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
信息来自:《环球》杂志 · 作者: · 日期:04-01-2014

 2013-10-10 

    既得利益维护者与后来参与者可能在构建新的治理机制过程中,实现新的力量与利益平衡,同历史上通过战争改变秩序的情形完全不同——这是当代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重要特征。

  变化是缓慢而不明显的,但相对于问题的复杂性,今年国际社会推动全球治理的努力值得称道。从G20到APEC,治理进程保持正确方向,继续一步步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

  去年底,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库•塞迪略题为《管理落后于全球化》的文章认为,与10年前相比,全球化与治理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这个结论未必准确,但全球化一如既往地不可阻挡和面对这一迅猛势头仍然缺乏有效管控,是客观存在的反差。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突出的景观,全球化既促进经济增长,也导致贫富差距加剧,使民族经济更易遭受外部冲击、生态环境恶化等国际公共问题更加突出,信息传播则可能带来文化冲突。全球化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的超越,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范围的协调。但现实状况是,全球化的强势与全球治理的弱势并存。

  上世纪90年代兴起后,全球治理逐渐从学术话语变为政策话语,但不同国家事实上的不平等制约着治理目标的实现。如塞迪略所言,能否以民主精神进行制度创新,是能否实现真正的全球治理的核心课题。英国学者托尼•麦克格鲁在《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一文中指出:既存国际体系有“一个致命缺陷,即缺乏民主的信任”,“这个世界共同体存在着高度的非代表性,以及权力、影响、机会与资源的极度不平等:这一体系也许最好称作扭曲的全球治理”。

  本世纪第一场全球危机,为纠正“扭曲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机遇。一直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存在巨大差距,国际地位也极不相同,前者可能利用“全球治理”将更多权力嵌入世界秩序之中。有舆论认为,“全球治理”不过是隐藏在理想主义外衣下的“新帝国主义”。

  随着全球权力的分散化,全球治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呈现一种以发展为主题的多元化格局。事实证明,基于传统“富国俱乐部”的七国或八国集团,无法独立解决世界经济失衡失控问题,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形成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体制及规则,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新形势。以部长会议升级为首脑峰会为标志,在5年时间中,G20(二十国集团)经历了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变的过程。

  虽然以G20为象征的全球治理转型与人们的期望仍有差距,甚至有舆论对近两年峰会实质成果有限表示失望,但这一机制的存续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G20人口接近世界人口三分之二,是G7的近6倍;GDP总量为世界总量的85%,是G7的1.8倍。这无疑使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代表性。

  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世界经济,需要公平而高效的多边主义保驾护航。全球治理新探索的试验场,也是国际关系新思想的孵化器和国际政治变革的风向标,为“新多边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尽管发达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本能地设法维系由其主导的传统治理格局,但实际已无法公开排斥非西方大国进入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圈。

  在联合国体系的大屋顶下,已经形成了G20、G8、BRICS(金砖国家)三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竞争的平台并存,并与APEC等区域性机制互动的全球治理格局。这不是某个大国的崛起或衰落、某一集团对抗另一集团的传统格局,而是一种新老大国相互依存、若干磋商机制相互并行的新体系。既得利益维护者与后来参与者可能在构建新的治理机制过程中,实现新的力量与利益平衡,同历史上通过战争改变秩序的情形完全不同——这是当代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重要特征。

  同时,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方面,有别于传统“全球治理”议题过于宽泛,甚至将国家内部事务作为治理对象,从而难以防范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危险,新型全球治理从“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现阶段主要围绕经济展开治理。另一方面,在更广义治理层面,与传统理论将“全球公民社会组织”也纳入治理主体不同,现阶段的治理主体明确为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特别是联合国地位随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强。

  进步是一点一滴的,却是秩序性和难以逆转的。与20年或10年前相较,全球治理已经走出很远,也不应该走回头路了。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