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信息来自:思想教育理论导刊 · 作者:杨志军 · 日期:05-04-2014

2013-2

   【核心提示】经济全球化在其近30年的发展中产生了极明显的正负效应,即一方面促进了全球经济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加剧了世界范围的南北分化和各国国内的贫富不均。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仍是资本的全球化。我们应当对西方的全球化理论进行反思,警惕其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掩盖。
 
  对经济全球化问题关注的热度在今日中国正渐渐褪去。①但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正是发力之时。在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激辩中,赞之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中立者亦有之。[1](P179)众说纷纭之中,有学者曾对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贫富分化发出警示,[2]然而其声音终被热捧经济全球化的喧闹所淹没。正如大潮退去,凹凸方显,当前全球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研究一同经历了高潮又走入了低谷,正是这一段相对完整的经济全球化运行轨迹呈现给我们,使我们得以再一次思考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而认识它真实的面目。

一、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凸显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应该肯定

  在西方国家的全球化理论中,虽然定义“全球化”被认为并非易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3](P3)但是在有限的可以查阅到的定义中,全球化还是常常被直接描述为一种全球共同的繁荣。例如在维基百科中,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及其文化和经济活动中不断增长的全球关系。另有定义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系列过程。它创造并巩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个单一的世界生态体系和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全球信息网络。”[4](P4)总之,在西方学者看来,全球化是多维的、多元的和动态的过程,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最活跃的因素”。[4](P8)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这些概念的兴盛无一不给了我们一种世界大同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之下,大众欢呼,学界追捧,经济助势,形成了所谓的全球化的一次又一次的浪潮。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希望全球化是全世界的福音,是一次人类共同发展的机遇。

  应该说,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也并没有错过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它们通过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即是最典型的例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硕果累累,中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2%增长到11%,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变化:
     
     由上表可见,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由此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以来的1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中国现象”、“中国模式”曾被认为只是一个特例。“过去30年里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均突破常理。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预见到中国的飞速崛起,少数坚信中国崛起的人不但未获诺奖,而且反遭嘲笑。”[5]但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颓势显现的情况下,中国继续保持增长的事实已经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这一“特例”仍将不断地演绎下去,创造出新的经济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进一步凸显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在肯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近30年来的实践表明,全球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已经逐渐增大。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全球化的马太效应日益显现。所有体现国家间贫富差距的经济指标均呈现了单一的线性增长趋势。根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的数据,笔者选取了排名前15的国家(简称最富国)和排名后15的国家(简称最穷国),分别计算了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平均值,得到以下两表:
 

          由以上两表可见,最穷国与最富国之间的人均产出和收入的绝对差距30年来不断扩大。在全球化最受追捧的21世纪初,贫穷国家的经济也陷入了最低谷,在人均GDP和人均GNI两项指标上,不仅绝对值大大低于了这一波全球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对差距拉大到了空前的历史高点,分别达到了243和218的惊人倍数。这表明,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不平衡的增长。而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绝对意义上的增长并未使它们摆脱相对贫困化的困境。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西方很多人仍不愿意承认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是严重的问题,而是意在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导向各国国内的贫富分化问题,认为各国国内的贫富分化才应该真正受到高度的关注。有人说:“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担忧所谓的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全球性鸿沟。但实际上这条鸿沟并不存在。全球范围内真正的断层线存在于一些国家的社会精英、中产阶级和金字塔底层人们之间,而且这种分化无处不在。”[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一份报告中轻描淡写地提到:在过去的20年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都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不公平。[7]

  这种孤立地谈论各国国内的贫富分化的论调,试图给人以贫富分化现象无处不在,以及贫富分化自身是全球化共性问题的错觉。这实际上是有意淡化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分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掩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我们认为,就其本质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与交换的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适应,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客观趋势。但是,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之下进行的,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其结果也只是“资本的胜利”,“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正态分布。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国际大循环,使之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经济全球化,即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如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8](P140)

二、警惕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误导

    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打破了西方全球化理论所宣扬的各国在经济上实现“共同繁荣”的预言,加之近年来以欧债危机为标志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全球化及其创制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不断受到质疑。对此,我们应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认识其本质,应当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危机,是这一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突显。我们在剖析当前的经济危机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时,也要深入反思西方经济学在宣扬“全球繁荣”理论预期背后的理论上的误导,警惕其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的掩盖。

  1.警惕西方的全球贸易理论的误导。

  西方学者为其经济全球化预言引用了古典经济学上的两个理论并将经济全球化视为这两个理论的应用,一个是比较优势理论,另一个是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我们统称为全球贸易理论。前者认为,一个国家会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因而各国都可以在以此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9](P719-738)后者认为,由于一国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如果资本充裕国把总资本量中的剩余部分投入资本短缺国,则两国的效益会增大。[10](P29-34)

  上述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传入国内并被接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了。对于这些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在批判中予以借鉴的论调,我们的不少学者却追随有余而批判不足,受此错误理论误导,陷入误区。正如我国已故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曾经指出的,“在我国经济学界,这些年又增长了一种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一概肯定的倾向。我们面临的危险有两个方面:一是西方经济学对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毒害;二是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的误导。弄得不好,西方经济学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可能产生悲剧性的后果。[11](序言)看来如陈老这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事实上,这些看似逻辑精密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正逐渐显现出其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不适应。

  正如前文所引述的西方的全球贸易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国际范围内调整资本的配置自然会导致各国经济的增长。这显然是一种误导。其错误之处在于避而不谈资本的占有关系,掩盖资本占有关系在财富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结果?因为西方国家始终是资本的占有者。

  同时,全球贸易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历史上,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均源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初期对于反对封建主义的地域经济垄断,促进国际间的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发展到后来,先是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经济上的殖民主义,实现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固化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工具。而后,当自由资本主义在美国出现以“华盛顿宣言”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的高潮时,又成为美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12](P93-101)所谓的国际分工格局,即是发达国家占有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劳力和市场与之交换。这种国际分工并非像李嘉图所描述的那样“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13](P113)相反,全球化导致了“强资本、弱劳工的”的格局,而这种分配不公平的格局在比较优势理论之下被美化、被强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制造”现象。中国制造的贴牌产品已经遍及全球,然而与品牌所有者获得的高额利润相比,中国的生产企业的利润却非常微薄。

    虽然全球贸易理论不断出现新的理论分支,[14](P46-52)力求解决其不完善性,实现其对现实经济的预期。但是,由于其自始至终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带有非历史、超国家和超阶级的观点,无法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危机,是这一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突显,所以,其本质上的错误并不能在其自身的逻辑体系下解决。

    2.警惕西方的全球化“两种进程”说的误导。

    关于全球“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即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学者率先使用了两个概念:一是全球化的地方主义(LocalisedGlobalism),二是地方化的全球主义(GlobalisedLocalism)。前者是指本土现象成功地成为全球性事物。如英语、可口可乐,欧洲和美国的版权法。后者是指在国际的和跨国的因素影响下本地政策的改变和调整。例如,国际社会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被各国认可;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在国内的实施。[4](P5)“两种进程说”在国内被广泛引用,但论及者均为肯定,鲜有批驳。从现象上看,全球化的确常常体现为两种进程。但这两种进程实际上是本质意义上的一个进程的两个阶段或者两种表现,两者是分不开的。这个本质意义上的进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两种进程,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实质,将会误导我们的认识和判断,把现象当作规律。

  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来看,尽管对于全球化的具体起源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是分不开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有科学论断,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因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15](P276)为了实现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在第一轮伴随暴力的殖民侵略将本国法律强加给殖民地的时代结束之后,西方国家转向以统一规则和制度输入为先导的经济扩张。西方国家将其资本扩张所需要的制度上升为国际规则,然后再将他国以接受国际规则的名义纳入统一的全球体系。上文提到的分别作为两个进程的例子的欧美版权法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用在这里也正是极好的例子。欧美版权法全球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便是导致了TRIPS的产生,而TRIPS在其成员国中推行的实际上是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所以,与其说TRIPS在成员国的国内实施是TRIPS的“地方化”,不如说是欧美版权法全球化的延伸,二者是一以贯之的进程。

  所以,片面地谈论“两种进程”,有割裂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整体规律,掩盖全球化进程的实质的嫌疑。而过分强调“地方化”的重要性,将西方国家推崇为全球标准的制度不加甄别地在国内推行,实际上以全球化名义行西方化之实,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分析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警惕西方经济学的误导,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并对其进行反思,并不是要从全球化被神圣化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其进行妖魔化的渲染,而是旨在以一种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全球化在某个视角下的本质。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走某些国家已经开始的反全球化的道路,以冷战的态度对待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相反,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世界眼光,立足我国实际,抓住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断促进世界的经济健康发展,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玉军.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J].中国法学,2002,(4).

  [2] 沈四宝.WTO 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J].WTO 经济导刊,2006,(8).

  [3] Katrin Sjursen. Globalization[M].V.72,No.5,Tampa:Wilson Company,2000.

  [4] Twining,W. Globalization and Legal The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 郗士.中国要么赢得全世界,要么一无所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10/c_123804963.htm,2012-10- 10/2013-01-05.

  [6] Carl Pope. The rich really don’t care about the poor[EB/OL].http://www.foreignpolicy.com,2012-09-28/2013-01-10.

  [7] 胡天翼.虚火太多,实效太少——反全球化运动[EB/OL].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20888,2012-10-12/2012-11-24.

  [8] 房宁.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9] [英]迈克尔•帕金.经济学(第8 版)[M].郭大力,张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0] 樊会文,钱南.费雪及托宾-马克卫兹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J].世界经济,1992, (7).

  [11] 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2] William A. Lovett, Alfred E. Eckes,Jr. ,Richard L.Brinkman. U.S. Trade Policy:history,theory and the WTO(2nd),M.E. Sharpe,Inc. 2004.

  [13]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4] 韩民春,徐姗.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9,(3).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