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园: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信息来自:http://www.imi.org.cn 国际货币网 · 作者:熊园 · 日期:19-06-2017

2017-04-27

强国需要强币。昔日英国和当今美国的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货币国际化。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很大意义上是一国国际地位的表征。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民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政经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去全球化抬头。我国发展正处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加之我国金融改革尚未完成,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需牢守底线思维,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统筹好人民币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之间的协同效应,顺应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规律,处理好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寻求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新突破,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回顾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历程可知,一国货币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休戚相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国际货币格局变化过程背后是长时期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但两者也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美国经济早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反超英国,并在20世纪初全面超越英国,而美元直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后才最终取代英镑,奠定其霸主地位。经济实力之外,政治、军事、科技等是影响国际货币格局的关键因素。看美元的经历,正是依托政治、军事和科技所建立起来的美国金融霸权,为美元取代英镑、走向全世界增加了重要砝码: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聚集了大量世界财富,奠定了美元背后的经济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构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为美元经济和美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技术载体。

从这一视角看人民币,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起一直居全球之首,经济总量也自2010年以来位列世界第二。但是,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影响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还很弱:全球的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依旧是欧美国家保持着强大影响力;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支付清算体系、国际信用卡组织、国际清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决定全球金融规则的机构,仍然由欧美国家所把持。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要想在国际货币格局“站稳脚跟”,尚需付出很大努力。

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一国货币欲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是必然的要求,但迄今为止国际经济学界并未能从理论上和经验上证明“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发展历程也表明,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并不意味着资本项目必须完全自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92个成员国中,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是完全开放的。就连公认的资本项目开放度最高的国家(诸如美国),在不少资本子项目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资本项目开放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敏感、风险最大的改革,如何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十分关键。

针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政经形势,以及我国不时显现的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影子银行、汇率风险等一系列金融风险点,应保持足够警惕,资本项目开宜稳字当头。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都不应追求过快过全的资本项目开放,应在保障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谨慎对待资本项目开放。“开倒车”固然不可取,但适时“踩刹车”无疑是明智之举。

寻求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新突破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一般认为应遵循两个“三步走”策略,一是功能上,采取“计价货币-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区域上,采取“周边化货币-区域化货币-全球化货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而言,选择这一路径无可厚非。而在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正经历重构之际,人民币已成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应寻求新的突破口。

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提升人民币储备职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经济的持续动荡,一再表明当前以美元作为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已不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形下,虽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增长动力依然十足,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对人民币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民币成为商业、经济和金融储备货币的重要性和现实性越发迫切。

鉴于此,宜紧抓人民币“入篮”的契机,强化与各国央行的沟通协同,进一步扩大货币互换协议的广度和规模。特别地要想方设法提升SDR的作用。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旨在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同时,要看到,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应有发挥,近50年来全球储备资产中SDR的占比越来越低便是一个印证。根据最新SDR篮子货币的权重分布,美元由41.9%变为41.73%,仅微降0.17%,人民币10.92%的份额主要来自欧元、日元和英镑的“让渡”,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SDR仍然是“美元的SDR”。

另一方面,深化中欧金融合作,把欧洲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支点。其一,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欧洲元素”频频闪现,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格兰央行、欧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欧洲各大金融中心纷纷角逐人民币离岸中心,法兰克福、伦敦、卢森堡获准设立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币与瑞郎、英镑、欧元可直接兑换交易;英国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发达国家等。

其二,随着中欧政治互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欧经贸联系的日益密切,欧洲人民币业务变得大有可为。欧盟已经连续数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亦提出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 万亿美元的目标。持续疲软的欧洲经济,也有赖于中国加以提振。

其三,受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移民问题、欧洲银行业危机等影响,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欧盟影响力都将下降,英镑和欧元有“联姻”人民币的现实需求。

其四,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应用针对金融交易的禁令,利用长臂管辖权频频制裁各国金融机构(如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欧洲“去美元化”趋势加速。事实上,自1999年元旦正式流通以来,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货币,也是当前美元霸主地位的最有力挑战者。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欧元并未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世界上大部分跨境贸易仍是以美元计价,全球央行的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超过六成,外汇市场中涉及美元的交易也高达80%。因此,在欧洲“去美元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在欧洲将迎来新机会。

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2015年8月1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加大、不再单边升值、不再紧盯美元和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等。而透过近两年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还有很大空间,集中体现以下两点:

一方面,外汇市场依旧难以出清。“811汇改”后实施的基于“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报价机制,并没有解决过往的核心矛盾“外汇市场出清问题”,即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相对低迷,量价不相匹配,表现为每个交易日收盘价大都高于当日中间价,意味着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总体呈贬值态势。只要外汇市场没能出清,贬值压力将持续存在。统计显示,2016年全年244交易日中,共有177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当日中间价,占比高达72.5%。

另一方面,“既要、又要”的内生性失灵。现行人民币报价机制体现为既要保持汇率足够弹性,又要确保对一篮子货币总体稳定,即参考“前日收盘价”可认为是自由浮动,而维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则属于“盯住一篮子”,把两个不同属性的制度通过赋权“强行联姻”,会带来不兼容。实际上,在IMF所有成员国中,几乎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采取浮动或自由浮动的汇率。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国内外相关群体的利益格局调整,而且面临着汇率制度改革后难以预见的诸多不确定性。“811汇改”已迈出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坚实一步,未来需要更加精准捕捉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金融稳定的平衡点,进一步加强与市场沟通,有效引导预期,并着眼长远、逐步完善现行中间价报价机制,适时调整参考“前日收盘价”和“篮子货币”的权重分配。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