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贫富差距要靠政策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18-04-2012

《政府转型计划年度报告》上週公佈,去年共有6万3千余户贫穷家庭在消除贫穷计划下受惠,其中砂沙两州就佔了2万3千余户,整体而言,贫富差距与社会中层民眾收入迟缓是政府转型成败的关键,必须正视;对於如何解决,有人认为要从教育改变这个困境,有人认为根本之道还在创造工作机会,但也有人表示必须透过经济成长及社会福利才可能改善这个困境。这些人所提的方案都有道理。

根据首相署统计显示,各族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基本上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但不论是从教育著手,或给予社会福利的援助,或扩大內需创造在地经济及就业,都需要健全的財政、稳定的税收做后盾,否则一切全是空谈。

以我国去年经济成长率6.5%而言,这虽然是持续多年罕见的佳绩,但经济成长果实真的归全民共享?改善了多少贫富差距?这样中度的成长又为国库带来多少税收?依世界银行公佈的大马国民所得统计,去年所创造4千零38亿元的GDP,分配於受僱人士报酬的比率降至歷年新低,仅有45.6%,与90年代50%已不可同日而语。有更大的比例分配到了营业盈余,营业盈余佔GDP比率由90年代的30%升至目前的35%。数据显示,目前我国GDP约8千600美元,而GDP购买力则约1万4千700美元。这些数据说明今天经济成长的果实,愈来愈多是由企业的大股东获得,而多数中產阶级已难分享成长的喜悦。

受僱人士报酬是由受僱人数与薪资相乘而得,近10年来佔GDP比重之所以逐年下滑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全职的就业机会日渐减少,二是薪资成长迟缓。这两项原因导致经济成长完全无法如实反映中產家庭的经济处境。所以造成这个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论述。有人归因於国外生產吃掉逾半的经济成长,有人认为目前薪资確实成长缓慢,甚至连最低薪金迄今仍未定案,但只要经济成长,薪资就会持续提高。这些论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造成今天我国经济成长果实难以为中產阶级享有的原因甚多,国外生產让我国流失產能、流失就业机会確实是原因之一,但是在全球化的竞爭下,日商、美商、韩商不也把生產线外移,把业务外包至中国、印度?但他们的受僱人士报酬佔GDP迄今仍逾50%。

这说明我国今天中產阶级的收入迟缓,贫富差距的扩大,不能全然归责於国外生產,因为这是全球化大势所趋,即令美、日、欧也难以扭转。真正的问题在於如何迎向这个全球化的大势,创造我国的竞爭优势,进而让这个优势所获得的成果为多数人享有。政府年来推动的经济转型、制定国家关键成效领域,每个领域都设置关键表现指標,正是大势下为我国创造利基,这確实是一个正確的抉择。

可惜的是,这个正確的抉择只创造成长,却难以实现分配的正义。因此即令过去几年有5至6%的经济成长。但看看今年以来民眾的加薪幅度追得上民生物资上涨吗?除了公务员,其他中低阶段生活仍然困窘。依经济研究院的薪资调查可以发现,去年民眾的经常性薪资仅比前年增加3.2%,这与去年成长何等不相称。之所以如此,中產家庭从过去几年预算案的税制调整中受惠甚微。税制如此,经济成长果实如何能分配到中產阶级身上?如此又如何实现经济转型的社会正义目標?

更有甚者,国库入不敷出,年年举债,去年財务赤字上升至近4千亿,佔GDP逾54%,政府还要增加社福支出来改善贫富差距,其结果贫富差距困境未解,財政危机又起。我们所以如此断言,是因为2009年我国有40%的240万中低家庭每月收入低於2 千300元,现有税制对这些低收人群已起不了重新分配的作用,如今改善贫富差距全数仰赖每年一两百亿元的社福支出。然而,没有稳定的税收,政府岂有可能年年当圣诞老人?政府重新分配政策如此討好各阶层,不正是在重陷欧元区財政危机的覆辙?

经济成长、贫富差距能否改善与財政政策息息相关,没有好的成长政策固然不能改善贫富差距,但即使有好的成长政策,若缺乏健全的税制,依然无法改善贫富差距,如此必酿祸根。(星洲日报/社论)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