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杰:通货膨胀是万恶之源
信息来自:共识网 · 作者:陈兴杰 · 日期:27-08-2015

2015-05-08

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

  相比征税、管制、罚没等手段,通胀的破坏性隐蔽得多。其首要危害是,新得到货币的人占尽便宜,既有存款被摊薄,储蓄被稀释。通胀的掠夺本质,会在恶性通胀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筹措军费,填补亏空,很多政府经常开动印钞机,通过投放新货币源源不断从市场攫取财富。民众手中钞票快速贬值,直至购买食物要扛着一整袋钞票。

  1920年代的德国、1940年代的国民政府,以及津巴布韦都经历过恶性通胀的噩梦。通胀不那么厉害的时候,公开无耻的掠夺变成偷偷摸摸的偷窃。最近几十年来,民众存款逐年变薄,人人都抱怨“钱不花就变毛”,这就是通胀的罪恶之一。

  经济危机常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不可克服的弊病”,真实原因正是通货膨胀。出于各种原因,往市场“注水”是政府难抑止的冲动。新增廉价货币流入市场,利率普降,大量企业获得廉价贷款,本该破产的企业被救活,原本无利可图的项目变得划算,表现在市面上,就是经济被“刺激”起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企业拿新发钞票在市场竞逐商品,物价被一级一级地推高,等老百姓抱怨迭起,这一波通胀效果大抵才结束。

  通胀不会永无限制,物价压力会迫使政府停止发钞。依赖廉价资金的企业,受误导而铺排建设的企业,他们这时会陷入困境。市面普遍资金短缺、投资错误、企业破产,民众失业,这就是萧条。经济周期性地起落,其间破产、浪费、失业无数,物价普涨。现今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很大程度是2008年以来连续通胀的恶果。越猛烈的经济刺激,只能带来越糟糕的后果。

  通胀的第三个重大恶果,是政府权力扩张。一方面,新印钞票通常首先流向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银行、国企、政府扶持的行业都是通胀受益者。另一方面,当大萧条来临时,政府往往采用管制手段,转嫁或者掩盖恶果。比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政府提高关税,冻结工资,物价管制,并对工人和农产品大量补贴。这些措施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阻碍了市场修复,使危机演变成大萧条。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延绵多年,正是胡佛和罗斯福政府不断强化经济控制的结果。

  通货膨胀还对文化和伦理产生了破坏。整个社会弥漫着焦虑不安的情绪,人们必须起早贪黑地工作,才能确保工资不被物价上涨侵蚀。勤俭储蓄本是传统美德,在通胀时代却受到嘲笑,因为挥霍和负债更加划算。同样地,财务独立的高贵让位于借债度日,因为政府会通过印钞票,帮他把帐一点一点赖掉。人们必须把大量精力放在繁琐的理财事务,因为通胀之手无须撬开他的保险柜,就能把钱偷走。这些理财事务的一大诀窍,是从上游获得新发钞票,而不是考虑真正的生产。股票市场因此变得更加诡谲多变。

  老年人就更惨了,他们对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茫然无措,也没有精力研究投资知识。在金银货币时代,老人只需要窖藏一点银子就能确保无虞,甚至可以传之子孙。现在这招不灵了,只需要几年时间,他们的银行存款就会缩水到令人心痛的地步。很多老人尝试进入股市,参与地下金融活动,甚至还要和骗子打交道。他们中很多人以倾家荡产而告终,伴随的是争吵、家庭矛盾、情感破裂,无数老人陷入到灰暗绝望的晚年。

  通货膨胀是政府的好友,民众的大敌,当代经济生活的顽疾。解决(哪怕仅仅是短暂克服)通胀,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正视通胀危害的经济学家们提了很多方案,最温和的当属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弗里德曼主张,货币供应数量应维持较低的增长率,这种观点在政局动荡的恶性通胀时代还有其意义,如今却成了政府努力印钞的依据。各国政府都声称本国通胀温和可控,甚至是“良性的”。货币数量的规模一旦巨大,则需要越印越多,才能起到“刺激”作用。这也是为何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舆论一片大哗;到2015年下调1%准备金,释放出1万多亿资金,市场反应却很平淡。反对通货膨胀,应当走出“温和通胀”老路,实行严格可信的货币紧缩政策。

  将货币和黄金挂钩,甚至实行金本位,恒量货币制度,这些都是更优选项。废除中央银行,实行自由货币竞争,由市场竞争出商品本位的货币,这也非天方夜谭,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就指出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所有这些方案,最终都会出现一个局面:货币数量稳定,物价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下跌。也就是很多人谈论的“通缩”。现今很多人崇拜通胀,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通缩的无知恐惧之上。下篇文章说通缩。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