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通货膨胀之间那些事
信息来自:天和网 · 作者: · 日期:25-08-2015

2014-4-30

通货膨胀由何而来?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相信大家都明白通货膨胀率越高,人们的生活就将越艰辛的道理。因此控制通货膨胀率的重担就落在了政府的身上,但其实,政府的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率,而永远不会是零通货膨胀。

难道说零通货膨胀不好吗?零通货膨胀意味着我们即使把钱放在低利率的银行,也能获得真实回报率。假设,2年前1块钱能买3颗鸡蛋,今年的1块钱还是能买到3颗鸡蛋;加薪100元意味着真实财富增加100元。人们不再担心自己的货币贬值,一切都很完美不是吗?对我们来说,或许是的。但对国家发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国家发展需要借助通货膨胀。

从3个角度来看为何政府永远不会让零通货膨胀发生,即使他有这样的能力。

1、通货膨胀能增加税收,让政府有更多的钱可花,国家的GDP才能提高。

别忘了,我们每买一样物品,都有所谓的政府税,这些都是政府的收入。假设税为3%;2010年购买100元的物品国家税收为3元,到了2012年同样物品是150元,国家税收为4.5元,政府收入增加了1.5元。这意味着政府不需要提高税收,只要通货膨胀存在,政府的收入都在增加。

2、 通货膨胀能降低真实利率,降低企业实际借贷成本,让国家经济取得增长。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银行收取的利息)- 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降低了员工的真实工资,间接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产量,促进了国家经济。

从以上几点看来,政府追求的是低通货膨胀而不是零通货膨胀。

低通货膨胀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我们或许可以将其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的通货膨胀。此时的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零通货膨胀与温和通货膨胀相比其好处并不大,然而实现零通货膨胀的成本却是很大的。

估算:减少1%的通货膨胀要求放弃一年GDP的5%;

反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衰退在经济中会潜在留下持久性的印记:比如投资会减少,未来资本存量也会减少;当工人们在衰退时期成为失业者时,他们失去了有价值的工作技能;

可以通过指数化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一些成本。

然而,零通货膨胀目标的支持者却强调,通货膨胀有许多成本,而且即使有好处也很少。消除通货膨胀的代价是暂时的,但利益是长远的。

温和的通货膨胀给社会只带来很小的成本,而降低通货膨胀所必须的衰退则代价高昂。

国家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可经由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

实际上,物价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货膨胀而使经济衰退更具影响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业率),而经济衰退可在需求高涨时防止物价因控制产生歪曲。

中央银行不能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

政府干预下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何失灵

进入2014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围绕货币政策是否放松的争论此起彼伏,“保增长”和“调结构”的选择理由都很充分,但高层的态度很明确,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而备受关注。金融危机期间,各主要央行联手救市以及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饱受争议。

央行是政府的一部分,这是我国的体制使然,但其独立性的不断增强应是改革的明确方向。至于央行来推进改革,我们则持保留意见。央行的为与不为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如果定位错误,只会是适得其反。拉美、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就是前车之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曾经有两次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一次是1988—1989年,通胀达到了18.5%和17.8%。第二次是1993—1995年,这三年的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两次对通胀的治理都导致了GDP增长率的降低。第一次使GDP的增长率从11.5%降到4.2%,第二次从14.1%降到9.3%。

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好像喝酒。喝的时候很痛快,喝醉了要醒酒就很痛苦。通货膨胀时钞票发行多,钱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钱也多,有足够的购买力,货架上的货容易卖掉,借钱也容易,找工作也不难。可是到治理通胀时一切都倒过来了。想要舒舒服服地治理通胀是不可能的,要准备付出代价。

比如,物价上涨时挣固定工资的人生活水平会降低,他们将提出加薪的要求。如果当局同意加薪,势必增加货币发行,通货膨胀就会继续发展。如果坚决顶住,通货膨胀比较容易被控制,但社会的压力将很大。银行的利息率也一样。存款户在通胀的背景下会要求加息,否则存款户会从银行提款到社会上去购买。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发生抢购,势必提高利息率。但是利息率上升又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因此,治理通胀的有效性跟管理层的信心有关。如果管理层信心坚定,通胀就容易得到治理。反之,通胀的治理一定比较慢。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这是中央银行职能一般的、传统的归纳。作为“发行的银行”,就是中央银行独占货币的发行权,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金融手段,对整个国家的货币、信用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无非是中央银行管理国库,有为政府服务的义务;作为“银行的银行”是说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是“最后贷款人”,有维护商业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责任。应该说这种传统的表述准确地反映了中央银行的业务特征。

在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独家控制货币的发行,它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合理调节市场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保障币值的稳定,维持货币流通的秩序。这一职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中央银行不能想当然地滥发货币。货币发行过少不能满足日常流通的需要,公众没有足够多的钱去交换商品或者进行支付。货币发行过多则更不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引起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历史上出现过好多起恶性通货膨胀的事件,人们深受其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

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决定了中央银行发挥作用的上限,当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匹配后,继续实施宽松的政策就无法实现产出的增加,引起的只能是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内无效就是这个意思。

从宏观上看,如果货币发行加倍,物价同样会加倍。治理通胀要控制钞票的发行,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供给,控制消费。增加供给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使同样的投入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出。这就要靠市场更好地起作用,让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