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信息来自:学习时报 · 作者:高海青 · 日期:17-09-2014

2014-05-05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必须沿着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梯度才能逐步走向现代化。但是,印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享有“世界办公室”美誉的国度,却以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有力地驳斥了这种传统观念。

当世界还在对这种由服务业驱动的经济扩张能否被纳入可行的增长和发展策略的范畴争论不休的时候,印度却早已凭这一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不折不扣的第三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

印度之所以跨过制造业,直接步入服务业的发展轨道,也是无奈之举

在上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亚洲“四小龙”、中国的抢先承接和自身国内的政治因素,印度错失了这次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和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公司开拓市场、转移软件开发的时期,拉吉夫甘地政府没有放过这次历史机遇,提出了“要用计算机把印度引向21世纪”的口号,通过放松限制、积极鼓励发展、支持软件服务出口,印度软件服务出口获得了重大发展。截至当前,印度软件服务年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是中国的6倍左右,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软件开发中心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印度抓住西方国家公司向国外转移各类服务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包服务业。目前,印度外包服务年收入额接近200亿美元,已成为世界接受外包服务的重要国家。

在服务业的牵引下,印度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但除特定历史客观原因使印度必须选择当前发展模式之外,印度政府还有很多审时度势、谨慎筹划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正是依托于这些举措,才使印度沿着跨越式的发展模式走向了崛起。

重视制度改革。1991年,纳拉辛哈拉奥执政后,为摆脱国内经济困境,开始掀起一场以私有化、市场化、全球化、自由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运动。凭借这场运动,印度逐步摆脱了尼赫鲁机制,建立起了市场机制,采取了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了具有“新自由主义”特色的经济改革。比如,逐渐缩小国有经济的活动范围,减少对私营经济发展的控制,逐渐取消阻碍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加大促进出口的力度,放松外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限制,刺激对外投资增加。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更刺激了私营经济的迅速扩张,推动了印度经济高速增长,更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政策保障环境。特别是1991年政府对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的开放,直接激起了私人和外资的投资热情,推动了印度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在投资软环境,尤其是金融自由度、产权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具体改革,引导各种要素资源跨越制造业而流向服务业,更是直接促进了跨越式的增长模式的生成。

重视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庞大。印度独立之前,只有20所大学和约500所学院,到2006年,大学数增加了18倍,学院数增加了35倍,入学人数增加了10倍。近年来,印度每年差不多有1000万的学生进入大约16000所高等教育机构。印度不仅注重大学院校和学生的数量,更注重质量,培育了像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印度医学院、德里大学等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院校。印度将大量资金投入教育,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其中的2/3被用于高等教育。对学生收取较低的学费,特别重视精英人才的培育。出色的大学体系,使印度每年可培养100万工科毕业生,尤其是软件技术人员,目前,印度共有1000多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约为320万人,其中出类拔萃的高级人才有5万多人。

重视高新技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和投资倾斜政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行为的连续性、制定积极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以及人才计划,印度的高新技术,尤其是软件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大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等都在印度设立研发基地。印度占据了全球软件开发市场16.7%的份额。印度的班加罗尔不仅是印度的软件之都,更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跻身世界十大硅谷之列。技术的突破会带来新业务或新产品的出现。正是对高新技术的重视,印度服务业才取得了快速高效的增长。比如,印度的银行业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1990—200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竟达到19.8%。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重视国内消费。印度社会特别强调消费,消费是印度GDP的主体,占到了64%(欧洲也只有58%,日本为55%),有效拉动了印度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消费率多年来保持世界领先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特定的文化基因。印度国民对储蓄热情不高,一般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家的国民储蓄总额通常要超过GDP总量的40%,而印度的储蓄率仅为20%—25%,这一较低的储蓄率使得印度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的消费发展空间。

二是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在印度,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较小,中产阶级队伍比较庞大。截至目前,印度中产阶级达2.5亿人,这部分居民购买力极其旺盛。

三是宽松的消费信贷业务。印度商业银行贷款中有65%贷给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只有35%贷给国有企业。这就促进了社会消费购买力的上升,为印度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需拉动。

四是产品符合本国消费观念。印度企业特别重视本国需求和兴趣,强调自身品牌理念,倾向于生产吸引内需的产品。这种以本土消费者为导向的生产模式使印度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吸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