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欧佩克”之路坎坷多艰
信息来自:石油手机报 · 作者: · 日期:12-06-2015

2015-06-08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是由世界上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12个国家组成,在天然气领域进行问题咨询与立场协调的论坛性组织,其成员国控制了全球60%的天然气储量、70%的天然气开采量和60%的天然气国际贸易量。论坛影响力不断增强,甚至有媒体将其比作天然气领域的欧佩克。然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要想成为实至名归的、具有同样影响力的“天然气欧佩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一阶段(2001-2006年):默默无闻

这一时期,成员国共召集了5届部长会议。但组织议程、结构还在不断完善中,会议召集也未形成规制。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逐步完善了自身组织结构,主要部门相继成立:部长会议是论坛最高决策机构,专家会议负责为论坛决策提供相关的技术建议,联络办公室则主要负责收集信息和监督论坛项目的执行情况。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也曾两次试图影响欧洲天然气市场。在2002年第二届部长会议上,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倡导,天然气出口国共同抵制欧盟废除出口目的地条款;在2003年第三届部长会议上,埃及提议,改变原有将气价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方式,扩大天然气市场。然而,这些提议均未获得其他成员国的响应。

第二阶段(2007-2010年):尝试转型

这一时期,随着论坛组织结构的完善,成员国试图把天然气出口国之间的磋商平台转变为天然气卡特尔组织。

2007年1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公开提出在论坛基础上成立一个天然气出口卡特尔的建议。然而,在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内部,虽然伊朗、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乐于成立能带来经济好处的卡特尔组织,并借此拓展政治影响,但长期接受西方投资的卡塔尔则态度谨慎。同时,西方国家极力反对这种“天然气欧佩克”,尤其担心俄罗斯会成为主导力量。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不断加强组织建设。2007年,联络办公室改组为秘书处,并成立高级委员会,两者共同起草论坛规章。2007-2008年,高级委员会在卡塔尔、委内瑞拉、俄罗斯举行多次会议,研讨规章内容。2008年底,在论坛第七届部长会议上,成员国共同签署《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章程》与《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功能协议》,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正式由国际磋商平台向政府间组织转型。

转型后,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埃及、赤道几内亚、伊朗、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俄罗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成为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首批正式成员,哈萨克斯坦与挪威为观察员,论坛总部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加强对话

这一时期,成员国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引进首脑峰会机制,提升论坛级别,采用较务实的方法保障成员国利益。

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美地区天然气产量上升导致气价持续下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虽已成立10年,对建立科学的天然气定价与供求机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波动的气价证明该组织仍无法有效保障天然气出口国的利益。2010年12月,第十一届部长会议确定2011年召开论坛首脑峰会,试图增加论坛的话语权。

2011年11月,第一届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首脑峰会在多哈召开,并表示成员将参照油价对气价进行调整。随后的一年,完成了世界天然气模型第一阶段的研究,对天然气市场价格的长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2013年7月,论坛第二届首脑峰会在莫斯科召开。峰会通过《莫斯科宣言》,表示要坚持油气价格联动机制以维护共同利益。

目前,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加强了与世界天然气消费国的对话,继续推进气价领域的模型研究,并举办了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系列研讨。

(卡特尔组织:是垄断组织形式之一,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构成,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同盟,目的是提高产品价格和控制产量)

创建:“抱团取暖”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成立与天然气的使用量和出口量增长关系密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一些主要天然气生产国就酝酿成立一个类似于欧佩克的天然气出口国组织,以维护天然气生产国的利益。不过当时天然气仅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0%,天然气国际贸易规模也不大,仅是国际石油市场的30%,且它们生产的天然气多在国内消费,因而天然气生产国之间没有联合的必要。

21世纪以来,石油与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此消彼长,天然气重要性逐渐显现。国际能源署(IEA)1998年就曾预计,1995-2020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6%,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会从20%上升至25%。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天然气世纪”,天然气生产国需要一个联合组织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其中,俄罗斯和伊朗的态度最积极。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调整与转型期,外贸出口额一度急剧下降,在能源出口的拉动下才有所回升。2000年后,俄罗斯在现有石油产量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增加天然气出口量以换取更多外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俄罗斯需与其他天然气出口国一起稳定市场,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共同促进市场繁荣。同时,天然气对俄罗斯而言,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外交的筹码与保持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俄罗斯率先倡导、组织成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协调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天然气出口国的能源政策,试图增强俄罗斯对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

伊朗虽拥有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气储量,但因受西方长期制裁,无法充分开发利用本国资源。2001年,伊朗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为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4.8%,但产量只有66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2.7%,伊朗甚至还要从邻国土库曼斯坦进口部分天然气才能满足国内需要。成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将有助于伊朗改变自身孤立状态,加强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

其他天然气出口国对成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也有迫切愿望。特别是1998年在欧盟推动下由48国共同签署的《能源宪章条约》正式生效后,开放天然气市场、天然气贸易自由化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天然气出口国此前通过控制运输管道,以及在贸易合同中加入目的地条款的做法受到挑战。由于天然气出口国政治经济实力较弱,在与天然气进口国的博弈中处于不利位置,因而由俄罗斯和伊朗提出的成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倡议,逐渐得到其他天然气出口国的支持。

2000年,伊朗大力拓展天然气出口业务,以加大对欧洲的能源外交力度。在伊朗时任石油部长赞加内的召集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第一届部长会议于2001年5月在德黑兰召开,标志着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正式成立。

这次会议有10个天然气出口国的代表出席,包括阿尔及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阿曼、卡塔尔、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挪威。会议确立了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宗旨,即努力建立一个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天然气工业之间的对话平台,为各方协调利益、化解分歧提供帮助,并推动建立一个稳定与透明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但当时的论坛尚无组织章程,也没有固定的办公机构,只是一个结构松散的“俱乐部”。

挑战: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目前,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已发展为拥有12个正式成员、5个观察员,控制世界近60%天然气资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可是,论坛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有限,仅是坚守油气价格联动机制和对气价模型的研究有影响力而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对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仍远小于预期。

页岩气革命的冲击

美国页岩气革命冲击了天然气市场的原有格局,给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造成外部压力,并分化了论坛成员的利益。

2000年,外界普遍预测,2005-2006年,北美地区的天然气进口量会随需求增长而提升。然而,2007年后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兴起,美国天然气产量剧增,长期供应短缺的局面突然扭转为供应过剩,进口天然气沦为美国的“边缘供应”,美国呈现出由天然气进口国向出口国逆转的趋势。

原本希望大量出口液化天然气(LNG)到美国的国家,受北美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不得不另辟蹊径,将出口目标转移至其他地区。如卡塔尔调整策略,以近乎倾销的价格向欧洲出售过剩天然气产品,给俄罗斯管道天然气造成竞争压力。仅2009年,卡塔尔在欧洲就抢占了俄罗斯8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市场份额。而俄罗斯则不得不开拓亚太市场,2011年,其输出144亿立方米LNG,其中大部分卖给日本与韩国。2012年,日本协助俄罗斯融资l30亿美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年出口量1000万吨的LNG终端。2014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新的天然气供货合同,增加对中国的出口量。

论坛影响力被削弱

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全球LNG交易量迅速攀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测算,全球LNG交易量2000-2010年增长一倍多,未来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趋势。BP预计,2012-2035年,LNG产量平均年增长率达3.9%,其在天然气交易中所占比重会由2012年的32%升至46%,占天然气总消耗量的比例会由10%增至15%。因此,天然气出口国纷纷推动LNG出口设施建设。

然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中LNG的出口主力卡塔尔所占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挤压。澳大利亚、美国与东非国家已发展成新的LNG出口“生力军”。

截至2014年底,澳大利亚共有6个大型LNG项目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总投资达1800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澳大利亚会超过卡塔尔成为世界第一大LNG出口国。美国则预计,其2016年可成为LNG净出口国,2030年LNG出口量超过卡塔尔。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预计分别于2019和2021年实现LNG出口。

随着更多LNG出口国的涌现,卡塔尔等论坛成员国的LNG产品将面临更多外部竞争,在提升产能方面应更谨慎。因为一旦过度增加,会导致气价不断降低,最终酿成产能过剩、价格不振的后果。

定价机制的挑战

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不同地区的跨国天然气贸易遵循的定价机制也不同。亚太与欧陆国家主要遵循油气价格联动机制,英美则实施自由竞争定价机制。

但自由竞争定价机制正逐步取代油气价格联动机制,现货市场贸易也较长期合同贸易占上风,这就冲击了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基本利益诉求。

2008年起,在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下,欧洲、亚太等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量稳步上升,但合同价高于现货价,进口方要求修改定价机制的呼声日益强烈;由于油气替代性较弱,气价与油价的挂钩越来越不合时宜。

目前,石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替代燃料较少,而天然气在发电领域可与石油、煤、核能、可再生能源替换,与石油相比,气价制约因素更多,油气价格联动机制不能充分反映这一现实。

同时,欧盟正积极推动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推行现货市场贸易与自由竞争定价机制。为降低天然气进口成本,争夺天然气市场规则的制定权,欧洲天然气经销商借助法律武器对抗原有的油气价格联动机制。2012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赔偿差价金额高达1140亿卢布(合21.9亿美元),2013年又拨款2000亿卢布用于应付欧洲经销商的各类赔偿诉讼。自2006年起,欧洲天然气现货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发展最快的2006~2010年,天然气中心交易量年增长率超过45%。

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变革也波及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目前天然气进口价格最高,存在明显的溢价,未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

一直购买昂贵天然气的亚太国家希望引入自由竞争定价机制来降低气价。2012年来,韩国天然气集团(KOGAS)、印度天然气公司(GAII)与日本多家能源公司都开始采用自由竞争定价机制来确定气价。

LNG的推广与海路运输的发展,使得区域性天然气市场的界限逐渐被打破。1990年,每个LNG出口国平均有两个出口对象,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9个;1990年,最大LNG进口国与出口国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68%和39%,2011年这组数字分别降至23%和31%。

由于世界天然气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进口国有了更多选择。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通过区域性协议控制市场的企图越来越难实现,其无力控制新兴的LNG出口市场,对天然气市场份额与价格的垄断性主张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终,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只能多次强调坚持油气价格联动机制,但无力阻止自由竞争定价机制的发展,多个宣言与决议均沦为空谈。

难与欧佩克比肩

欧佩克成功运作的重要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以及石油出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即反对西方石油公司对产油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同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三波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特别是亚非拉国家争取独立自主运动的兴起,成为欧佩克迅速崛起的强大推力。

相比之下,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境遇却差得多。首先,用资源的民族主义的老办法对抗全球化浪潮已不合时宜。其次,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不如石油资源集中,目前市场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远不及20世纪70年代世界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再次,论坛成员国利益分歧较多,相互间时有冲突,且还要应对外部竞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与欧佩克之间落差较大的境遇。

多方合作:能源共赢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俄罗斯和韩国曾深入研究开展上游气田开发、管道建设、天然气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可能性。随着俄罗斯开始实施扩大向亚太出口油气战略,且中国和俄罗斯通过东线供气达成一致,三方开展天然气合作的条件逐渐成熟。

能源合作是战略性合作,既有利于提高合作主体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也会促进合作主体之间战略利益的融合,增强各国的政治互信。加强国际天然气管道建设,探索新型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加大天然气多方合作力度,是中国、俄罗斯、韩国互利共赢的最佳选择。

首先,天然气合作有利于韩国进口能源的多元化。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本国资源匮乏,所需能源约97%要从海外进口。2014年,韩国消费天然气52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全部以液化天然气(LNG)方式进口。开辟新的资源来源、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是韩国的迫切任务,如果能途经中国进口管道气,有助于其增加进口能源的数量和种类。

其次,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推动中韩经济合作、增强战略互信。中韩经济合作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各领域的合作。2015年2月25日,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6月1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自贸区的建立将提高合作的制度化水平,而开展中韩天然气合作可进一步增加两国的自由贸易商品种类。开展天然气贸易会促进经济合作,附加效应将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并增进贸易伙伴间的政治理解。

天然气合作还有助于推动俄罗斯经济走出低谷。去年起,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境内主要油气公司海外融资渠道被切断,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卢布汇率大跌,俄罗斯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9%。中国和韩国加大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力度,使其获得国际资金的注入,对处于经济低谷的俄罗斯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此外,天然气合作能发挥示范效应,推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国,中国和韩国是能源消费国,双方有共同利益;同时俄罗斯需要资金和技术来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资源,中国和韩国需要可靠的能源供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方合作将促进区域油气管网建设,是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从双边到多边的有益探索,也可为未来建立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奠定基础。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