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企走向精彩世界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25-08-2012

2012-08-23 
倫敦奧呦破痼w育熱潮,場內邉訂T竭盡所能爭取最高榮耀,並呼應“更高、更快、更強"的奧呔?瘢??虉鋈鐟饒觯?鲊?髽I也在同一戰場上斗個你死我活,目的就是“更大(規模)、更廣(業務)和更多(盈利)"的目標。
 
不過,大馬國土面積僅有32萬9千847平方公里,人口逾2千750萬,和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和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因此欠缺先天優勢的本地企業要擴大影響力,出走絕對是不二法門。
 
政府鼓勵GLC帶頭
 
大馬資金外流情況在2006年開始走向高潮,主要是本地市場架構限制(高勞工成本和市場規模有限),以及政府政策鼓勵,在2000年至2009年的總海外直接投資中78%發生在2006年之後。
 
2年流出230億美元
 
在2007年,海外投資首度超越外國直接投資(FDI),而2008和2009年大馬更成為區域首要資金出口國,總資金流出達230億美元。
 
就如其他區域國家般,大馬企業走向海外首先由政府相關公司(國庫控股和馬電訊等),以及國家石油(Petronas)帶頭,率先在海外投資石油與天然氣,農業以及其他業務。
 
隨後,雲頂(GENTING,3182,主板貿服組)等羽翼漸豐的私人企業也開始追隨先賢腳步,開始在海外市場進行投資。
 
大馬政府提供獎掖鼓勵企業向外投資,結果服務業(金融服務、通訊、公用事業和商業服務)FDI日益增加,佔2000年至2009年總資金外流的70%,石油與天然氣則以10%緊追在後,當中多數為國油在非洲、中東和越南等地的業務活動,製造業比重則為7%。
 
目前,多數大馬投資集中在東盟、韓國、香港和中國,其中也有部份投資於英國和美國,例如普騰(PROTON)在1996年收購蓮花跑車以便提昇工藝能力,以及科恩馬集團(KNM,7164,主板工業產品組)在2008年收購德國BORSIG公司,以取得新科技和擴大歐洲市場版圖。
 
聯昌研究表示,隨歐債危機可能反覆存在多年,亞洲FDI開始朝兩大趨勢發展,亞太區域未來將更依賴泛區域投資,其中近來東亞和東南亞FDI流出趨勢越發明顯。
 
“東盟FDI流出自2009年來不斷上漲,尤以印尼、大馬、新加坡和泰國最多。"
 
最近,涉及亞洲公司的大型併購計劃越來越多,顯示區域擁有強勁資產負債表的公司開始涉獵全球能源、金融、交通、博彩和零售業務,而今年為止扣除區域主權財富基金收購,東盟跨境併購達到創紀錄的262億美元(約812億2千萬令吉),較去年同期的109億美元倍增,更超越2011年全年的232億美元金額。
 
國內競爭劇烈 投資魅力減退
 
分析員指出,大馬企業進軍海外,說明國內競爭劇烈令市場投資魅力開始驟減,同時也證明本地企業具備與海外公司一決高下能力,以為國家賺取更多外匯,並孕育出新的亞洲跨國公司(MNC)。
 
“因此,隨大馬企業海外業務帶來的盈利,以及良好股息回酬,預見大馬資金外流情況將持續增加。"
 
企業外流的原因
 
1.高儲蓄率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認為,大馬企業向外投資趨勢難以避免,主要是國內儲蓄率高企,市場資金充裕,但卻未能全部集中投資在本地市場,因此為追求最佳回酬,部份資金只得向外投資。
 
世界銀行最近公佈全球“金融服務普及性"調查報告指出,大馬多達66%成年人擁有戶頭,名列亞洲第七位,而儲蓄率達42%,名列亞洲第八名。
 
2.經濟結構變化
 
大馬曾在1985和1999年面對兩次經濟衰退考驗,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經濟危機令不少領域遭到重創,其中產業領域就是最佳例子。
 
產業領域遭受重創,迫使不少建築和產業公司開始向外發展,英國、香港、印度、南非和中國等地都是投資首選。
 
此外,從1990年開始,大馬經濟開始出現基礎建設瓶頸,以及技術性勞工短缺的問題。隨勞資不斷上漲,令整體生產成本飆升,迫使不少大馬公司為提昇整體生產效率,開始將投資重心轉向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海外市場,同時藉此進軍新市場。
 
同時,大馬股票交易所的成立,允許公司在國內以低成本融資,並在海外收購資產,更進一步加速私人領域往外發展的趨勢。
 
3.政府政策支持
 
為糾正1985年經濟衰退所曝露出的結構瓶頸,政府在1991年後出台許多鼓勵企業向外投資的政策,更與不少的國家簽定貿易和投資相關協議,進一步為企業出走鋪平道路。
 
其中,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AFTA)概念在1992年被提出,以取消東南亞國家間的貿易壁壘,進而將東盟整合成單一生產基地,並創造出多達5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隨著AFTA在2010年生效,區域國家已將部份進口關稅減至零。
 
同時,大馬在1994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市場開放、強化條規與企業架構,以及多元貿易系統等措施影響,逐漸形成推動大馬企業出走的推動因素(Push factors)和拉力因素(Pull Factor)。
 
只有政策當然不夠,政府也透過成立MATRADE和進出口銀行等機構,專注在開發出口市場,以及出口大馬產品,並為土著企業進軍海外提供資金,同時透過MIDA跨境投資部門支援大馬企業向外投資活動
 
4.走出瓶頸期
 
i)追求效率
 
隨WTO和AFTA倡導開放經濟概念,以及區域低勞動力新興經濟體開始崛起,為那些高度依賴勞工的企業提供重組和合理化業務的機會,以藉此提昇出口競爭力。
 
其中,大馬製造業沉迷於追求低生產成本,不少大馬工廠遷移至寮國、柬埔寨、印尼和越南等國家,以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藉此增強競爭力。
 
ii)追求資源
 
隨油田和種植地買少見少,國家石油和種植公司為尋找新資源,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其中近期國油就同意以總額58億加元(約182億8千萬令吉)收購加拿大石油生產商Progress能源。
 
種植公司面對國內土地所剩無幾難題,被迫“離家出走"至印尼、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繼續擴大油棕種植面積,以達到長期投資目標。
 
iii)追求市場
 
基於大馬國內市場規模限制,本地公司開始積極搜尋新市場,並通過併購或聯營的方式,提昇價值鏈或開發綜合供應鏈管理要數最積極往外發展的企業,非銀行業莫屬,其中聯昌集團(CIMB,1023,主板金融組)放眼在2015年成為東盟3大銀行,因此將觸角伸展至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
 
銀行業一哥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也積極向外擴張勢力,近年來一口氣收購印尼國際銀行(BII)、巴基斯坦MCB銀行及越南安平銀行股權,並藉此推動盈利表現屢創新高。
 
豐隆銀行(HLBANK,5819,主板金融組)和大眾銀行(PBBANK,1295,主板金融組)等銀行雖作風保守,但前者收購成都銀行股權進軍中國市場,後者則在站穩國內市場後,開拓香港等地市場。
 
本地銀行積極向外跑,這無非是國內銀行業趨向飽和,唯有將目光伸向海外,透過崛起成為區域或國際型銀行,確保未來盈利動力無虞,並保障企業能代代經營下去。
 
結語:
 
外國的月亮確實比較圓,許多企業出國轉一圈,確實身價百倍,但俗語說“人離鄉賤",遠離祖國奔赴海外創天下,不僅得拋棄國內的所有光環和優勢,更得在陌生的環境重頭開始,並時刻準備應對前方種種挑戰。

若能順利過渡,闖蕩海外自然帶來豐碩成果,但不少本地企業也在海外擴軍計劃中栽跟斗,連帶對本地事業帶來衝擊。究竟本地企業衝出海外有多困難,且看第四幕自有分曉。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