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信息来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作者: · 日期:20-06-2015

2015-06-08

千百年来,阿拉伯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顶着寒风烈日、冒着沙漠风暴,将他们的骆驼带向远处山谷的绿洲。

星星点点分布的帐篷,袅袅的炊烟,还有给沙漠牧民带来喜悦和希望的驼铃声,这些构成了人们印象中的阿拉伯沙漠景象。

在因石油而致富的今天,这幅人与牲畜处于旷野的景象,已渐渐消失了。科威特便是其中之一。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万平方公里,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全国人口396.5万(2013 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124.3万,占总人数的38%;其余为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印度人和伊朗人等。

怪不得“科威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小城堡”。科威特国土面积虽小,名声却很大。一是因其石油储量丰富而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201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4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除开采石油外,现正开采丰富的海底气田。二是因其国民年均收入高居世界前列。三是因为1990年沸沸扬扬的海湾战争,使得这个小国广为人知。

由于有强大的石油经济做后盾,1961年科威特独立后,政府便着手制定了“福利的科威特”全面规划,令这昔日的“小城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无论是驱车行驶在科威特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还是漫步在长长的海滩;无论是流连在人流熙攘的商业区,还是置身于残垣断壁的历史古迹,所到之处映入眼帘更多的是: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建筑和都市化的中、高层公寓鳞次栉比;绿树成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涌动的购物街上快餐店比比皆是;丰富的卫星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浩瀚的海洋世界和洁净漫长的海岸线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切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这难道是一个曾经历过海湾战争的沙漠之国?

翻开科威特地图,可见大部分为黄色沙漠所覆盖的地表,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北部地区有很多丘陵,西部地区为平原,但当视线转到最东边时,却是蔚蓝色的阿拉伯海湾。科威特可以说是:一边是火焰——沙漠,一边是海水——阿拉伯海湾。

每年1月至3月是科威特最好的季节,温度适中、风和日丽,春季给广袤无垠的沙漠披上了新装。蓝天白云之下,随处是生机盎然的野草和野菊花,不时还有成群的骆驼和牛羊在觅食。但这种景色很快便过去了。每年5 月开始,随着温度与湿度的急剧升高,最高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四周犹如一个大火炉,还时常伴有沙漠风暴,沙尘漫天的情景令人畏惧三分。高温缺水的气候使科威特植物的地下根系盘根错节,并远远大于地上部分。此时,沙漠中的野菊花早无踪影,野草也已枯黄,生命似乎已经凝固,此般景象形同中国北方冬季般的肃杀凄凉,但它们的根系仍深深地扎在沙地里,等待来年“春风吹又生”。

在发现石油以前,科威特是个依靠少量农牧业、渔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度。尤其是大海,科威特人民将其视作衣食之源。

如果从全球商界看,阿拉伯商人曾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劲旅,单从现在国际通用的海上用语,诸如海底电缆、关税、单桅帆船等词汇,最初就发源于阿拉伯语这一点,足以看出阿拉伯人在海上贸易中享誉过的荣光了。

今天,科威特海洋传统的象征依旧从国徽中得以充分体现:在一只向上展开双翅的隼的中间,有一艘木船在蓝道和白道相间的波浪中航行。尽管现代化文明巨大地改变了科威特人民的生活,但从地图上看,各大城市依旧是“逐水草而居”。如艾哈迈迪城、苏比亚新城和海依兰新城等都是沿海岸线分布,人口密度也最大。而昔日的小村庄——科威特城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沿海城市。在绵延 290公里的海岸线上,科威特政府修建了舒威赫、多哈、艾哈迈迪等六大海港,成为阿拉伯地区船舶和海运业的中心,同世界各地紧密相连。由于外贸在科威特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海港对于石化产品的出口以及机械、运输设备和粮油食品等的进口,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缺乏淡水资源的科威特,海水淡化工程可以说是它的生命线。海岸线上几座大型海水淡化厂日夜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小到每棵草、每棵树的地下灌溉用水,大至整个国民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正因为有了如此完善的供水体系做保障,富足的科威特人正努力改变着生存环境,他们的家园充满绿色。今天,当人们看到绿树成行的街道、绿茵茵的广场和绿油油的农田时,难怪会与人们眼中的沙漠之国形成强烈反差。

走在科威特熙攘的大街上,接踵而过的多为身穿白袍的男人和黑袍的女人,伴着浓浓的熏香味还有那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建筑,仿佛让人正走进历史。这里,男人从王族到平民一律身穿称为“底士大士”的白袍。头戴一顶小白帽,帽外边盖一块白绸巾,巾上再压一个黑箍圈。有身份、地位的人,在白袍外边还要披一件镶有金边的纱袍。他们不论身份、场合,一律赤足穿拖鞋。

女人们在家里喜欢穿色彩艳丽的阿拉伯锦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身洒名贵的法国香水。在外出时则外套一件叫“阿巴耶”的黑绸袍,从头到脚遮得严严实实,只在眼睛处留下针织透风的“网眼”用来看这个世界。近年来,随着石油经济的飞速发展,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参与社会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女性还被选为议员甚至当上部长。知识妇女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不但住有别墅、行有高档车、食有麦当劳,表现在装束上也较为新潮。在美丽的夜幕下,她们或漫步在现代化的超市,或驻足于服装精品专卖店,“阿巴耶”宽大的下摆在微风轻拂下悄悄飘起,偶尔露出米兰、巴黎所流行的厚底鞋、牛仔裤,或者是贝纳通体休闲长裙……对一些年轻女性来说,时间的相对充裕、经济的富足、海外的度假和求学的经历,使她们眼界开阔,对时尚有着相当的敏感性,领导着当地时装的潮流。

石油工业带来的现代文明巨大地改变着科威特人的衣食起居,仿佛一夜之间,现代化的建筑取代了帐篷,现代化的汽车取代了骆驼,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取代了土路,但在人们内心,传统还占着主导,他们忘不了祖先留下的长袍,忘不了沙漠上的帐篷,忘不了千古回响的驼铃……

在科威特流连的时间里,我们切身感受着沙漠小国悄然发生变化。如今,科威特女性越来越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青年男女开始自由恋爱,而不再依靠家族的介绍。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更有一批有识之士居安思危,提出改革平均分配的福利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现代国际经济环境要求的呼声。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仍将不断地交融和冲击着科威特,当然这不仅反映在服饰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方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