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和港台如何避免“产业空心化”?
信息来自:思睿产业研究 · 作者: · 日期:12-08-2017

2016-06-09

提要:很多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产业空心化的弊端,但也有很多地区通过积极干预避免了产业空心化的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一、产业空心化概念厘清

《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产业空心化这一名词。该书中产业空心化是指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对产业空心化解释为“由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大而带来的国内生产、投资、雇佣等的减少势态,其实质是指制造业的空心化”。本文中所指的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生产制造环节,大量地转移到其他地方,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这里需要认识到两个关键点:第一,过往研究文献中,产业空心化的主体往往是国家,或是经济圈,亦或是一个城市。第二,产业空心化主要指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绝对值下降,而非制造业占总体经济体量比重的下降。具体表现为制造环节大量转移到其它地区,而新兴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尚未及时弥补制造业外迁的产业空白,造成的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失衡的的局面。

二、产业空心化的运行机制

由于制造业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融资成本、住房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制造业企业选择跨区域迁移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部分企业的流失对当地的经济总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缺口。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当地政府应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认识不到位,推动力度不足,产业环境不完善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未能及时弥补经济总量的空缺,造成当地经济萎靡不振,经济发展进入慢行通道,经济结构进入不良状态。

三、深度剖析3个“产业空心化”的典型案例

1、香港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制造业一直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据首要地位,自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后,香港制造业先后转移到深圳及周边低成本地区。制造业转移出香港后,香港虽然也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当地主导产业逐渐被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酒店服务、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所代替,香港逐渐从制造业为主,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经济繁荣时期体现不出来潜在的危机,但在经济萧条时期,金融、物流、商贸服务业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出现不振,上述服务业将会加速地萎缩。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香港的经济受到重挫,近年来香港在对外经贸上,尤其在对大陆经贸关系上多措并举,经济才略有起色。

2、美国

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跨国公司基于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逐渐将生产制造环节布局于发展中国家,或将某一产品的零部件发包国外生产,形成了全球化的制造链条。按照常理推断,美国也将出现产业空心化。但实际情况是,“总部经济+研发投入+智慧财产权控制”的保障机制使美国始终掌握企业核心技术,跨国子公司虽多,但仅为生产制造环节布局到了低成本国家,美国集聚了总部、研发、品牌、智慧财产权等高价值环节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期,美国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华尔街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供应链管理、商贸服务业引领全球产业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失业率骤增,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巨大压力。美国开始加快实施高端制造业回流战略,为降低社会失业率,提高生居民购买力提供必要的支撑。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加息,证明美国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发展得以恢复。

3、台湾

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生产成本日益上升,本地市场不足,大陆经济日新月异,台湾桌上型电脑企业纷纷转移到大陆东莞,开始是零部件企业转移,然后是组装企业转移。21世纪初,台湾笔记本电脑企业开始大举进军上海、江苏主要城市,台湾高科技产业流失速度非常快 。但与此同时,大量研究开发机构,包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开始涌入台湾,研发机构集群化来弥补制造业空心化。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直至今日台湾在ICT产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分量。因此台湾的经验是通过“研发集群替代制造集群”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危害。

从上述案例中,分析香港为什么没有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小编分析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迁移的部门不同。香港的制造企业是整体迁移,总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全部迁移到低成本地区,这种迁移对迁出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相当于“煮熟的鸭子飞了”。而美国则是部分环节迁移。例如美国的耐克,只把生产制造环节迁移出去,而总部、研发、设计、品牌管理、智慧财产权等部门却仍留在美国。并且,美国的制造业部分迁移后,企业自身的研发人员与技术非但没有迁移,还源源不断地产生溢出效应,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这种模式的迁移对迁出地的经济影响不大,因为资金上还是需要总部结算,中高端人才仍然留在本地,品牌价值与智慧财产权也都留了下来。

第二,对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认识不足。虽然台湾大量工厂迁移到昆山、苏州、东莞、深圳等地,但是台湾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强,对技术的把控能力也较强。直到今日,台湾在全球ICT产业中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台湾的工研院、台湾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台湾的清华、交大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很强,不断分化出极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补充了制造业的缺失环节,使台湾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有效地避免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美国在产业全球化制造期间,研究机构与大学的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及时地扑捉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在多个领域占据最高点。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大部分生产制造环节不在美国本土,也不会消减美国的制造业影响力。而香港在制造业大面积迁移后,没有及时补充上高新技术产业与研发服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第三,制造业内部结构不优。香港经济出现问题后难以参照美国实施“制造业回流”计划,究其原因是自身产业结构不优导致的。70年代以来,迁移到深圳的港资企业大多分布在电子产品、玩具、纺织、塑料、五金、模具等领域。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在深圳留下的港资企业越来越少。在深圳市亿元以上的港资企业寥寥无几,除了个别从事液晶显示制造的企业,大多从事铜管材料、塑胶材料、玩具制造、家具制造产业。若香港借鉴美国经验采取高端制造回流战略,将面临无“业”可“回”的尴尬之境。

第四,对外经济实力不足。国家之间的产业迁移与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迁移不可同日而语。美国作为迁出地,东南亚各国作为迁入地,他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存在着关税壁垒、政策限制、逆差顺差等因素,也存在诸多政治因素,因某种原因,美国可能对另一个国家实行经济制裁,中断经济交往。因此,美国实施制造业回流,各迁出国家难以实现地方保护。除此之外,不同地区间体制不同,城市定位不同,成本刚性等因素也是造成香港短期内不能化解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四、启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空心化是国家间、地区间生产资源的动态流动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政府采取恰当的政策与方式。

目前,部分区域政府认为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就泛化认为制造业转移是不可取的,要防止的,这是不理性思考的结论。政府要认清两点:(1)产业发展过程中,该转移的产业一定要转移,该转移的环节也一定会转移。(2)通过恰当的引导,产业转移不仅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塑造更强的区域竞争力,产业空心化自然也不会出现。具体做法,不仅需要深度借鉴美国与台湾的发展经验,更要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找准定位,摸准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在政策“基本拳”的基础上,打出“特色拳”。
 
 

文章源于千人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