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因素制约日本经济
信息来自:金融时报 · 作者:马玉安 · 日期:28-12-2001

2001-12-28

    纵观2001年日本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降、险、迷。降,是指经济指标全面下降;险,是指金融险象不断发生;迷,是指人们看不 清经济复苏的方向,对此失去了信心。那么,日本经济为何迟迟难以摆脱亦进亦退的尴尬局面呢?如果对近年来,特别是2001年日本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的 话,则不难看出,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迷是内在因素制约所致。

    应该说,日本经济状况恶化与美国经济降温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把日本经济恶化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美国最近的衰退,则是不全面的。 受美国经济下滑影响的国家不止日本一个,欧共体国家、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受到影响,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未出现日本这样的状况,或者下滑趋势并未像日本 这么严重,更何况日本经济不景气为时已久。这充分说明了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在其国内。这些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 高科技产业未成气候

    在日本的产业结构中,传统的重化工业、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汽车、家电,早已成为其占领世界市场的拳头产品。但是,在过去 10年里,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技术研究开发滞后,特别是信息产业相对落后。10年里,日本一直在采取促使经济复苏的措施,但是基本的做 法就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性制造业的设备投资,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的功夫不多。因此,10年中虽然有过两次暂短的回升(1991和1995- 1996),但每次回升都没有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这几次短暂的回升,主要依靠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通过降低投资和消费成本来扩大需求,而 不是通过开发高新技术来创造新需求。这样,当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执行一个时期后作用递减,或政策力度减弱时,回升势头就不能持续下去。2000年8月份 取消零利率政策后复苏趋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两年,日本政府意识到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必须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相结合,提出了大力发展IT产 业的对策。但毕竟比美国晚了10年,而且又生不逢时,遇上世界高科技股价猛跌。而在传统产业方面,日本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相比,已经逐步失去优势,它在 研究开发上的某些优势被劳动力成本上的劣势所抵消。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传统产业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信息产业迟迟不能得到较快发展,除了技术研究开发上起步较晚这一原因外,还与日本保守的流通体制和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有 关。日本的流通体制可谓盘根错节,中间商层次之多,远远超过别的国家,这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成本,加大了新产品的推广难度。另一方面,少数垄断性企业 利用自已的特殊地位,提高行业进入成本,抑制正当竞争,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运用。而日本流通体制和垄断企业的这种弊端之所以众人痛恨却无法 割除,则与日本执政党和这些行业的特殊关系有关。这些行业是执政党自民党的重要社会基础,它竭力保护这些行业的特殊利益。这就是日本在某些信息技术方面并 不落后,但总体上IT产业却发展迟缓的一个制度性因素。

    银行体系不稳定 金融市场不健全

    日本金融结构长期以来以间接金融为主,金融市场不发达,能够从金融市场融资的主要是少数大企业,多数中小企业融资必须依赖于银 行。在这种金融结构下,金融政策的传导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依靠银行体系。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少数银行破产倒闭,多数银行体 质虚弱,整个银行体系非常不稳。正如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所说,泡沫经济时代那种以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贷款投资于房地产,然后又以房地产作担保申 请新的贷款的循环已经不能进行下去。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过分谨慎,在泡沫经济破灭初期,是对信贷风险的一种防护性措施,起着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但是在需要 复苏经济、采取扩张性金融政策的时候,却对金融政策的传导起着阻碍作用。1993年后,企业经营恶化的局面有了改变,但直到1997年秋天,金融机构贷款 条件仍非常严格,只要是健全的大企业,就会被催还欠款。大量中小企业则很难得到所需的贷款。泡沫经济崩溃后的10年间,全国银行总资产以每年2.44%的 速度递减,贷款余额也逐年下降,2000年比1999年减少近5万亿日元。另一方面,尽管日本银行实行了零利率政策,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使银行筹资成本不 断降低,但是银行部门的贷款利率却在提高,因为在不良债权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确保与风险相对应的收入,才能使银行继续生存下去。过去4年间,银行呆账 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1.4%-2.8%,为此,银行贷款利率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这对于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加大了走出困 境的难度。

    这种金融结构,也加大了日本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在日本139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到53.8%,股票占 6.7%,投资信托只占2.7%。据业内人士推测,在现在300万亿日元的日本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拥有的股票约占一半,而日本的股票投资者中,一半是 法人,因此个人所持股票不足全部股票的三分之一。这与日本人传统的储蓄习惯、日本人害怕和厌恶股市黑幕以及日本现行法律对个人买卖股票的种种限制有关。这 样,日本的股市实际上由外国投资家和企业法人在控制。外国投资家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基金,股市稍有风吹草动,这些基金就抛售股票,从股市撤资。不仅如此,一 些基金还进行恶意炒作,在市场动荡中牟取暴利。日本企业法人以前相互持股数量很大,约有40万亿日元,其中以银行持有企业的股票居多。相互持股是日本实行 主银行制度的产物,旨在加强企业集团内成员间、银行与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但是,由于股市变动不居,常常引起企业经营的不稳。在按股票面值计价时,这个问题 不太突出,最近政府要求企业在公布资产负债表时,对所持股票按照时价计算,使这个问题凸显出来。现在年度决算临近,相当一部分企业争相抛售股票,以防决算 时股价下跌减少资产总量。这对股市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政治局势不稳 不确定因素增多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10年换了8个首相,最短的首相任期不到半年。内阁不断更迭,政策缺乏连续性,严重影 响了经济的复苏。1998年小渊内阁建立后,曾提出一系列复苏经济的政策,如扩大政府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对老年人实行社会福利性照顾,以增加投资和消费 需求,实行零利率政策,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政策对当时经济回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9年,负增长局面开始扭转。2000年3月小渊 首相突然病倒,森喜朗担任首相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内阁和参议院成员中数名腐败分子被揭露、首相本人屡屡失言,内阁的国民支持率急剧下降,最低只 有6%的水平,在野党在4个月内已两次向国会提出内阁不信任案,虽都被否决,但政局则因此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外国投资家自然要从股市撤资,国内机构投资 家也不敢继续持有股票,股价必然下跌。日本一些人士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股价决不会上升到2000年年中的水平。

    腐败现象严重是政局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腐败问题的存在,又使一些本来有利于经济复苏的政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日本 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这曾经是日本在较短时间内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间接金融为主的背景下,约有一半个人金融资产通过邮政储蓄、年金管理机 构以及国债,成为政府投融资资金,这些资金中相当一部分交由诸如道路公团、住宅公团、空港公团等机构经营,这些机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腐败,经常成为 权钱交易的工具。前几年为刺激经济而扩大的政府投资,不少是通过这些机构运用于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事倍功半,达不到预定目的,引起 社会强烈不满。同时,这也加大了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难度,原来准备在今年由政府投资的基础项目,有的因此被迫取消。

    日本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和政治体制中的问题,多年来紧紧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使得日本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由于存在这些 深层次原因,日本经济应对外部的、突发性冲击的能力非常脆弱。去年下半年美国经济降温、纽约股市下跌、世界原油涨价,日本几乎没有招架之力,使景气复苏重 陷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