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货币政策迷思
信息来自:财经网 · 作者:斯蒂芬•罗奇 · 日期:02-02-2016

2013-01-06

中央银行政治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而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以及日本自民党的卷土重来,只是这一现象的最新注解而已。

日本近期的选举与安倍对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立场的见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倍指出,过于谨慎的日本央行应该向它更为激进的同行学习。正如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通过非常规且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挽救了大局一样,安倍认为日本央行也是时候采取相同的行动了。

而如今看来,安倍似乎也将如愿以偿。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的任期将于2013年4月届满,到时首相就可以另选一位继任者来执行他的命令。

但这种政策能起作用吗?尽管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实验性的货币政策被当作标准的操作流程得到大范围推广,但其有效性依然值得怀疑。

世界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触底后的近四年里,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明显不对称。大量流动性的注入,的确在解冻信贷市场上取得成效并阻止了危机深度恶化,然而,随后的措施未能催生任何常见的周期性复苏。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由于私营及公共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破坏,政策利率又几近为零,后泡沫经济已经陷入了典型的“流动性陷阱”。相对于进一步举债或刺激总需求,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偿还危机之前积累的巨额债务。

这种政策下,美国消费者的悲剧是典型的例子。在危机之前的几年中,房地产和信贷加剧了创纪录的个人消费热潮。当泡沫爆发时,不难理解每个家庭都开始关注如何改善其负债。

欧洲央行也没有理由为其量化宽松政策而感到满意。尽管它的资产翻了倍,达到3万多亿欧元,但欧洲已经在四年中第二次回落到衰退状态。那些央行购买由财政当局发行的主权债务,逃脱了市场对借贷成本施加的约束,实际上资助了公共部门的挥霍行为。

不幸的是,日本似乎忘了自身所经历的许多教训,尤其是日本央行在21世纪初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沮丧经历。它也忘记了20世纪90年代——也是第一个所谓“失落的十年”——当局尽其所能延长资不抵债的银行和许多非金融公司的寿命。

这些行尸走肉般的公司,靠着人为力量勉强继续运行,它们都抱着一种虚幻的希望,希望时间能够拯救一切。直到这个十年的末期,当银行开始重组,而且企业也被鼓励重组时,日本才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和结构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进步。

与日本一样,从量化宽松政策到破纪录的联邦预算赤字,都被用于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动,美国当局用尽一切力量来掩饰资产负债表修复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痛苦。结果,美国已经创造出了它自己的僵尸消费者。

即使是美联储注入大规模流动资金,美国泡沫破裂后的恢复也是有限的。2012年三季度,美国家庭负债相当于收入的112%。

欧洲的情况也是如此。欧洲央行过于激进的行动,并未促成人们期待已久的结构性改革。饱受危机折磨的欧洲外围经济体仍然面对着无法承受的债务负担,以及严重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问题。而碎片化的欧洲银行体系仍然是区域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

这就是安倍想为日本寻求的“解决方案”吗?日本经济最不需要的就是结构改革倒退。迫使日本央行追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这一错误步伐,正是安倍和日本所面临的风险。

由世界主要央行——即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贯彻的大规模流动性注入,既不能在各自的实体经济里促进交易,也不能促进资产负债表修复和结构性变革,这就让大量多余的流动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流动。不管这些资金流到何处,下一个危机也无可避免地注定随之而来。
 
 

作者斯蒂芬•罗奇为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前非执行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