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不应有半津全津之分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09-07-2010

2010-07-08

太平华联小学二校赞助人大会早前一致通过将此校校地主权转交政府,以换取全津地位一事所引发的华小半津与全津问题的风波,随著董总出面发表文告,驳斥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针对此课题的言论,以及警惕全国其余华小审慎处理校产主权之后,有关华小在教育政策下受到的偏差待遇,再次成为华社议论的焦点。

目前全国共有1290所华小,其中410所属于教育部官员所谓的政府学校,亦是华教人士所说的全津贴华小;另外880所则是政府资助学校或半津贴华小。在教育部官员眼中,所谓全津和半津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于半津华小的校产主权仍由董事部掌握。实际情况确是如此,一些全津华小要修建新校舍,仍然需要董事部自掏腰包或向华社筹措,冼都华小所受到的待遇,是最好的借鉴。冼都华小在成立时已是全津华小,然而,建校时政府是以一对一方式拨款,此校申请建5层楼新校舍,也是由董家教自行承担全部建筑费;显然,即使是全津华小,也无权享受和国小相同的待遇。

由此看来,董总对华联二校申请为全津学校感到忧虑是有理由的。此外,倘若各华小董事部为了眼前微薄的利益放弃校地产业主权的事,在各国华小形成一股风气,董事部顿失监督和管理权,致使华小命运完全操控在教育部官员手里,届时华小的地位、权益,甚至母语教育皆可能面对沦亡危机,其中隐忧重重,华社必须审慎看待,三思而后行。

事实上,教育法令并无明文规定将华小区别为半津和全津,这项措施却能够通行数十年,由此可见是官员执行上的人为偏差,教育部官员不立即纠正弊端,而继续在所谓政府学校或全津、政府资助学校或半津的字眼上浪费口舌,无助于消除华社对教育政策的疑虑。
政府近年来通过各种亲民活动争取民心,殊不知,施政不公,举办再多亲民活动也枉然。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这种根据种族之别而将国民教育区分为半津贴和全津贴的教育制度,对民主体制实是一大讽刺,也是一种歧视性的教育政策。华小既然和国小及淡小一样,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政府就必须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在教育拨款方面必须制度化,一视同仁,何况华小经过华社半世纪的努力,数十年来已为国家栽培无数人才。

我们期望,教育部藉此次机会彻底废弃将小学区分为半津和全津的措施,确保各源流学校尤其是华、淡小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政策,是民主政府为人民服务,甚至赢取民心的基本条件。政府若继续以半津和全津之别对待华、淡小,反映政府所谓的转型计划和“一个马来西亚”理念,仍未完全落实,华社看不到政府具体改革与实施公平政策的诚意,又如何会对政府抱持信心和期望?

不仅政府必须废除将华小区分为半津和全津的措施,华社尤其是华教人士更须纠正华小有半津和全津之分的刻板思维,只有如此才能更理直气壮要求政府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只要观念清晰,才不会萌生以校地主权转换全津华小地位的念头,致使华小陷入两头不到岸的困境。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