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油价大跌,对中国利大于弊
信息来自:人民网 · 作者:崔守军 · 日期:21-12-2015

2015-02-04

2014年中期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从6月份的每桶100美元以上跌到当前的50美元以下,跌幅高达50%。当前,油价仍未企稳,市场仍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价格下行趋势明显。综合看来,此轮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新常态”主要是由需求疲软和供应过剩的供求基本面所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各国石油消耗缩减,而非常规石油产量的大幅增产则是市场供应增加的根本原因。

变化肇始于美国。技术创新推动石油开采技术进步,水平钻井、水力裂压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从页岩层中提取油气的成本。在过去5年,美国石油产量增加了350万桶/日,从每天600万桶增加到当前的950万桶,全球原油生产增量的一半来自美国,是全球石油供给增加的最大来源。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测,2015年美国原油产量将突破每天1000万桶,并有可能一举超越沙特和俄罗斯,夺回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国的宝座。与此同时,以沙特为盟主的欧佩克成员国也开足马力,依赖低成本开采优势与美国页岩油“死磕”,以捍卫阿拉伯酋长们的“石油权力”。供需两端之间的差异导致原油价格持续下探。

石油被喻为工业的血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以及制造业大国,原油价格的暴跌对中国经济而言是福还是祸?

从居民消费层面看,油价下跌会提高消费者购买力,由此带来需求增长。我国原油消费中的60%依赖进口,油价的下跌具有“成本红利”效应。最直观的感受来源于交通出行成本的降低,比如国内汽油持续下跌,从之前的每升八元多降到现在的六元以下,出租车司机与私家车车主受益明显,公共交通开支也随之下降。油价的下跌也使得运输成本下降,国内的航空燃油费也将取消。

此外,石油产品的价格下降也会降低农用化肥、塑料、化纤的价格,菜价、工业制成品和化纤纺织品的价格也会走低。

从企业生产层面看,油价的波动也引起了各行业生产成本的一系列反应,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总体而言,油价下跌对下游油品消费企业有利,因为其中间投入下降,支出减少,利润增加,比如航空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物流仓储业、化学纤维业等。不过,石油上游勘探开发企业的收入会大幅减少,中游炼化企业也难以从原油成本下降中获利。作为成品油生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无疑成为自身产品价格下跌的最大受害者。市场需求疲软拉低成品油价格,最终会使炼厂利润受创,而先前囤积的高价库存油也会对存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新能源与常规能源存在替代关系,对新能源行业而言也非利好消息,跌回数年来低位的油价会抑制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增速。便宜的油价会导致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投资开发成本相对提高,影响进一步投资的积极性。

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来看,油价下跌还有助于降低中国通胀压力,提升中国国际收支能力,加快GDP增速。由于汽油和柴油等油品价格本身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的组成部分,油价下跌会直接影响到这些价格指数。从国际收支来看,油价下跌使石油净出口国的收入再分配转移到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净出口大国的收入会下降,比如沙特、俄罗斯等,而石油净进口国的购买支出会相应减少,比如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亿吨。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会直接降低我国的进口支付,提高我国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下跌,会略微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提高实际进口。世界银行最近测算是,油价下跌10%对中国GDP的影响在0.1%~0.2%之间。油价下跌对我国GDP影响比其他一些国家小的原因是煤炭占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三分之二,而石油的比重不到20%。

从国际经济合作层面看,是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原油价格的持续下挫,一些生产经营能力较弱的能源企业会走向破产,有利于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收购廉价能源资产;另一方面,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石油行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攀升,油价的下跌会影响到投资回报率,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委内瑞拉等国的投资违约风险。从中国整体能源安全角度分析,油价下跌有利于中国油企大举“囤油”,提高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早在2003年,中国就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计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预计2020年形成相当于90天原油净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而当前把握时机、“逢低吸纳”无疑是天赐良机。

总体而言,油价下跌对中国来说机遇更大。因全球供应超过需求,国际石油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石油的金融属性减弱而商品属性增强。国际能源署(IEA)认为,一直到2016年国际油价都将保持疲软态势。美国能源情报署也大幅度下调油价预测,预计美国基准原油价格2015年均价每桶55美元,远低于2014年的均价每桶93美元。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应把握机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升石油多元化供应渠道,增强自己的能源话语权。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