例增加至83%2000年隆至62%

l  1940年法国、德国和英国在欧盟15国中GDP的比例占2/3,目前(2009年)已隆至1/2

l  1980年欧盟15国,北美洲和东亚的GDP占世界的70%2003年这比例增至83%。(明显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比发达国家来得高)

l  城市规模扩大,边界线增多(国家独立等因素影响下),但国界的壁垒在削弱,市场进一步扩展,市场正在塑造经济走势,集聚经济,劳动力向吡邻利益区移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市场进一步扩大,政府干预,改善公共制度,基础设施,激励措施,向高效,普惠和谐的城市化挺进,(城市化初期阶段,中期阶段,高级阶段),实现国家一体化的地区(区域发展政策)。 

城市规模增大

l  200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每年增加830多万,即18801900年期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每年300多万)的3倍。

l  当今世界最大城市的规模更大,这才是最大的差别。

l  1900年,伦敦的人口不足700万,而当今世界低收入国家最大城市(孟买)的规模是1900年伦敦的3倍。

l  中等收入国家最大的城市墨西哥城也是如此。

l  世界前100名大城市的平均规模是1900年规模的10倍,而且这些城市有2/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l  2009年世界城市人口为33亿人,远远超过1960年的世界人口。

l  1960年后的25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10亿,接着的另18年城市人口又增加10亿,联合国预测再过15年城市人口又会增加10亿。此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会大量增加。

l  任何期望减少风险和确保慎重的城市化战略都必须努力改善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