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对不同产业公司的影响(中间耐用品)
信息来自:http://xueqiu.com · 作者:黄建平 · 日期:27-02-2015

2013-05-18

中间耐用品行业是指其产品使用期长久,产品作为其他公司原料或工具的行业,如钢铁厂供应汽车板给汽车公司作为原料、供应建筑材料给房地产做原料,水泥厂供应水泥给建筑商作为原料,工程机械公司供应挖掘机给建筑商作为工具。

钢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包括折旧的固定成本也非常高,一般通过产量提高来降低成本,产量越高,单位固定成本越低。钢铁产品属于工业中间品,差异化程度相对来说并不大,只要能够满足强度、拉伸、尺寸、板形等功能需求即可,即使有些公司在一些产品上有技术和装备优势,也难以长期保持下去,因为这些技术和装备都可以通过钱买到。

多数产品的竞争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功能性竞争阶段、便捷性竞争阶段和价格竞争阶段,钢铁业也不例外,并且不经历便捷性竞争阶段,直接从功能性竞争阶段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价格竞争主要依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会转化为价格优势,成本低的钢铁公司在其他钢铁厂亏损的时候能够继续产生利润,并能够借机兼并。

钢铁行业一旦总产能过剩,绝大多数公司将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减少产量将导致单位固定成本上升,所以必须维持高产量,另一方面,生产越多亏损越多,最后会导致全行业亏损,直到长时间的亏损造成大部分公司无法负担,一部分公司开始关闭破产,一部分公司会被兼并。

钢铁作为一种社会广泛使用的基础材料,其年需求量大约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加额成正比,钢铁线材主要用于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钢铁板材用于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钢铁厚板主要用于造船业。

当GDP快速增长时,年GDP增加量也处于上升趋势,此时钢铁需求量也会上升,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础设施、汽车、家电、机械等人均拥有量开始接近饱和,GDP增速开始变慢,年GDP增加量开始持平甚至下降,此时钢铁需求也会开始下降。

美国和日本的钢铁产量在1973年同时达到历史高位,之后逐渐降低。美国在1973年的钢铁产量为1.36亿吨,2009年为0.58亿吨,下降了58%。日本在1973年的钢铁产量为1.19亿吨,2009年为0.87亿吨,下降了27%,日本钢铁产量下降较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跟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脚步,避免了美国式的大规模企业破产重组。

美国钢铁需求量自1973年开始下降后,其国内钢铁公司陆续破产重组,几乎所有钢铁公司从此一蹶不振,只有一家钢铁厂逆势从一家小钢厂成长为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这家公司是纽柯钢铁。在70年代后,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社会钢铁保有量达到一定水平,每年会产生大量废钢,如汽车报废、旧建筑、旧机器、旧家电等产生的废钢。纽柯钢铁抓住这个机会,以废钢为原料,采用短流程电炉炼钢等新技术,制造成本远低于传统的长流程高炉炼钢,逐步占领市场,其之后30多年的年均销售增长率约20%。

中国在2012年的钢铁产能约为10亿吨,钢铁产量为7.17亿吨,过剩产能约3亿吨,造成全行业亏损,这个局面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也许10年也许20年。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背后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是体制问题,国有企业主导着整个行业,国有企业管理层为了迎合政府的政绩需要和自身的功绩,不顾投资效益争相扩大产能,地方政府和央企都有着自己的利益,最后导致现在的局面,并且谁也不会先投降寻求被合并,除非亏的资不抵债,这个调整的过程估计非常漫长。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类似纽柯钢铁的低成本钢铁制造厂,所以目前为止国内上市的钢铁公司都命运难测。宝钢虽然有些技术和管理优势,但受制于国企体制,并强行上马湛江项目,加上生产成本难以降低,未来难有起色;沙钢有体制和管理优势,但在成本上没有显著差异。期待中国未来能够出现像纽柯钢铁一样的以废钢为原料的低成本钢铁厂。

水泥的属性与钢铁类似,都是社会基础原材料,但用途范围比钢铁要小,水泥主要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其需求量与建筑和基础设施投资量成正比。一旦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增长,水泥的需求量也会停止增长。水泥由于在功能上差异小,难以取得功能上的竞争优势,最后也是以成本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由于水泥的运输费用占成本的比例较大,因此具有水路运输优势的公司具有相对的优势。

工程机械作为一种建筑工具,其需求量与建筑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量成正比。以挖掘机为例,假设其使用寿命为10年,若今年的挖掘机数量已经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明年如果建筑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不增加,那么需要增加的挖掘机数量几乎为零,除非少部分挖掘机的使用寿命到期报废需要填补,因为今年的挖掘机在明年还能继续使用。所以一旦遇上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增长或房地产调控造成地产投资增长放缓,工程机械行业的日子会非常难过。工程机械公司之间也主要依靠成本来建立竞争优势,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都会在一定时间内被别人追上。
 
 

黄建平《巴菲特投资案例集》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