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已失吸金魅力 日大撤资未影响我国
信息来自:独立新闻在线 · 作者:梁志华 · 日期:30-03-2011

2011-03-28

日本危机启示录,三(完)

日本大地震、海啸、核能危机三重灾难所引发的潜在变化趋势,对马来西亚带来怎样的影响层面,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的两个角度来分析。有别于目前传统媒体广泛报道的一般分析,这篇文章偏向于从另一些被媒体忽略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危机对马来西亚的启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启示。

综合前文所述的几个潜在变化趋势,日本这场大地震、海啸与核能危机,为马来西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已间接暴露出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这个被忽略的一环,正是值得我们去深思与探讨的重要启示。

前文曾提及,日本大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中一个潜在变化趋势,是日本投资者大规模撤资,把资金调回日本协助灾区重建工作。此外,日本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MNCs)的国内厂房蒙受严重破坏,可能促使这些跨国企业展延对海外的外资直接投资(FDIs)承诺,把资金留在国内投入重建工作。

基于亚洲区是日本海外外资直接投资的最大投资地点(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占日本海外的外资直接投资中的26.2%比重),当中,东南亚(ASEAN)与中国是最重要的投资据点。按此计算,如果日本投资者撤资或展延外资直接投资计划,那么,东南亚地区受到牵连的几率相对偏高。

日只短期扩大我国投资

日本一直以来被视为是马来西亚的外资直接投资最大来源之一。根据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MIDA)的资料,日本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外资投资者,在2010年一共投资了61项,总值马币40亿元的制造业投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主要以非金属矿物产品、基本金属产品,以及电子产品为主。

这是否意味着,马来西亚在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表现方面,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呢?深入一点剖析,不难发现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因为一些日本对马来西亚的外资直接投资项目可能不跌反升,不过,更大程度上可能是维持现状,没有太多变化。

日本在马来西亚的一些投资项目,尤其是对原产品、原料、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商品的投资项目,可能因此加大投资或扩大产能,因为日本接下来的灾区庞大重建工程,将会大幅增加对这些原产品、金属与能源的需求。

不过,这只是一个短期应急措施的刺激因素,一旦日本灾区的重建工作完成,需求回到正常水平,这些投资或产能也将随之减少。如果剔除日本对原产品的需求元素,日本展延或搁置对外投资的情况,可能不会对马来西亚产生重要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

我国并非日资主流趋势

为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局势变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相对有限,反而对邻国如新加坡和泰国却有深远影响呢?这主要是因为,马来西亚过去多年来,完全不在日本对外投资的主流潮流趋势之中。

亚洲发展银行研究机构(ADB Institute)在今年三月发表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无论是制造业或服务业,马来西亚在日本对东盟的外资直接投资中,不仅没有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也没有能力成为日本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替代选择。

比方说,在制造业方面,泰国在过去五年(2005年至2009年)占日本对东盟的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平均高达40%比重。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只曾昙花一现,在2006年成为日本在东盟区的最大外资直接投资地点,而且只是局限于一个电子器械领域,其他时候的表现都比泰国来得逊色。(注1)

泰国在日本对东盟的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泰国过去多年已崛起成为日本制造商,尤其是汽车领域制造业者的营运聚集点。

该研究报告指出,泰国在过去几年因为政局不稳定,导致日本对泰国的外资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日本对泰国的外资直接投资持续下滑,更是日本对东盟整体制造业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近年来,东盟成员国之一的越南已开始崛起,成为日本在东盟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的重要据点之一。

我国不具吸引日本外资魅力

日本近年来对东盟制造业的外资直接投资,所展现出的变化趋势,反映出几个重要讯息。其一,马来西亚并不在日本对外投资的主流潮流趋势之中。自2000年起,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日本对外的外资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日本汽车制造商趁着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市场开放契机,以及东盟与欧洲的区域市场化进程,把汽车生产业务扩展到这些国家或地区。(注2)

但是,马来西亚并没有跟上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外资直接投资大趋势,反而继续沉醉在缺乏竞争力的国产车工业领域之中。相比之下,泰国成功捉住了这个契机,吸引日本汽车制造商到泰国投资设厂,最终崛起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与组装中心。

其二,马来西亚在低价值链的制造业领域方面,已不具备竞争条件与吸引力,以至于马来西亚不仅无法成为日本在东盟的投资替代选择,也无法吸引这类型的外资直接投资来马投资。


日本近年来对泰国的外资直接投资持续下滑,导致日本对东盟整体制造业投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把这些外资直接投资迁出东盟,流向其他地区(如中国或印度),而身为汽车制造国的马来西亚,却未能从日本外资投资的变化趋势中受惠,吸引这些流出泰国的外资直接投资。

此外,越南近年来崛起成为日本在东盟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的重要据点之一,也凸现出马来西亚丧失在低价值链上的竞争力。

新国独占服务业投资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服务业。亚洲发展银行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整体而言,新加坡是日本在东盟服务业外资直接投资的最大投资地点。

比方说,新加坡在2009年占日本对东盟的服务业外资直接投资高达70%比重。截至2010年上半年,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市占率也达到50%水平。更重要的是,日本近年来对新加坡服务业的外资直接投资持续上扬,是日本在东盟整体服务业的外资直接投资提高的最大因素。

以交通领域为例,交通领域(包括交通运输领域与物流领域)是日本在东盟的第二大外资直接投资领域。截至2009年,日本在这方面的外资直接投资达1370亿日元,比2005年(19亿日元)高出70倍!

自2006年起,新加坡在日本对东盟交通领域的外资直接投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在2006至2008年之间平均高达80%比重,更在2009年达到98%的占有率。

日公司在新设区域总部

很多日本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区域营运总部(Regional Operating Headquarters),以覆盖和支援整个东盟市场。这些交通物流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营运基地,不仅为新加坡提供物流服务,同时也是为整个东盟地区提供这类型服务。

比方说,日本最大综合交通物流公司Nippon Express有限公司在2010年5月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区域营运总部,以便应付东盟市场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日本第二大综合交通物流公司Yamato Transport有限公司,也决定在新加坡设立区域营运总部,来支援东盟市场。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Mitsubishi Logistics Co.Ltd也通过在新加坡设立物流中心,来扩张期在亚洲区的物流业务。

在金融服务领域方面,日本外资直接投资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是以新加坡和印尼两个国家为第一线投资地点,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则属于第二线的投资地点。其中,新加坡的金融服务领域,在吸引日本外资直接投资方面,比其他东盟国家来得高(新加坡分别在2006年、2007年,以及2009年吸引最多的日本外资直接投资)。

基于服务业是软硬体设施并重的领域,除了人力资本,市场的开放或自由度是吸引日本外资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马来西亚根本就无法与新加坡保持同样等级的竞争力,因为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中,存在太多限制与保护政策。因此,新加坡在吸引日本外资方面,对马来西亚形成了排挤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从日本在东盟地区的外资直接投资策略与部署来看,日本大地震对马来西亚的外资直接投资影响显然很有限,反而是那些对日本外资直接投资弹性度偏高的东盟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甚至印尼和越南,才会激起比较显著的冲击。

汽车与电子业仰人鼻息

实际上,日本大地震对马来西亚的冲击,更大程度上停留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电子制造业的供应层面。这是因为马来西亚的汽车制造业与电子业,非常依赖从日本进口的高端零件和配件。

以汽车领域为例,除了进口特别车款(Honda Insight与Toyota Prius)和豪华轿车(Lexus)之外,马来西亚也从日本进口引擎与转速器部件,以及其他高端电子与安全系统零件。

基于日本在资讯科技、电子半导体、汽车、机械、光学仪器等工业领域的高端零件,处于领航地位,不少核心零部件主要在日本生产,以致于马来西亚必须依赖从日本进口的零件配件。

身为汽车生产国,并拥有国产车工业的马来西亚,在过去25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汽车制造业都是以贴牌组装为主(比如说第二国产车(Perodua)与纳沙汽车(Naza)),反而对高端零件的研发与生产,至今依然毫无建树,促使日本的高端汽车零件供应,处于一种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虽然市场分析师预期,在风险管理的大前提下,在经历这场大地震后,日本汽车制业者在未来可能会把日本的研发(R&D)部门向外迁移,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国家可能从日本新一波的外资直接投资中受惠。

不过,基于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泰国和印尼已经扎下深厚的根基,比方说丰田汽车已在这两地建立强稳的汽车零件网络,而且新加坡拥有健全与全面开放的金融领域,以及先进完善的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加上高技能或知识型人力资源比马来西亚来得多,让这些国家在吸引日本的外资直接投资方面占尽先机。

能源供应政策走回头路

另一方面,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能危机,也暴露出马来西亚在能源领域发展政策的缺陷与困境。前文提及,基于核能发电厂的反应堆辐射外泄危机,引发全球对核能的恐慌情绪,促使全球多个国家重新检讨核能发电的政策。

在人们对核能发电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政府可能改变能源政策,将资源与津贴导向全面鼓励与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其他替代能源,以便逐步取代核能在电力供应市场的地位。然而,其他替代能源短期内还未成气候,全球可能更倚重现有主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及煤炭来维持发电厂运作,从而扩大对这些非再生能源的需求。

综合马来西亚的能源(电力供应)工业结构来看,未来数年内的能源或电力供应领域,可能出现一个开倒车的发展趋势。短期而言,基于马来西亚并不积极发展再生能源,加上巴贡水坝(Bakun dam)的电力供应不会西渡,而是留在砂拉越为再生能源走廊计划下的大型铝提炼厂提供电力。

因此,在核能发电厂可能胎死腹中或展延下,国家能源(Tenaga Nasional)未来数年可能还要继续依赖以矿物(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的独立发电商(IPP),来维持西马的电力供应。

这意味着,原本即将届满的第一代独立发电商,可能会获得政府续约,延长这些独立发电商的特许经营合约。换句话说,当我们以为可以摆脱第一代独立发电商的梦魇之际,他们可能又悄悄地回来了。这些发电商的特许经营合约是一盘稳赚不赔的生意,既能强迫国能买下所有电力,也能把所有上扬成本转嫁给国能,从中牟取暴利。

政府应把握能源转型契机

中长期来看,我国不可能长期依赖这些非再生能源来支撑电力供应领域。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发展再生能源,以便确保能源可永续发展。

虽然我国拥有许多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说一年到头的免费阳光资源、数不尽的山流河川,以及资源丰富的原产品如棕油,可以让我们发展太阳能、水利以及生物柴油等再生能源发电,但是却没有善加利用,政府最终反而选择最不擅长的发电方式——核能发电。

从积极面来看,日本核能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契机。关键在于,政府是否会把握这次能源转型的良好契机,专心发展再生能源科技。

注1:参考 Shintaro Hamanaka(March 2011),Examination of the Singapore Shift in Japan'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ervices in ASEAN,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注2:参考Daisuke Hiratsuka(2007),Japan’s outward FDI in Globalization ,JETRO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