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印度像极了2001年的中国
信息来自:《华尔街日报》 · 作者: tree · 日期:17-09-2014

2014- 09-15

最近的文章中提到,中国在开放经济、给予公司更大投资和生产自由度等方面,足足比印度早起步了13年。如果将这个差距考虑在内,今天的印度和2001年度中国非常相似。

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始于1978年,而印度则是1991年。一直以来,两国在相似的经济发展路径上探索。《华尔街日报》将这其中的13年时间忽略,对比了两国GDP、商品与服务/GDP、外商直接投资/GDP、设备与基础设施等投资/GDP的数值。

如下图:
 
 
上图来自《华尔街日报》

中国的发展策略无疑给印度提供了借鉴。随着莫迪以超高支持率当选印度总理,印度未来的发展蓝图随处可见中国的影子。例如提振出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诺建设高铁和智慧城市,建成世界的制造业中心。甚至还包括设立经济特区,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突然崛起的经典模式。

但即便是印度遵循中国曾走过的路径,也并不一定会取得同样的成功。13年间,很多帮助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有利条件已经消失。

《华尔街日报》文章提到了三点:

1,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再如以往那样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现在孟加拉国在生产服装;菲律宾生产电子产品;泰国和越南在生产机械设备和电脑芯片。印度已经迟了一步。而且全球需求的增长更多地受到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推动,而不是富有发达经济体,而中等收入经济体本身仍然依赖出口以维持增长。

2,印度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卢比的走势受到市场的影响,印度政府无法像中国一样引导本国货币贬值,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3,美联储或将于10月完全退出QE,QE是前几年推动热钱流入新兴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印度的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2011年印度的识字率甚至赶不上1990年时的中国。在医疗卫生、人口寿命等方面,印度也落后了几十年。

但印度同样具有优势,目前,印度在高科技领域例如药物开发和半导体设计方面已经有了布局。此外印度还拥有更为年轻的人口。

华尔街见闻曾经介绍过德银经济学家Dooley, Folkerts-Landau和Garber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世界持续了十年的“中国阶段”正在结束,当中国经济再次达到平衡,中国将从出口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并会催生金融自由化和汇率市场化。此后世界将转向“印度阶段”。

通过采用同样的策略,印度将会走到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外围。

今天的印度,已经向FDI打开了大门。但除非印度能够将经常帐转为盈余,否则不太可能重演当年中国吸引外资的盛况。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