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伊朗对全球能源安全的影响
信息来自:石油手机报 · 作者:孙立昕 · 日期:08-04-2015

2014-06-17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6月9日,美国和伊朗代表在瑞士日内瓦就伊朗核计划举行双边会谈。双方公开进行直接双边会晤尚属首次,就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进行实质性讨论。

早在今年2月18日到21日,伊朗与六国在维也纳进行关于全面解决核问题的首轮对话会,双方就谈判框架达成一致,并确立未来4个月的谈判时间及议程。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称“这次会谈确定了伊核问题最终全面协议将要涉及的所有相关问题。”

美伊在进行艰苦核谈的同时,双方在多个领域的较量依旧激烈进行。而经济制裁作为美国推进战略目标的政治工具,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对伊朗制裁措施严厉,涵盖范围广阔,涉及国家众多。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国制裁伊朗的现状不容忽视,需要各国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3年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以来,美国持续加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力度。2011年12月31日,美国公布《2012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重点强化对伊朗中央银行及相关银行的金融制裁。法案第1245条规定,自2012年6月28日起,如果某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继续通过伊朗央行从伊朗购买石油,美国就切断该国所有金融机构与美国银行体系的联系。这是美国第一次将金融制裁扩大到所有外国金融机构。

2012年7月12日,美国再次发力将制裁范围从金融扩展至贸易、能源和人员等多个领域。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对伊朗能源和石化部门采取额外制裁措施,同时还对向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朗蒂夫国际贸易公司和伊朗中央银行提供物质支持,或者向伊朗政府提供金融帮助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细化制裁措施,阻挠伊朗采用其他途径规避制裁。同时,美国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实质性措施配合其制裁,警告“任何国家要么与美国做朋友,要么与伊朗做生意”。美国不断收紧伊朗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利用大国矛盾从中渔利,也使其他国家更难在制裁问题上对美虚与委蛇。

随着制裁深入,2013年1月2日,美国除加强在能源、船运、造船领域的制裁外,还将限制延伸到贵金属、石墨、铝、钢铁、冶金用煤和一些商业软件领域的贸易,并特别规定限制易货交易,防止伊朗规避制裁。同年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在日内瓦达成临时协议,伊朗同意暂停部分核计划,以换取西方国家放松部分制裁。

今年1月20日协议生效以来,西方国家放松针对伊朗能源、石化、重金属、汽车及航空等领域的制裁,并将逐步解冻伊朗约42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今年2月,伊朗石油出口量达到165万桶/日,成为2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日内瓦会谈只是迈出了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第一步,未来核谈判还存在诸多难点。

除了直接制裁,美国还向其他国家施压,对地区能源供应格局造成影响。

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第1929号决议出台后,欧盟理事会于同年7月26日通过进一步制裁决议,制裁内容紧随美国,主要是禁止向伊朗能源行业提供投资、技术支持及转让。随后,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巨头雷普索尔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及法国的道达尔石油集团等欧洲能源巨头陆续从伊朗撤出,众多保险公司与银行也纷纷效法。

不仅如此,伊朗2/3的石油销往亚洲,2011年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购买量占伊朗石油销售量的60%。而在美国力促下,日本、韩国与印度已从2011年年底开始大幅减少进口伊朗石油,从科威特、卡塔尔、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原油进口则相应增加。

联合国安理会的四轮制裁决议都以伊朗核计划与弹道导弹研发活动为主要制裁对象,而后美欧颁布单边制裁法案作为补充,使制裁范围更为广泛,制裁效果更为显著,对伊朗造成重大打击。

伊朗经济对外依赖度较高,石油收入占其全部外汇收入的85%,占政府收入的70%,石油收入锐减使伊朗经济处于雪上加霜的境地。IEA数据显示,伊朗石油出口量已从2011年年底的250万桶/日下降到2013年3月的125万桶/日。伊朗经济部部长侯赛尼称,伊朗2012年石油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一半,西方制裁已造成“巨大影响”。为免受牵连,到2013年3月,已有20个国家大幅减少从伊朗石油进口。2013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核问题初步协议后,伊朗石油出口量有缓慢回升。伊朗石油部部长赞加内2014年年初曾表示,一旦制裁解除,伊朗能够立即恢复到400万桶/日的满负荷出口能力。

制裁还对伊朗石油工业造成重大影响。制裁造成伊朗石油生产设备老化,能源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既定目标,石油生产和出口领域都受到损害。一些在伊朗的石油开发项目和海上气田项目受制裁影响,关键设备如天然气压缩机运不进去,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由于缺乏精炼设备,伊朗在大量出口石油的同时,其国内汽油消费的50%需要通过进口来补充。伊朗曾在2007年因强制推行石油配给制,还引发了社会动荡。

虽然解决伊核问题的坚冰已破,但伊核谈判前景及未来美伊关系走势仍然堪忧,并牵动石油价格、世界经济与国际安全的敏感神经。

鉴于海湾地区的动荡局势一直是造成国际石油供应中断和高油价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设,降低突发事件与油价波动对能源安全的消极影响,依然是中国一项长期重任。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孙立昕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部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