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勇等:供给缺乏弹性 油价仍将低位运行
信息来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 作者:黄晓勇 郭海涛 王炜 任朝旺 · 日期:14-06-2017

2016-08-08 

一、2015年世界石油市场概况

在供过于求局面难有改观的大背景下,2015年世界石油行业步入景气周期低谷,价格陷入超低位且运行时段持续延长,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再加上经济景气下滑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业界对世界石油市场下一步的走势预期较为模糊,油价什么时候见底没有定论,什么时候走出低谷难现乐观,能否重回2014年前的高油价时代难以估量。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影响油价走向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综合来看,基于石油行业供给弹性偏低的特性,技术进步引发的供给大幅增加、世界经济低迷导致的需求不旺、美元持续升值和地缘政治作用衰减是导致本轮油价大跌且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因素。

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石油产量却继续逆势增长,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低位运行。

首先,国际原油供应增幅大大超过需求增长。受低油价刺激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双重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石油需求增速由负转正,非OECD国家仍是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世界石油需求量较2014年保持正增长,预计增幅在170万桶/日。但是,相对于需求的增长,供给增长更快。吸取20世纪80年代的惨痛教训,面对这次油价下降,欧佩克(OPEC)的市场策略由原来的“限产保价”转向了“增产保份额”,与新兴石油来源展开竞争,石油产量不降反升;非欧佩克国家虽然供应速度减缓,但产量仍保持正增长。总体来看,2015年,世界石油供应为9610万桶/日,同比增长260万桶/日,较2014年的220万桶/日有所提高,更是大大高于需求的增幅,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加剧,国际石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其次,石油库存创历史新高。2015年,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大幅提升,达到29.8亿桶,较2014年增加了2.8亿桶,比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0%,在需求淡季都面临着憋库的风险。从对抵御供给中断风险的需要来看,2015年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相当于上年净进口量的62倍,库存比2014年增加4天,远高于52倍的合理水平。在非OECD国家中,中国加快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的建设,2015年已经形成了1.8亿桶的石油储备能力,较2014年增加了4000万桶,商业石油储备增加了800万桶。在统计上,库存增加计入消费,因此,库存的大幅增加,进一步表明了需求的疲软和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对价格构成压力。

再次,国际原油价格承续2014年的下行态势,持续走低,并跌破了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2015年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全年均价为53.6美元/桶,较2014年下降了45.9美元/桶,降幅高达46.1%,全年油价最低36.1美元/桶。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estTexasIntermediate,WTI)期货价格走势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基本相同,但二者间的价差持续收窄,从2014年的6.5美元/桶下降为4.8美元/桶,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导致需求增加、低油价导致原油产量有所降低以及原油出口禁令解除对WTI价格形成了支撑,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导致布伦特原油价格承受更大的下行压力,两股力量此升彼减促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两种主要基准价格靠拢。

二、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

(1)美国页岩油革命是导致油价走势改变的关键力量

2015年,全球原油供过于求的程度继续加深,达到了170万桶/日,是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供应过剩。回顾过去,除2009年外,2012年以前的较长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每年都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期的油价持续上涨、高位运行。但是,在2012年,供给超过需求的规模达到了10万桶/日,导致油价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下跌。石油供不应求虽然在2013年重新出现,但其原因是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导致的局部供给中断,并没有改变供给侧增速超过需求侧的趋势性变化。随后,中东产量的下降,提早结束了2012年的油价下跌。如果没有这些供应中断,2013年原油市场总体也将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可以判断,2014年和2015年的供应增加是2012年情势的延续。

在新增供给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是美国石油业。美国新增原油产量从2010年的12万桶/日增加到2014年的125万桶/日和2015年的74万桶/日。欧佩克2014年产量的下降没能抵消美国的大幅增产,而到了2015年,欧佩克市场策略由保价格转向坚守市场份额,石油产量不降反升,对油价形成了更大的下行压力,导致了油价的暴跌。

(2)需求增速放缓消解了石油价格上涨的动力

金融危机以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调整和复苏,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增势比较疲弱。这是因为在危机后的第一阶段世界各国经济恢复表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新兴经济体受到的是间接冲击,在政策作用下率先复苏;但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受各经济体内部结构不平衡特性的影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后,新兴经济体所采取的应对危机的强刺激措施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总体表现为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对石油的需求增速也随之下降。因此,非OECD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虽然仍是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但增幅大幅下降。2010年的需求新增量为198万桶/日,2011年降为176万桶/日,2012年以后基本保持在120万桶/日左右。库存的大幅上升为油价维持高位提供信心支持。

(3)美元升值是本轮石油价格下跌的直接推手

如果说供过于求幅度的扩大是推动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那么美元升值则是直接引发油价下跌的导火索。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在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又凭借其极富调整弹性的经济体制逐步恢复了活力。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美国金融部门清理和消化不良资产的进程持续推进,其创新部门又开始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近几年,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产出增速回归正常,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日益成熟。这种预期在市场运行中很快表现出来,在预期美联储即将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美元迅速升值,美元兑主要货币实际指数从2014年7月的86.7上升到了12月的95.1,涨幅接近10%。截至2016年1月,该指数上升到107.9,较2014年升值幅度达到24.5%,而且随着美联储启动加息政策,升值预期愈加强烈。当下,美元仍是国际原油交易中的主要计价货币,因此,美元升值对原油价格形成了强大的向下压力。这种结果的直接体现就是,WTI的原油价格从2014年7月的103.6美元/桶迅速下跌到12月的59.3美元/桶,而到2015年12月又进一步下降到37.2美元/桶,二者走势呈现高度的相关性。据测算,美元升值对国际油价降幅的贡献超过了1/3。

(4)供给在短期内缺乏价格弹性的特点决定了国际油价在低位持续运行

目前,世界原油的主要来源是陆上、海上、页岩和油砂。这些资源种类品质差异很大,但从行业总体来看,供给在短期内对价格变化很不敏感,缺乏弹性。这是因为石油勘探开发在投资上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石油项目中,前期投入和启动生产的投资额度要求很高,而维持开采的费用则相对低很多,事实上,二者几乎不成比例。因此,石油生产成本曲线表现出随着产量增加在较长时间内稳定降低的特点。石油企业的最佳策略一般是尽可能地保持产量最大化,而且即使在出现销售困难的时候,只要销售价格高于边际生产成本,生产者仍会保持产出量不变,而不是减产或停产。对于这一点,2015年1月13日,加拿大最大的油砂生产公司——加拿大自然资源有限公司(CanadianNaturalResources)首席财务官科里•比伯(CoreyBieber)就曾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很多成本是固定投资,增加产量并不意味着需要增加相应比例的员工。只要有效地管理投入和产出,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段话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当前油价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跌幅,而产量不减反增。在石油供给来源中,只有占到全球产量40%的OPEC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减产,其他非OPEC国家或者诸多企业协调减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具有可行性,以增产最多的美国来看,美国国内有数千家石油生产企业,集中组织协调这些企业减产保价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再要求更多国家加入减产行列更加不可能。这就意味着,如果OPEC国家为了保价而限产,在其先行采取减产行动后,如果价格上升了,非OPEC国家不仅可以不减产,而且可以通过继续增产获取好处,价格会继续承压,OPEC国家不仅换不来收入的增加,而且其市场份额还将受到侵蚀,尤其是通常作为最后市场调节者的沙特,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可能的局面,因此,它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教训,强烈拒绝减产。

(5)地缘政治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冲击影响减弱

长期以来,地缘政治一直对石油市场具有较大影响。但是,随着国际石油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对抗冲击能力的提升,地缘政治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减弱。2013年发生的叙利亚动荡、埃及政变和一些产油国内乱,均没有对国际油价产生太大影响。2013年6月30日,埃及政局动荡导致WTI和布伦特价格分别上涨了1.58美元/桶和0.7美元/桶。2013年7月3日,埃及总统下台引发WTI和布伦特价格分别上涨了1.17美元/桶和1.34美元/桶。进一步分析,国际油价虽然在埃及出现重大政治变故后似乎都上涨了,上涨水平却非常有限,甚至小于正常的波动水平。叙利亚持续动荡的政治局势也没有对国际油价的波动产生显著的影响。2014年,尽管出现了乌克兰危机,但持续上升的供过于求的市场基本面完全抵消了其带来的政治冲击。2015年,在供需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在实质性供应中断之前,尽管各种政治事件仍频频发生,如沙特空袭也门叛军、俄罗斯空袭ISIS、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都对国际油价形成了一定的扰动,但同样不具有可持续性。

总体来看,美国石油行业和美联储的行为在本轮油价下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量的持续大幅增加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二是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美元升值,间接导致了油价下跌。前者是诸多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的结果,后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负效应,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沙特是OPEC组织的核心,自2005年油价进入高位后,一直都在宣称,长期来看,过高的油价并不利于传统石油供给国。国际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油价大幅下跌证明了这一担心不无道理。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石油生产国获得了大量溢价,但是,有效制度保障的创新必然会对如此巨大的获利机会产生反应,美国能源企业的行动再次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无论如何,美国石油企业创新行为对国际石油行业的洗礼,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经过这次创新,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活力得到了增强,运行更加健康和富有弹性,供给侧的市场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石油供给安全的保障程度大幅提升,石油净进口国将因此而长期获益。当然,可以判断,目前的石油价格对供过于求出现了过度反应,并不能长期维持,一定程度的反弹是可以期待的,但要恢复到以前的超高价格却变得日益遥远。
 
 

(编辑:吴茂金)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6年8月1日

作者: 黄晓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郭海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王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任朝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