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研究
信息来自: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 作者: · 日期:15-03-2016

“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

2011-07-14

  内容摘要:本报告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第三产业各类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约160.33万 个)进行整理分析、开发利用的成果。报告系统梳理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特征,分析和揭示影响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区域发展 的重要因素,对三大经济圈相对先进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发展经验进行比较和总结。报告最后对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服务业区域 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

  本课题研究是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完成的。课题组整理、汇总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获取的有关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约160.33万个各类服务业法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并对汇总后的数据按照调查单位的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等主要指标进行细致、纷繁复杂的汇总整理,获取了220张左右的相关数据表,并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对比分析,完成了本报告。

  一、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增加值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513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5174亿元,年均增速为17.6%。虽然在三大经济圈地区增加值中工业的比重(48.3%)仍然大于服务业比重(42.2%),但是这个差距正在减小,有平分秋色之势。

  2008年,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仅为42.2%,显然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80.0%以上的份额相差甚远。因此,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

  (二)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法人单位多,约占全国服务业法人的1/4

  200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09.9万个,其中从事服务业的有656.4万个,比2004年增长27.5%;三大经济圈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160.3万个,占全国从事服务业法人单位数的24.4%。

  (三)服务业整体吸纳就业能力强、贡献大,从业人员存在“双短缺”现象

  2008年末,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共有企业从业人员2687.83万人,非企业从业人员811.45万人,合计占三大经济圈全部从业人数的41.2%。这充分说明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大,也表明服务业对整体就业贡献较大。

  从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来看,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普遍同时存在缺乏高技术职称人才和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双短缺”现象,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从业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12.0%左右。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得到的数据来看,服务业从业人数中高级技工珠三角经济圈占比为7.1%,长三角经济圈占比为5.2%,环渤海经济圈的占比为5.0%。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中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均低于5.1%,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

  三大经济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4个行业法人单位数占服务业的比重都较高。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圈有30.9%的现代服务业单位,而环渤海经济圈的现代服务业单位则仅占到服务业单位数的19.3%。

  2008年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法人单位总数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这3个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都在35.0%以上,表明在经济活动单位中,传统服务业仍占多数,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传统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尚未动摇。

  (五)现代服务业经济效益高过传统服务业,行业之间经济效益差距巨大

  由于各行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的巨大差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严重失衡现象,行业经济效益差距较大。2008年,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各行业营业利润合计中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占到53.0%,高过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效益。

  二、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区域发展比较

  (一)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法人单位分布呈现阶梯状

  长三角经济圈的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比珠三角经济圈多58.73万个,比环渤海经济圈多49.32万个。珠三角经济圈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83.0%,而长三角经济圈为74.3%,环渤海经济圈为65.4%。这种阶梯分布也预示着三大经济圈服务业的总体态势。

  (二)三大经济圈服务业非内资企业比重由北向南依次增高

  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类的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呈现由北到南增加的态势,珠三角经济圈非内资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比最大为4.3%,长三角经济圈占比2.9%,环渤海占比2.2%。

  在三大经济圈的服务业行业分布上,传统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最多,现代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排在第二位。环渤海经济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8.5%,在三大经济圈中最低,但是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单位数却较高,达到了22.4%;珠三角经济圈正好是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到16.6%,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仅仅占到7.8%。

  (三)环渤海经济圈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较高

  环渤海经济圈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20.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占比17.4%,教育从业人数占比12.5%;对比其他两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体现了其传统行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占优势的特色,表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后劲。

  (四)长三角经济圈服务业人力资源充足,分布较均衡

  与其他两大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经济圈人力资源分布较均衡,服务行业中从业人数占比达到10%以上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22.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5%)、教育(1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4%);与其他两大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经济圈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高,尤其是上海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上海市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是13.3%,此比例也远高于江苏省和浙江省。

  (五)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呈现“二二四”现象

  三大经济圈在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上是大致相同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占比,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分别为29.6%、23.8%和25.3%;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分别为39.0%、46.3%和40.7%。可见具有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的从业人数都占到了50.0%以上,这也反映服务业人才受到尊重的一个现实。

  (六)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企业资产总量内资企业占据主导

  2008年末,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及珠三角经济圈服务业企业资产总额分别为128069亿元、251000亿元和153000亿元。从企业资产总额上来看,长三角经济圈服务业规模最大,最小的是环渤海经济圈。

  从登记注册类型上看,2008年末长三角经济圈服务业企业资产总额中内资企业占到90.8%,高于环渤海经济圈的87.8%和珠三角经济圈的87.5%。虽然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企业资产总额中内资企业占比最大,但与内资企业单位数的占比相比还是有所下降。

  (七)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企业呈“百家争鸣”态势,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开花”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到2008年末,内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占比最大,三大经济圈都在30.0%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都在20.0%以上;有限责任公司跟随其后,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四处“开花”。总体而言,三大经济圈在内资企业中的构成情况是一致的,只存在一定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在长三角经济圈占比较大,达到了18.0%,珠三角经济圈占比为13.4%,环渤海经济圈占比为11.1%。

  (八)三大经济圈内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较大,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较小

  分析表明,2008年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总计已达204483亿元,其中长三角经济圈达到了122000亿元,珠三角经济圈达到了44100亿元,环渤海经济圈达到了38383亿元;相应的主营业务收入则分别依次是120000亿元、43400亿元、37854亿元。三大经济圈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达到了98.0%以上,三大经济圈之间差异不大。三大经济圈服务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中内资企业占的份额最大,一般都在85.0%以上。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全年营业收入比重则仍然很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一样都在10.0%之下。

  三、三大经济圈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因应之策

  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发展要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做好:

  1.扩大经济规模,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2.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3.鼓励民间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研发、新材料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性服务业;投资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普及设施建设和政府科技项目研发。

  4.支持民间投资者以购并、租赁、托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以多种方式承接国有资本退出,提高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

  5.统筹协同机制,充分依托区域优势。

  长三角经济圈服务业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速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进程,整合区域政策,完善长三角区域共同市场。

  2.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培育壮大上海市金融和航运服务业,带动长三角其他两省服务业共同发展。

  3.利用资源优势和禀赋,走出服务业产业同构误区,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4.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好人力资源“双短缺”问题。

  珠三角经济圈服务业发展则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努力做到:

  1.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

  2.积极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

  3.积极促进广州、深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打造其区域服务业核心城市地位。

  4.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创新服务业形式和创造新的业态。

  5.充分发挥珠三角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与港澳、与泛珠三角区域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