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人均收入的虚与实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07-11-2010

2010-11-07
最近,纳吉政权所提出的经济计划与项目,可说层出不穷,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只是,归根究底,关键在于把大马的人均收入(percapita income)从目前的约6,700美元,提升到2020年的15,000美元。
也就是,预期会达到那时的高收入国的标准。

按世界银行的定义,目前中高收入国为人均收入介于3,466-10,725美元之间;只要达到10,726美元或以上,便可列入高收入国行列。 大马有否可能在10年后进入高收入国行列,谁也说不准;毕竟,当代经济变化多端,别说10年,即便是3至5年的发展趋势,也难测得准。

历史地看,现代经济增长(即1750年发生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ation)以来的现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只是不同国家或地区,或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增长的快慢均有颇大的落差。

如1950至1973年期间,欧美的呈现高速增长,可进入1973年石油震荡期(Oil Shock)后,便进入了平缓甚或停滞的增长阶段。 显见,高速增长,是有阶段性的,而非持久的(或许1978年以来的中国是个例外)。

比较各国的历史增长可发现,在英国,人均收入在1780至1838年,共花了54年方把人均收入翻倍;美国在1839至1886年,共花了47年翻倍;日本在1885至1919年,共花了34年;韩国在1966至1977年共花了11年;而中国在1978至1987年,则仅花了9年翻倍。 总的趋势是,只要政策到位与世界性经济形势利好,10年倍增并非不可能的事。 只是,有一个特点是,高速增长是有阶段性的,而非直线的。

就大马来说,从独立以来,也曾历经每10年翻倍的历史经验,如下表所示:

大马历年人均收入演变表(1961至2009年)

资料来源:国家银行《Money and Banking in Malaysia》一书,1995,及各年度报告书。

从上表可看到,1970至1980年是大马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期,这期间也是通膨高胀期,世界主要国家均经历了高通货膨胀,或高通膨与高失业并存期,进而迫使许多国家采取高利率政策来压抑通膨,如英美便在1980年代初期采取15%以上的高利率政策,最终成功压抑了通货膨胀;但其代价却是低经济增长。

在高债务国,如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更因低增长、高利率,而出现无法偿债的倒债事件,如1982年的墨西哥,及跟着宣布延缓偿债的巴西、阿根廷等国。

人均收入非实质收入

在马来西亚,高通膨虽使人均收入虚胀了好几年,却也引发了原产品的价格爆跌。 进入1980年代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放缓了,却了几乎是每10年倍增;据此而论,2010至2020年倍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只是由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竞争压力等的作用,倍增的挑战就较之前为难。

对于人均收入,也应看到,这只是指把国内生产总值(我国GDP在2009年为6,749亿令吉)除以人口,所得的数字并不表示普罗大众的实际薪资会以同比例的步伐增长;实则,薪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也可能较从前为少。 这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便发生了这一现象,也就是企业占的百分比有所上升,而受雇者占的百分比有所下降的现象。

此外,也宜考虑一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如在德国、日本、北欧,最高20%收入者一般可占到国民总收入的35%,美国与英国可占到约45%;而大马、泰国、中国等,则占到约50%;在南非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更高达约60%。 易言之,其他阶层的份额就相对缩小,如在德国与北欧,最低20%的份额可占到约10%,大马则只占到4至5%,南非与一些拉美国家则低到1至2%。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过去15年,大马民间部门的薪资只占了2.6%,可通膨却高达15%,这显示出,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普罗大众的实质薪资增长,并没有必然的同比例关系。

尽管如此,过去十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却又从投资与出口,转向依靠国内的民间消费与政府支出来推动。 其结果自然是,政府债务与民间债务同步增长,尤其是家户债务(Household debt),已从1990年代初期高达整体GDP的近40%,年年上升到2005至2008年的67%,及2010年6月为止的78%(即5,615亿令吉)!

也因此,国家银行已考虑要采取控制信贷,以免形成过度的泡沫消费(主要为房贷、车贷与信用卡消费等)。 若消费已到顶点,要驱动增长就只好回头转靠投资与出口,这就是何以最近政府要突出民间投资的主因。

只是,依我看,许多大项目如大众捷运(MRT),恐怕还得动用到政府担保信用这类手段方可能推得动;若中途出状况,最终还得用或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企业,即是所谓的企业福利(Corporate Welfare),而非人民福利。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