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揭示全球化的制度挑战
信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 作者: · 日期:01-01-2014

 欧债危机具有自身内在的必然性,绝非仅仅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而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制度挑战。本文试图从经济全球化深层规律的角度深入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本质,并从主权债务危机中进一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未来。


  一、 欧债危机的背景:全球化为欧元区带来机会和挑战

(一) 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立欧元区创造了条件。

欧元作为不同主权国家分担成本共同提供的货币,必要条件之一是欧元给各成员国的总收益要大于总成本。正是由于全球化进程扩大了欧元在贸易和金融方面的收益,才为建立欧元区提供了强大动力。欧元收益主要体现在:在贸易层面,统一稳定的汇率降低了内部贸易成本,提供了与其他国家贸易便利;在金融层面,打造与美元抗衡的储备货币,获得了巨大金融“红利”。

(二) 全球化深入发展提出了建立欧元区利益分配机制的挑战。

欧元的必要条件之二是其给每个主权成员国的收益大于成本。如何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满足这个条件,成为欧元区建立后沿着全球化道路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制造业较强的德国等较多享受到欧元的贸易便利,金融业发达的法国等较多受益于欧元的金融和货币优势。两者皆弱的南欧诸国获益较少,但其加入对巩固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建立“转移支付”机制,由前者向后者提供补偿。由于欧元区统一利率相对于经济状况好的德国等过高,而对于南欧国家则过低,形成了对后者的利息补贴,客观上相当于“转移支付”。这整合了当时各方利益,为欧元区的建立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欧债危机原因:欧洲一体化制度失衡和美式全球化冲击

(一) 欧元区内部制度创新滞后是欧债危机的根源。

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制度建设的重大进展,是通过区域化参与全球化的创举。但这一进程却伴随着重大的制度失衡。一方面货币制度的一体化突进,成员国范围迅速扩大到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仍停留在主权国家层面,难以从区域层面对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不同成员国进行利益协调。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是欧式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矛盾和长期挑战。利息补贴形式的“转移支付”是特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局限性较大,难以支撑欧元区长期发展。具体表现为,以统一利率向南欧国家提供利息补贴,掩盖了其真实债务风险和偿还能力,外界无法及时准确判断,产生巨大道德风险。特别是,南欧国家在缺乏财政硬约束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和债务日益积累,最终酿成欧债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财政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只是加剧了问题暴露,并非是造成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 美式全球化模式的冲击是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后,欧洲社会民主党和美新自由主义者都获得新的扩张机会,欧元区建立和美元霸权扩张正是欧美分享冷战结束“红利”的结果。但同时全球化凸显了两者差异与冲突,新自由主义放弃与社会民主党的“共识政治”,与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分道扬镳。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坚持平衡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关系则成为社会民主党面临的重要挑战。20世纪80年代社会民主党一度式微的重要原因即未处理好全球化挑战。20世纪90年代主导欧洲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以积极态度面对全球化”,在承认市场一体化必然性基础上,以政府“帮助市场运转并排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强调跨国协调与合作,积极应对解决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社会贫富分化和各国发展不均问题,大力推动建立欧元区。但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制衡,作为“中间路线”的第三条道路独立性削弱,自提出就已不是制度间的道路选择,而只是制度内部治理方式的选择。此后其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不断向新自由主义靠拢。英法德等政府换人易帜,弱化政府在欧洲一体化中积极作用,放弃推进制度创新,过度透支原有临时性机制,忽视深度整合内部利益,无法支撑欧元区进一步发展。可以说美式全球化对欧洲“第三条道路”的挤压,造成欧洲自我发展与内部创新机制滞后,成为欧债危机重要原因。

  三、 欧债危机将对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一)欧债危机将凸显全球化进程对政府管理的创新要求。

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在美国主导下被人为压缩,除了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还有一个趋势是简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前一个问题上还可听到较强的反对声音,在后一个问题上则异议声稀。继国际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再次证明全球化绝不仅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还应包含政府管理的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扩大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但并未自动克服其内在的缺点,而是相应扩大了其影响范围、更新了其表现形式。尤其是,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的制度创新孕育的新风险,远超出个别国家能力范围,需各国联手应对。欧元区的成立基本形成了区域统一市场,而政府管理的一体化则远没有跟上市场一体化。化解欧债危机要求各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着力打造包括财政纪律在内的统一有效的经济管理框架。

(二)欧债危机将推动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制度创新。

如果说欧元以共同利益将各国凝聚在一起,欧债危机则以损失将各方捆绑在一起,推动各方沿着合作创新制度的方向前进。如果欧债危机能够促使各成员国形成推进制度创新的共识,锁定欧元区一体化不逆转,就会成为一种“创造性破坏”的力量。首先,破坏了原有利息补贴形式的“转移支付”,迫使各方重新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其次,迫使希腊诸国接受让渡部分财政和经济主权,为统一宏观经济治理框架创造了条件。此外,通过金融高度传导性使德法等国家难置身事外,基于自身利益成为欧元区建设性力量。当前应对危机的各种选择方案就是不同程度的欧元区制度创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是各国财政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转移支付”机制,特点是:支付方额度有上限,接收方条件有限制,透明度高、可控性强。发行欧元债券的方案则意味着统一欧洲财政政策,无异于直接实现传统意义上“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这些机制可以看作是危机结束后欧元区新的利益分配框架的雏形。而应对危机过程中具体机制实施将决定未来欧元区利益分配框架的具体形态。

  四、几点启示

(一)正确认识欧债危机,深刻理解全球化的制度创新要求和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

欧债危机本质上是, 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全球化的模式由于制度创新滞后,遇到了阶段性挫折。在性质上仍然属于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必须而且能够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欧元区的未来,甚至彻底否定通过区域化实现全球化模式。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要求深刻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这一过程必然是曲折和复杂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分析不同性质矛盾,全面把握世界经济主要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式全球化的弊病,主要是缺乏制衡而滥用美元信用,危机前发行债券维持消费造成失衡,危机后超发美元转嫁压力造成全球性通胀。欧债危机暴露了欧式全球化进程中问题,即难建立持久的利益分配机制,无法控制个别成员国的道德风险。两类问题关联但各异,构成全球经济主要挑战,共同说明了全球化调整期的内在特点。调整所需要的深刻变革导致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无序性可能更加突出。

  (三)准确把握欧债危机背后欧美全球化模式之争,妥善谋划我国融入区域化和全球化路径。

欧债危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化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模式之争和制度挑战。当前全球化调整阶段的无序性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围绕“中国崛起”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尖锐。但同时,欧美两种全球化模式的困境也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应参考欧美两种模式特点与成因,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妥善谋划应对全球化的战略与策略,及时推进相关制度框架建设,从新的高度统筹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