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2012 预算案如是观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23-10-2011

2011/10/22 

與前五位首相相比,現任首相納吉可說最善於搞公關,其風格也近似美式的突出個人形象,而不那麼突出黨。這種從政方式,免不了也會著重利用專家團,如公關專家、形象設計師,及個人顧問團;給人的印象是表面觀之,黨團與黨員的作用反而淡化了。

就納吉而言,這種形象公程,也使他傾向於討好盡可能多的人,得罪盡可能少的人。這項特徵也反映在2012預算案中。這個預算案,也可說是其個人秀的一個高潮。反正大派糖果,用的是公家的錢;但對人民來說,羊毛最終依然出在羊身上,天下是沒有沒有代價的便宜事的。

大馬聯邦政府的債務有多少?根據納吉於10月17日在國會中的答覆,目前債務額為4,372億令吉,其中96.3%為內債,而外債僅佔了3.7%。這3.7%指的應是直接外債,而不包括間接外債,即外資在本地債權人中的持債比率。總的來說,大馬的外債通常佔整體債務的20%上下。預計到本年底,聯邦債務會升至約4,557億令吉,也就是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約53%。

(估計2011年GDP為約8473億令吉)。自2009年以來,債務便已超過GDP的50%,如下表所示:

聯邦債務演變表(百萬令吉)

年份 名義GDP 聯邦債務  百分比(%)
2011 847,300  455,700   53.78(估計)
2010 765,960  407,100   53.15 
2009 679,687  362,500   53.34
2008 740,967  306,457   41.39
2007 642,049  266,722   41.54

從表中可知,這幾年來,每年均增加400多億令吉的債額,而油氣收入在這幾年,佔了聯邦收入的30%~35%。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依然年年出現高額赤字,顯見施政有誤。若油氣收入大減,或淨入口超越出口,負債額肯定會急劇上升。實則,由於要發展汽車工業,及城鎮發展規劃不利公共交通,國內汽油消耗量已快接近生產量,若沒發現大片的新油田,大馬沒幾年就會變為汽油淨入口國,外匯也將大量流失。

生產性投資偏低不利就業

自1997~1998年以來,大馬經濟增長已出現變化,從早期的投資與出口驅動,轉為消費與內需驅動。由於推行已久,家戶債務也節節高昇;目前已高達6,199億令吉,占GDP的70%以上。這些家戶債戶,佔了銀行貸款額的約55%,高於工商業貸款,且有45%為房地產貸款,汽車貸款也佔了19%。總的來說,我國的資金配置是高度消費性的,而非生產性的。

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幾年來,國內的對外投資,更超越外來直接投資(FDI),顯示國內投資環境有欠理想。此點也可從近年來流行的公司股票私有化(buy-back)中一窺究竟。雖說國內儲蓄率高,可收入分配也高度不均,財富相當集中;而集中的財富並沒有善用於生產性或開拓性投資上,反而用在投機房地產或購回自家股票上。長遠來看,這極不利財富與就業機會,尤其是高層次的體面就業機會(decent employment)的創造。

若國內持續缺乏體面就業機會,不但會形成亂源,也會衝擊到政府稅收。目前個人所得稅僅佔政府收入的約10%,原因之一可能是追稅不利,但更大的主因,應是月均收入達到2,501令吉的國民百分比太低。根據公積金局數據,近600萬人的活躍會員中,有72%的會員月入低於2,000令吉。

2009年大馬工作人口的月均收入狀況
(以個人,而非家戶為單位)

月均收入(令吉)  數(約)
低於1000        290萬
1000~2000        370萬
2000~4000        330萬
4000~7000        130萬
7000~1萬        30萬
高於1萬         20萬
工作人口總數      1170萬
資料:經濟轉型計劃書(ETP)2010,頁88

從表中可知,有約990萬工作人口的月均收入低於4,000令吉,占1,170萬勞動人口的84.6%。而據新經濟模式(NEM)的資料,大馬有 75%的工作人口是非熟練員工。可見,人力資源技能的提升成了當務之急,大搞華而不實的白象計劃,只會加速國家的沒落。加上大量廉價外勞的湧入,可以預見勞動階級(working class)的收入不會出現顯著改善。

此點,也可從進退失據的最低薪資規劃中一窺究竟。外勞占勞動力的比例太高,自也成了要否實施最低薪資制的關鍵考慮,如應否內外一律?最低薪資的實施會否加劇外勞的湧入?大馬能否像日本、台灣、韓國一樣,在提升本國人技能的同時,把低層次的產業外移?

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

若本國公民的技能,本國的產業層次不能升級,他們能否享有更高的可持續收入?若否,政府又如何取得可持續的可靠收入?推行消費稅(GST)會否導致民怨沸騰,或成為變相的劫貧?公務員在沒有提高生產力的條件下增員、增薪,會否加劇普羅大眾與工商界的負擔?一次性發放500令吉給300多萬戶貧民,雖可刺激消費於一時,之後又如何?往後的增加賦稅、削減開支,尤其是社會服務開支,肯定會加重普羅大眾的生活負擔;畢竟,錢從哪兒來?公務員以外的民眾,退休後更得自食其蓄。

從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角度看,大馬要做的實為制度與結構性改革,這才是本標並治的長久之計,如搞真刀真槍的反腐倡廉,尤其是消除非生產性的「尋租活動」,去掉非生產性的「白象工程」,如260億令吉的吉隆坡國際金融區(KLIFD)等工程。大馬有太多個別權貴或財團的利益輸送項目,幾乎每行每業均有人可從中不必須生產就撈一筆,這無疑加重了人民與工商界的負擔。若能去掉這此寄生式的活動,普羅大眾的生活負擔與工商業的經營成本便會大幅降低,更可提升國際競爭力,這才是皆大歡喜的長久之策。

大馬已是個中高收入國,不能再靠低薪資與低增值產業混下去,而必須自我提升,從事符合中高收入國的產業;只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首須搞好制度與結構性改革,並提升人力資本的水準;再靠舊模式混下去,只會走上菲律賓的末路。

全球化與區域化是個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且重實利、實力、效率、生產力與競爭力的時代,不是關起門來搞特權就可快速致富的時代。關起門來靠特權搞快速致富,只會惠及少數,但卻損及全民與國家的利益。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