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竞争下的安全之危
信息来自:联合早报 · 作者: · 日期:13-05-2010

2010-05-12

方向盘 李志青

在明亮而舒适的办公室里,或是在温暖而格致的居所里,建筑、照明、空调等等,让人们陶醉于千百年来文明和科技对自然 进行征服和改造的成果,此时,我们既感觉不到那来自矿山、抽自地底的原始能源和资源,更感觉不到那献身开采、埋于其中的血淋淋生命。无独有偶的是,3月份 以来,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频发大型矿难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和环境损失。就此而言,中美两国虽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但它们在当前 的能源资源开采利用中,却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那就是安全问题。
  
据统计,尽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法律意识和采取安保措施,近年来中 国每年死于矿难的人数仍达到4位数;同样在高度重视安全保障的美国,每年也有数十人葬身于能源的开发过程中,特别是近期美国还出现了安全事故集中爆发、数 量有所上升的趋势。比如4月内就分别发生了蒙特科尔煤矿的爆炸事件,以及亚利桑那州海岸BP油井泄漏事件,分别造成25人和11人死亡,后者还对美国近海 海域,造成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环境破坏。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往往习惯性地以监管不到位、技术低下、缺乏社会责任等理由,来解读中国矿难频 发的现象,当中美两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同期集中出现矿难事件时,我们就很难再以一般性的理由来加以解释了,实际上,矿难背后所折射的,是全球能源 竞争下的经济驱动和脆弱环境。
  
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油、气、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高度稀缺资源,不仅 其蕴藏总量难以维持人类的长期发展,而且其分布结构还极不均衡,在生产和消费上极为不对称。与此同时,从需求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 总体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在此供需矛盾下,对于能源的争夺自然成为各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各主要能源消费国,他们一方面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加 强对海外全球能源矿藏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同时开发国内油气煤资源,以缓解海外扩张带来的巨大国际压力。
  
以美国为例,就在油井泄漏 事件之前,奥巴马政府才刚刚放行了一个近海油井开发项目,并准备接下来批准更多的油井项目,其意图便在于逐步减少对外石油的依赖度,以便更好地从政治、经 济和军事上为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撤兵做准备。而中国在能源进口问题上也同样备受压力,尽管中国现在手握大量外汇储备,似乎有能力大规模开展海外能源收 购,但作为尚未真正脱贫的发展中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还远未达到在国际上自由扩张的阶段。可以看到,前段时间中国的每一步海外能源资源收购,都无不 遭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遏制和阻击。同时,进口能源的运输则受到地区冲突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有着相当的风险。因而,从中国整体能源安全出 发,立足自身能源优势仍是当前的主要能源发展战略。

资源开采的风险成本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是供求矛盾导致能源价 格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费大国加速国内能源的开发开采进程,这必然使能源行业承受着来自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经济上,能源销售价格逐步攀升,给 能源开发和开采带来强大的经济驱动,尽管可供开采的能源资源矿产,其水平位置逐年下探,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大能源公司不惜成本,不断提高开采水平, 致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开采的各种事故风险。
  
环境上,随着开采的深入,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水平,无限接近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 压力极限,在科技尚未厘清生态环境系统的奥秘之前,一旦这个极限被突破,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就此崩溃,依附于脆弱环境之上的能源开采业者便将遭受灭顶之灾。 就以上而言,毋宁说当前的矿难是意外的事故,实则是在经济驱动和环境压力下发生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在此只不过是通过矿难的形式加以表达。据此可以推 断,只要一刻不解除经济驱动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矿难之类的事故便将不断重演。

从中美两国来看,矿难事件之后的短期内,必然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海外能源扩张,但要从根本上解除矿难之危,唯有真正改变全球能源竞争格局,才能釜底抽薪 地根除高悬于能源矿藏之上的经济驱动和脆弱环境双重压力。
  
一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借助气候环境立法,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如果新 能源可以在可预见的时期里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必将提高传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成本,使传统能源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优势,在环境上也无便车可搭。 相信在近期的矿难事件后,各国都将考虑进一步推动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措施,美国的气候法案将获得更多的支持,而中国近期在节能减排上的政策措 施,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提高新能源发展速度的趋势。
  
二则,从生产和消费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包括节能产业、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从能源需求的角度,来推动传统能源市场结构的变化。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不仅意味着新能源 的长期开发利用,更是强调在现阶段减少经济增长的能耗水平,实现能源需求零增长或负增长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减轻短期内经济增长,对于传统能源 开发利用的压力,缓解市场中的供求矛盾。
  
三则,为了有效推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美两国应继续推动相关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制定和签 署,实际上两国在能源利用模式上较为相近,都属于“高排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属于“利益共同体”,其边际效益远甚于欧洲和日本等已基本实现“低排 放”的国家,因而更应该联手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公约进程,从根本上使传统能源在市场上进一步边缘化,削弱其经济驱动力和对环境的危害性。
  
总之,中美两国在治理和应对各自矿难事件时,还需从长远出发,立足全球经济转型,改变能源竞争格局,坚决推进低碳发展战略。如此,人类才会真正拥有窗明几 净的那一刻。

作者是中国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副主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http://www.zaobao.com/yl/yl100512_001_1.shtml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