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年遗址寻尼亚洞穴人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08-11-2010

2010/11/8

婆罗洲除了是热带雨林的重要心脏地带,也有许多古迹有待进一步发掘。砂拉越州政府就深信,婆罗洲是一个“考古宝地”。一些专家更认为,砂州第 3 大城市的美里具备条件和潜能,让考古遗址成为发展生态旅游和考古旅游的卖点。

被视为东南亚其中最重要考古场地的尼亚石洞,就位于美里附近。 1950 年代开始,考古队伍(先是外国,后由本地考古学家跟进)在洞内和邻近地点,陆续发现古人类和动物的遗骸及活动遗迹,说明早在 4 万多年前,就已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活动。

包括国内外考古学者和政府机构人员在内的约 200 人,刚于 10 月 27 日至 31 日在美里出席了一项婆罗洲考古国际研讨会。内容除了室内研讨会,也包括其中 90 多人到尼亚国家公园实地考察,了解考古发现及研究工作进展。

1958 年,在尼亚石洞( Niah Caves )发掘出大约 4 万年前的东南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头盖骨,它相信是来自一名年轻女子。往后,国际考古学界就对这考古遗址广泛关注。它证明了早在公元前 4.5 万年,就有人类在这片如今称为砂拉越的土地上居住及活动。

由剑桥大学教授巴克主导的 2000-2003 年尼亚石洞研究项目,进一步确认了上述头盖骨实际年份为 4 万 2000 年。

在临近的黑布洞( Gua Kain Hitam ,亦称 Painted Cave ),也发现赤红色的洞穴人壁画及紫坛木制的船葬,推估是史前一千至两千年的遗迹。

壁画是由特殊的赤红色物质来彩绘,所用颜料可能是印度紫坛木,画中人物有纤细肢体,围绕著高跷船头和船尾的古船看似在跳舞。

而在第二黑布洞遗址发现的舟型棺木,据说最初发现时其中还有人类骨骸。

砂首长:索回 122 古遗骸

婆罗洲考古国际研讨会的各国与会者被安排实地考察的考古遗址,是著名的西口( West Mouth )、黑布洞和第二黑布洞。在 50 年代发现的大批考古遗骸和遗物,包括砂拉越首长泰益玛目在为研讨会开幕时,提议要向美国索回的 122 副考古遗骸,都来自西口遗址。

丕显斯里泰益玛目表示,在 1957 至 67 年间,从尼亚石洞西口遗址挖掘出了超过 200 副珍贵生物遗骸,包括古人类骨骸,由于当时我国缺少考古人才,其中 122 副遗骸于 1965 和 66 年船运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供该大学考古学者理察和西拉兹布鲁克斯研究及剖析。

首长指称,尽管该大学学者过后有提供一些关于该项研究的报告,但这些年来却始终没出版或正式公布。

泰益玛目说,这些年来,我国只有专门研究尼亚石洞史前遗址的女学者祖莱娜教授,曾于 2004 年审查过该些遗骸。

“如今在美国负责研究的布鲁克斯教授年事已高,研究工作难以再继续下去,我认为是时候把这些遗骸运回砂拉越。”

“这些考古遗骸是大马和砂拉越的遗产,我们应该将它们带回来!”

他援引 2008 年的例子,当时世界考古研究中心与槟城理科大学学者,成功从英国剑桥大学取回吉兰丹查洞的考古遗骸,而认为砂政府也应致力争取,至少把一部分被带走的尼亚洞遗骸运回砂拉越。

他提出,将在美里石油科学博物馆增设专区,可妥善保存该些带回来的考古遗骸,以让各相关学者能在日后进一步对其做研究。

他指理大学者将协助相关的设计和设置,初步估计耗资 150 万令吉,包括研究队伍旅费、运费与硬体设置费用。

另外,也是砂州策略与资源部长的泰益玛目表示,会研究砂博物馆设立砂州文物收集中心的建议。

赴美 40 年,骨骸文物应“归赵”

砂拉越博物馆馆长伊波达丹表示,该博物馆将与槟城理科大学合作,以向美国的内华达大学索回原本属于砂拉越的 122 副古时代遗骸。

“我们会研究如何执行有关任务,包括准备特制贮存人类骨骸的设施、运回骨骸的容器或保温箱、航班安排,甚至须厘清国际通关条例和限制,做好万全准备后才进行上述行动。”

他是出席婆罗洲考古国际研讨会时接受传媒询问。他说,有关手续须通过国家遗产委员会进行,其中或涉及复杂程序。

本土考古活动成形

“一旦成功运送回国,目前拟议中的存放该古人类遗骸地点是美里石油科学博物馆,主要是交通方便,但也不排除在尼亚博物馆腾出空间展示部分骨骸的可能性。”

他补充说,该些在尼亚石洞出土的古代遗骸于当年被带去美国后,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章曾发布在定期刊物,但却没刊出过完整研究报告。

大马考古协会顾问拿督巴杜卡祖莱娜教授也表示,愿协助砂政府向美国索回 122 副骨骸文物。“随著大马本土考古活动在 40 年前开始活跃后,许多本土考古学家逐渐有能力进行考古活动。”

“我国考古学家开始重视本土文物及考古价值,对于 40 年前离开国土到美国,来自尼亚石洞的 122 副骨骸,目前我们要回出土自我们国土的文物。”

砂州副首长,也是文化遗产部长的丹斯里拿督巴丁宜陈康南也赞同向美国索回上述骨骸。他认为, 40 年前送出去研究的该些骨骸若还没有完整报告,砂政府将要它们物归原主,由砂博物馆自己保管,让州民观赏。

尼亚石洞应列世遗

砂拉越首席部长丕显斯里泰益玛目表示,基于它的独特之处,尼亚石洞应成为砂拉越的另一个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一旦成功申遗,尼亚石洞将可进一步提升砂拉越在世界舞台地位。

姆禄山国家公园于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砂州和大马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其重要性在于丰富的雨林生物多样性,以及经过 150 万年风化、溶解和侵蚀而成的“刀山石林”喀斯特地貌特色。

泰益玛目说,无论是砂拉越或整个婆罗洲,都拥有许多隐藏不为人知的古迹和遗址,有待挖掘。随著在砂拉越各地区不断发现古迹和古物,砂州政府有理由相信,婆罗洲是充满古迹的考古宝地。

他日前为婆罗洲考古国际研讨会主持开幕时说,砂拉越拥有许多值得考古的遗迹,在国内除了霹雳州拥有许多古迹和遗址之外,接下来就是砂拉越。

加强发掘保护遗址

因此他说,砂州政府有必要加强考古及遗址的发掘与保护,以让本地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取得一定地位。

“砂拉越考古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正式展开,第一个被发现有考古遗址的地方,是在巴勿的布莫原始山洞里,那时还是(白人拉惹)布洛克殖民时代。”

他补充说:“除外之外,在山都望、尼亚石洞等都发现了一些值得考古的史前遗迹。”其中,尼亚石洞发现 4 万 2000 年前石器时代的东南亚最古老人类头盖骨后,更因此闻名世界。

举行 4 天后圆满结束的婆罗洲考古国际研讨会,是由砂拉越旅游及遗产部、大马国家遗产局、砂拉越博物馆及大马考古协会联办。

大马考古协会顾问拿督巴杜卡祖莱娜教授在主持研讨会闭幕时,承诺将协助砂州政府和砂博物馆,为尼亚石洞向联合国申遗,因为 4 万 2000 年的考古文物及石器时代人类骨骸是在该石洞发现,令它具备了申遗条件。

砂拉越博物馆馆长伊波达丹则说,申遗程序不容易,该博物院须重新整理档案配合申遗格式,会耗上一段时间。

黑布洞墓场遗址填历史空缺

近年本土考古学家活跃,其中,槟城理科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就于 2008 年发布了,在尼亚洞附近的黑布洞发现人类逾 2000 年前墓场遗址, 8 副遗骸出土,包括 5 男 1 女,去世年龄 25 至 45 岁,身高 156 至 160 公分。

碎裂骨骸处还发现人工制品如陶器、珠子和食品残渣等。其中一副遗骸已变形,相信染病死亡。

该些墓场遗址,有助于追溯 4 万年前洞穴人在尼亚洞活动情况,以填补尼亚洞人远古至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生活的历史空缺。

除了闻名于世的尼亚洞,距离西口遗址近 1 小时车程的黑布洞也成考古焦点。

黑布洞是 1958 年由西方考古家芭芭拉哈里逊首先发现,但当时考古队未有发现古骨骸或遗物。

反而是现为砂拉越博物馆馆长的依波达丹、槟城理大大马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明训副教授,在 2007 年与国外学者进行的计划,组成考古队前往勘察时,成功出土人类遗骸。

考古队在洞口处的石壁旁挖掘出第一副完整遗骸,不久再在不远处发现第二副遗骸。洞口附近地方采光较好,进出方便,是洞穴人最喜欢的居住地点。

理大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莫达赛汀副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各种迹象显示,这些古人类不是从外地移民而来,而是世代生活在洞穴的原住民。他们或许与 4 万年前的尼亚洞人,有一脉相传的血缘关系。

那时他说,墓场遗址只挖掘 1 公尺左右,再往下挖或到附近地区挖掘,或许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他说,这项新发现不只增加了砂拉越和大马的人类史前历史,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尼亚洞及人类史前的墓场遗址观光与促进旅游业。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