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离我们有多远?
信息来自:《世界知识》2013年17期 · 作者:罗英杰 · 日期:02-01-2014

2013-11-18

     摘要: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读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观点。与2005年第一次接触到构建和谐世界这一论断时的新奇心理不同的是,此时笔者心里感触颇多。
 
 

  2005年的国际形势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热点地区的普遍降温。在中东,巴以结束长期以来以暴制暴的局面,恢复政治与安全对话,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得以实施。

  在非洲,苏丹政府和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签订了《全面和平协议》,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了结束冲突的《原则宣言》。在东北亚,持续紧张的半岛局势因朝核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而向积极方向发展……这一年,国际社会的一系列理性举动无疑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做了最好的诠释,也让世人对和谐世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然而随后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却显得波诡云谲。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最终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2010年12月在突尼斯爆发的反抗暴政的群众运动逐渐演变为一场遍及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国家的持续性的反政府抗议运动。这场运动引发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的暴力革命,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政权的更迭,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等强势领导人或流亡海外、或身陷囹圄、或被枪杀。对于这场运动的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这是新的民主体制对独裁体制的决定性胜利,将其称为“阿拉伯之春”。然而近期埃及和叙利亚局势的持续动荡让国际社会对该地区前景深感忧虑,并质疑西方国家在其中的所谓“建设性”作用。有人甚至感叹:西方国家盛赞的“阿拉伯之春”正在演变成“阿拉伯之冬”!

  2012年9月,野田佳彦政府不顾中方的一再抗议和反对,利用日本右倾化民族主义情绪,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骤然紧张。12月,再次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更是借钓鱼岛问题渲染中国军事威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大肆扩充军备,导致目前的中日关系降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同时也加剧了东北亚紧张局势。

  为什么在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并未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和谐稳定呢?为什么众多有识之士所倡导的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一再被践踏?仅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笼统的概念中难以找到准确的答案,因为绝大部分国家都已形成一个共识,即当今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处理相互关系必须寻求共赢,维护和做大共同利益。实际上,真正威胁世界公平正义的依然是某些国家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尽管源于冷战时期的这些概念被充实了某些新的内容,或被冠以新的名称,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当赤裸裸的强取豪夺难以为继时,经济霸权主义者便不遗余力地推进全球化并从中获得了巨大好处;而当全球化的魅力下降而风险与日俱增的时候,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遂成为一句空话,取而代之的是贸易保护主义,体现的还是强权甚至经济霸权。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某些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各种方式颠覆他国合法政权的霸权主义行径依然随处可见,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输出西方民主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扶持亲西方政府,并建立全球化的新霸权体系。而事实证明,价值观的输出极易引发地区动乱,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为帮助实现所谓的“霸权和平”,这些国家还通过增加军援、强化军事同盟等多种手段巩固与地区盟友的关系。正如在东亚美国支持日本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一样。

  美国著名的左翼思想家乔姆斯基曾说过,当代世界冲突的根源是美国和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不彻底根除它们,世界难以安宁。笔者认为,尽管世界文明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日渐和谐,但不能否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正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才导致藐视公平、践踏正义成为国际社会一股难以涤荡的浊流,才使得世界和平变得如此弥足珍贵,才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和谐世界”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