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为中国经济之殇化解之路任重道远
信息来自:http://dzb.rmzxb.com/ · 作者:王敏 刘菊花 · 日期:24-09-2014

2014-05-23

如何看待当前的产能过剩,为何出现“越化解越过剩”的怪圈,如何打赢化解产能过剩的攻坚战……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等权威专家做出解读。

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

黄群慧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急迫性和紧迫性。我们国家前些年也曾经发生过好几次产能过剩,后来逐步化解了。但这次的产能过剩与以往相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挑战是空前的。

首先,本次产能过剩涉及的领域更广,程度更严重,化解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不仅传统产业,而且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其次,当前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不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我国外需不振,而且由于新工业革命的趋势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我国长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被压缩。

第三,在经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试图等待经济形势复苏后依靠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已很小。

第四,形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消除,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介入,使产能过剩超出了市场竞争的正常范围,只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作用空间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不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影响产业健康发展,而且会引发企业职工失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为何屡屡化解却不见效

针对记者提出“为何屡屡化解产能过剩却不见效”的问题,张立群指出,化解产能过剩在最近几年成为突出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到转型升级时期。具体体现在,市场由过去普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同时,要素成本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工资水平、土地价格、污染排放收费标准等都在明显提高。

张立群同时指出,化解产能过剩地方落实难,确实涉及体制机制性问题。中国经济过去是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但是现在要改变这样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增长质量和内涵的提高。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要适应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把在投资项目建设方面过去的铺摊子、上项目、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给纠正过来。现在已经不再要求各个地方单纯追求GDP的速度,从制度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考核地方政府的领导,现在把化解产能过剩都列入考核干部的一条标准。

张立群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艰巨的,但是它未来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随着过剩产能的化解,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微观基础的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单位GDP的含金量都会显著得到提高。

如何化解

黄群慧指出,一方面是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加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首先要转变以前的地方政府的GDP导向的业绩观。其次,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

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强化市场的准入标准,尤其是像节能、节地、节水、环境这种安全方面的标准,现在强调的是环境节能降耗的指标,提高准入的门槛,这也符合国际发展的规律。同时,通过兼并重组来压缩一批产能。

张立群指出,虽然当前我国确实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但化解产能过剩,不会因为稳增长、稳定需求的政策而出现明显的改变。持续化解产能过剩,可以使优秀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优秀产能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给增长的稳定性提供越来越好的基础。这是稳增长的长远目标。化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