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兴产业也会“产能过剩”
信息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志青 · 日期:24-09-2014

2013/06/03    

    问: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通常,“产能过剩”是用来形容完全竞争市场中传统产业出现市场饱和后出现的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一种结果。然而,新兴产业大都属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婴儿期。我很不解,新兴产业为何也会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呢?     ——东新路 赵小翔

  答:从形式来看,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与传统产业无异,都体现为市场供大于求。但从根本上而言,两者间有着本质区别。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更像一种产业 “泡沫化”现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新兴产业的“供过于求”是短期的,一旦消除了“泡沫”,整个产业便会很快重新进入上升通道。而传统产业的“供过于求”则是长期的,即便消除了表面上的“产能过剩”,重新实现了市场出清和均衡,那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发展周期之中。

  就直接成因来看,新兴产业发展“泡沫化”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失衡不无相关。这是因为,即便是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也必须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当供给水平严重偏离需求水平时,便会产生“泡沫”或“过剩的产能”。这里面通常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供给过剩,二是需求不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市场的价格信号受到扭曲。

  价格信号扭曲大都体现为受外部干预影响,产出端上的产品定价过高或价格预期过高。但新兴产业的价格信号扭曲主要体现在投入端上,也就是过多的金融和产业资本涌入新兴产业,推高市场供给,形成过剩产能。为何新兴产业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新兴产业因其本身的“朝阳性”而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或潜在投资价值,会吸引众多风险和投机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相对于仍在“与时俱进”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规模相对狭小。在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时,“僧多粥少”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从投资渠道来看,新兴产业内部可供投资的项目、品种及空间在初期都显得较为狭窄、规模较小,相对于稀缺的投资资源而言,各种金融资本则由于其较强的衍生性反而显得较为丰裕和“廉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受扭曲的资本成本及价格刺激,便会以极大的概率首先引发资本层面的“泡沫化”,继而带动新兴产业某些技术、产品和生产环节上供给的瞬间“泡沫化”,体现为“产能过剩”。

  上述情况在历史上也不鲜见。譬如2000年前后的全球IT(信息技术业)泡沫,便是各种资本推动下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又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背后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其实质也是金融产品在短期内受背后资本市场推动而出现的 “产能过剩”;而近期全球范围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因为相似的原因出现了类似的“泡沫化”特征。

  从间接成因来看,这种从金融产业资本过剩到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资本—实业资本间互动模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某种缺位。大部分情况下,新兴资本往往缘起于实业资本的创造和创新,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对更多资本的渴求,金融资本会大规模涌入,并逐渐在实际上掌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也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便具备了脱离其市场本身规律的可能,也就是开始舍弃产业本身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转而屈服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需要。尤其是,一旦资本不再稀缺,摆脱初期的投资约束,出于逐利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便似“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其被压抑的产能会在短期内一下子释放出来,产业发展也就逐步脱离其本身作为新兴产业的最大特性,即“创新性”,转而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模仿并带来泡沫。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失灵以及相应监管的缺位,也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要预防新兴产业部门的“泡沫化”及产能过剩,就根本上而言,必须着眼于市场,培育和增强新兴产业自身的生命力。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健全新兴产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为纠正和扭转新兴产业的价格信号机制,将产业扶持的重点从干预性补贴转变为创造有利于竞争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有必要通过市场监管来促进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间的良性互动,使两者真正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其关键在于通过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资本市场,消除其中的泡沫空间,更好地平衡短期盈利和长期发展间的关系。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