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背后的冷思考:过度集中式消费有无必要?
信息来自:http://www.cnw-highlights.org · 作者:吴涛 · 日期:20-11-2015

2013-11-12

如果说国庆黄金周是一个传统的全民消费季,那么“双十一”已经成为一个更加惊人网络购物节。

一天350亿元,这还仅仅是阿里的交易额。11月11日,如今已成为所有电商的狂欢节,惊人的交易额反映了网络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国人巨大的购买力,但热闹之后的物流、售后等问题也引人担忧,那这种集中式消费意义有多大?专家在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称,“双11”肥了阿里和大商家,淘宝和天猫小商家未来堪忧,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以及售后保障如何尚难定论。

分析:阿里“造节”有原因

“双11”给我们带来惊艳的销售数字同时,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有媒体报道,在“双11”凌晨过后,支付宝一度瘫痪,虽然很快被修复,但是客服、物流、售后等随后都会面临“大考”。

“双11”带来种种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还要集中消费,这种消费热潮有无必要?

电商观察员鲁振旺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说:“这要从服装业开始说起,‘双11’服装类产品占总销量的70%左右,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次购物狂欢,对服装业却是一次清理库存的好机会;服装业目前在我国是一个不健全的行业,每年到这时候都会产生大量的库存,而阿里恰恰是通过‘双11’演了一个‘能清理库存’的角色。”

鲁振旺认为,如果分散促销,阿里这个“角色”的口碑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同时集中式消费对阿里意义深远,阿里不会分散促销。鲁振旺分析指出,“双11”是一次订单和用户的转移,每一次“双11”,都有大量的优质用户都会从淘宝转移到天猫上来,这些用户未来都会养成在天猫购物的习惯,而对阿里来说,天猫的盈利能力显然强过淘宝。

鲁振旺进一步透露,按年交易额和阿里的收入关系计算,淘宝每卖出100元,阿里赚1元钱,天猫每卖出100元,阿里能赚6至8元。孰重孰轻,阿里显然一清二楚。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集中式消费造成用户体验下滑,不过消费者并没有选择权。”鲁振旺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也指出,消费者、商家由理性变得越来越不理性,挑动情绪的阿里集团则一直理性:既可以打击京东、苏宁、国美等各式竞争对手,还能大把大把地赚钱。

反思:集中式消费有无必要?

这种集中式消费是有好处的,对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说,它确实成为了一个消费节点。对于一些商家来说,也受益颇丰,例如,它缓解了服装业高库存的压力,这也是为中国服装业做出贡献,不过这种贡献也是有代价的。

鲁振旺认为,“双11”对淘宝和天猫所有商家来说是一次大洗牌,每洗一次牌,就有更多的消费者流入天猫,而在天猫内也是从小商家流入大商家,从这方面来看,那小商家前景堪忧。

在淘宝和天猫的商铺绝大数是中小商家,如果说“双11”只是“肥”了电商平台和大商家,那么这样的购物狂欢节对商家有多大意义?

电商观察员陈寿送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称,如果商家在“双11”促销能提升整年的业绩,那么这对商家来说还是有意义的,但是“双11”节后,不少中小店铺流量、成交低迷,并未能拉升整体业绩却还要承担客服、物流、售后的压力。这有点得不偿失。

对消费者来说,集中式购物更易引发冲动消费,在购物过程中,由于急切的购物心理作祟,也更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很多人在去年双十一就已经发现,自己买到的打折商品,其实并没有便宜多少。据360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新增的虚假购物网站中,近4成瞄准淘宝、天猫商城;而网店先抬价再打折的例子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尤其表现在服装行业,占到近四成比例。

商家和消费者都彻夜不眠的狂欢,到底是谁占了便宜谁赚了钱?一个喧嚣的“双十一”过后,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我们需要的购物节吗?
 
 

中国新闻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