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
信息来自:中国商品网 · 作者: · 日期:24-03-2016

2010-07-21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根据国际成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推动本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上世纪50年代独立以来,坚持实施一以贯之的发展策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用一代人的时间将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的小国打造成为东南亚唯一发达国家、世界上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一、新加坡产业升级的主要阶段 

  (一)进口替代阶段(1959-1965年) 

   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直接竞争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过高、种族冲突、工业纠 纷等问题纷纷出现,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为此,政府制订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多元化,转变单一的转 口贸易经济结构。 

  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61年将原工业促进局改为经济发展局(EDB),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一方 面,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地以蚊香、假发、樟脑丸等为主,外资以纺织业、电子消费产品、电子零部件为 主。至1965年,已拥有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二)出口导向阶段(1966-1978年)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失去了发展腹地。1966年,为适应当时世界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的机遇,政府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工业,进一步改变转口贸易机制;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型工业;大力吸引外资,借助外部力 量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多边贸易,建立自由市场。 

  期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10%,制造业占GDP比重上升到24%,人均收入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法制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吸引美、欧、日等国相继投资兴建大型企业,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和以修造船为主的运输、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 

  (三)资本密集型阶段(1979-1985年) 

   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停滞、邻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上升等因素使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政府于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重组 计划:实行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推动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向高度精密工业发展;建设以科学技能和科学 知识为基础,以机械、贸易、运输、服务、旅游为五大主柱的现代工业国。 

  主要措施包括:连续3年提高员工工资,用劳动成本迫使企业进行 技术改造,淘汰劳动密集型工业;鼓励外资投资高科技工业,将自动化器材组件、医疗器材、电脑软硬件、光学仪器、电子设备、水电控制产品等十一个项目列为未来十年发展重点;鼓励研发,对科研、开发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等。 

  经济重组计划获得一定成功。期间,新加坡的GDP年均增长8.5%,经济增长高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劳力密集型工业陆续转移至邻近国家,高素质人力资本迅速积累,投资也多集中于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子电 器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电脑运用开始进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四)技术密集型(1986-1998年) 

   8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衰退给新加坡带来重大冲击,石化、修造船、出口、汇率等均受重大影响,GDP在1985年出现1.7%的负增长,失业率急速攀升。为此,以李显龙为首的经济委员会于1986 年发表《新加坡经济:新的方向》报告,提出系列克服经济衰退的政策措施:将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未来10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把资讯业和金融业变成为 两大支柱产业,带动外贸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着重转向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和亚太地 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主要措施包括:1、制造业:大幅调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公司税和财产税,制定比较温和的工资调整政策;2、服 务业:提出“全商务”概念,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生产以外的业务,对外资企业实行优惠所得税率;3、推出商业总部计划和营业总部计划,吸引跨国企业集 团在新加坡设立地区运营总部;4、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局等部门,设计、推动和实施高科技计划;5、大力培植本地企业的全球观,指导和帮助本地企业向外发展, 并加强与东南亚、亚太各国的区域合作,加大对中、印等国的投资。 

  上述措施推动了经济复苏,使新加坡80年代末全面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目标。年均经济增长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GDP份额由1986年的20%升至26%,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成为世界最大硬盘制造国,拥有国际一流的航运业和物流业等。 

  (五)知识密集型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未直接冲击新加坡货币体系,但对新整体经济活动形成了严重冲击。1998年,新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平均8%以上剧降为1.5%。 

   为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新政府成立竞争力委员会(CSC),评估未来十年的经济竞争力与发展前景并提出如下对策:1、继续降低企业成 本;2、继续深化产业调整,着重加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本地企业与跨国企业和政府控股企业的合作,并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3、继续加大吸引 外资力度,鼓励跨国机构设立区域营运总部等;4、继续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协助工人提升技能,鼓励劳工终身培训;5、加强本地企业实力,加大企业合并,推 动本地企业成为跨国机构; 6、将“知识经济”作为城市国家竞争的高端,在生物医学、环境及水务科技、互动与数码媒体科技等领域投入巨资。 

   目前,新加坡已形成电子、化工、生物医药、资信与传媒、物流、金融等多个产业群,是世界硬盘驱动器的主要供应国,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重要的区域石油交 易中心、定价中心、混兑中心,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跨国企业重要的亚太区域物流与后勤管理中心,集中了110余家国际级银行、并成为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等。当前,全岛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14.8万多家中小企业,同时也成为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新加坡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经验 

  超前的经济政策、灵活的应对策略、高效的行政手段、广泛的世界联系,为新加坡产业升级和经济竞争力持续领先奠定了坚持基础。 

  (一)坚持走全球化道路 

   1、着眼于全球化发展战略。立足周边、扩大腹地、参与区域发展是新加坡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主要特征。新加坡视自己为两大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洲(亚 洲、美洲、大洋洲)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坚持以东盟为依托,以中国、印度为“两翼”,以7小时航程经济圈为腹地,紧跟美欧日,积极开拓中 东、澳洲和南美市场,经济触角遍及世界。 

  中国战略和腹地战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战略系大力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以“搭上中国经 济发展的顺风车”;扩大腹地战略是指将7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新加坡通商和经济发展的“腹地”,以融入世界经济。这个腹地包括东盟、中、印、 韩、日、中东、新、澳等。 

  2、以多双边协议为主要实现方式。至2009年3月,新加坡已签署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19个,另有5个正在商谈;签署投资保护协议34个,并有效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获得了贸易、投资的便利与利益。 

   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EDB)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起到关键作用。EDB的初期职能是引进外资,推动新加坡经 济的产业化,后来逐步扮演了从策划到执行的角色。新政府并非一味迎合投资,而是有意识的引导投资集中于政府重点建设的产业。如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原 有对外资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惠政策便取消,代之以对新技术投资的鼓励政策等。 

  2002年更名的国际企业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动新加坡 企业“走出去”。企发局通过“3C”框架,即培养实力(Competency)、拓展网络(Connections)、提供融资(Capital)设计了 多种鼓励、支持和合作计划,包括减税、合作伙伴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盲目和失误。 

  新加坡重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企发 局在全球设有超过37个海外中心(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台北设有11个机构),承担调研、信息、协调和“走出去”促进工作;经发局在全球主要国家设有近20 个代表处(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设有机构),秉承李光耀要求的“万事皆行”原则,从事服务和引资促进工作等。 

  (二)坚持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1、坚持理念创新。新政府每5-10年就会对世界经济和本国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念。如1998年提出《创意新加坡计划》,2002年提出《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规划》,2005年发布《智慧国2015》蓝图等。 

   2、坚持科技创新。新加坡坚持以优厚条件吸引世界一流大企业到新投资或建立地区总部,利用其领先优势培育本地产业集群。吸引外资时,重点突出企业的核心 产品、技术研发部门或最先进复杂的生产流程。新加坡还专门成立“研究、创新及企业理事会”,总理亲自挂帅,将生物医药、水务、数码电子等实用性强、发展潜 力大、易转型的领域确定为战略产业,并大力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决定至2010年研发经费占GDP的3%。 

  3、坚持体制创新。开拓和培 育新市场,新加坡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建立国有企业率先开拓,待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放权控股和减持上市方式逐步移出经营权,由淡马锡等公司 代表政府进行监管;二是采用政府和政联企业先行、其他企业跟进、政府和政联企业再逐步退出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形式。均能有效解决企业在新领域创业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等弊病。 

  (三)坚持打造亲商环境 

  1、打造国家声誉。诚信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新加坡已经打造了自身的国家品牌。在国际上,新加坡政府以高效、廉洁、诚信和法治而著称,以新加坡为注册地的公司,往往会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2、营造亲商和服务型政府。新加坡的“亲商”理念是指:从商家的需求出发,从商家的角度看问题,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商家提供一切便利,为商家精心打 造优良、便利的经营和成长环境,通过实际行动建立商家对新加坡的投资信心。其服务则通过精简的机构、高素质的公务人员和严明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在世界银行 每年一度的《全球经商环境报告》中,新加坡的经商环境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名列榜首,被世行称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3、打造经济发展配套环境。李光耀曾表示:“尽管我们缺乏国内市场和天然资源,我们一定要提供条件让投资者成功营业,有利可图”。多年来,新政府为发展 企业、吸引和留住外资而推出林林总总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多达几十种,仅政府颁发国际总部证书、享受特别优惠政策的企业就有 385 家,主管部门的官员优势还会主动提醒企业检查是否已满足减税条件。
 
 

  (信息来源:中国驻新加坡经商参处)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